徐遠貴

在《數學課程標準》課程目標里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從“雙基”到“四基”的變化:即在原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其中,新增加的“基本活動經驗”對于廣大一線教師來說還比較陌生。筆者擬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對小學生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積累的粗淺認識。
“畫平行線”的教學片斷
按下面要求畫一組互相平行的直線:①在方格紙上畫;②沿直尺的兩邊畫;③用一把三角尺在白紙上畫。
師:(待學生畫圖后提問)以上三種畫法,畫出的兩條直線能確定是互相平行的是哪些畫法?
生1:第一種。畫出的兩條直線要么都橫著,要么都豎著。
生2:(補充)所畫的直線必須和方格線重合。
生3:還有第二種。
生4:(補充)沿直尺兩邊畫要摁好直尺,不能讓直尺移動。
生5:我認為第三種畫法也能畫出互相平行的直線。不過,畫好第一條直線后,平移三角尺時不能移歪了。
師:怎樣才能不移歪了呢?
生:不能快,要慢慢移。
師:是這樣嗎?
生:是。(大部分學生都同意這位學生的說法)
師:大家一起來畫吧!先在白紙的上方畫一條直線,然后向下慢慢移動三角尺,再在白紙的下方畫一條直線。你能確定這組直線互相平行嗎?
生:(教室里一片寂靜,不一會兒大家就畫好了。一學生忽然站起來)好像不能確定,平移三角尺時,我感到三角尺歪了幾下。
師:在移動三角尺的過程中,感到三角尺歪了幾下的,請舉手。(漸漸地,教室里小手如林)怎樣才能讓三角尺移動時不歪呢?請大家再加一把直尺試一試。
生:通過嘗試,共有以下幾種畫法——
師:這樣畫出來的直線一定互相平行嗎?
生1:一定互相平行。不過,要摁住直尺,使之固定不動,讓三角尺緊靠直尺的一邊移動,沿三角尺其他任意一邊都能畫出互相平行的直線。
生2:三角尺的移動其實就是角的平移,角的一邊始終和直尺的一邊重合,沿角的另一條邊就能畫出互相平行的直線。
師:直尺和三角尺的結合,實際上是“靜”與“動”的結合。誰為“靜”?誰為“動”?
生1:直尺為“靜”,三角尺為“動”。
生2:實際上,應該是三角尺角的一邊始終在一條直線上,這條邊為“靜”,另一邊為“動”。
教后反思
嘗試,讓活動經驗更“本味” 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不是靠教師的言傳身教,是必須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自己去經歷,這樣才能使經驗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東西。如上例,首先讓學生依方格線、依直尺兩邊畫平行線,讓學生感悟“平行線”概念;接著,讓學生用三角尺在白紙上畫一組平行線,教師在學生“不能快,慢慢移”這個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略帶夸張的要求,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徒手“平移”三角尺時三角尺難以平穩的狀況,從而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這個經驗恰是個教訓;這個教訓迫使學生進行調整,并自覺尋求穩固三角尺平行移動的辦法,結果在教師的提示下嘗試終于取得了成功。嘗試,是學生獲取數學活動經驗最為常見、最為根本的途徑;嘗試過程中的失敗,又是學生獲取數學活動經驗難能可貴的經歷,它將使經驗更真切、更深刻、更“本味”。
反思,讓活動經驗更豐富 在數學活動過程中,不同的活動階段,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體驗、感悟和收獲:或膚淺直接,或深刻概括;或與活動目的緊密聯系,或是活動目的以外的“副產品”。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應以開放的心態,引導學生不斷反思,不斷獲得經驗,從而讓學生活動經驗更豐富。上例中,在方格紙上所畫的直線要和方格線重合,沿直尺兩邊畫平行線不能讓直尺移動,這些都是學生反思之后的經驗之談。又如,沒有直接讓學生用直尺、三角尺結合畫平行線,而是先讓學生嘗試用一把三角尺在白紙上畫,先讓學生經歷一個失敗的過程,從反面豐富了學生活動的經驗。在學生掌握直尺、三角尺結合畫平行線的方法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不斷反思自己的活動過程,反思已有的經驗,先后獲得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經驗:①摁好直尺,讓三角尺緊靠直尺一邊移動,沿三角尺其他任意一邊都能畫出互相平行的直線;②三角尺的移動其實就是角的平移;③直尺與三角尺的結合是“靜”與“動”的結合。
遷移,讓活動經驗更精彩 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活動經驗后,還要將它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加以應用,才能使學生獲得的活動經驗更具靈性,更為精彩。當然,僅憑“角平移”的經驗去解決問題,似乎缺乏理論依據和嚴密性,但它能為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帶來有益的啟迪,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比如:學生有了“動靜結合”的經驗后,“圓”在他們的眼里是“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一個運動的點留下的軌跡”,學生基于這個經驗對“圓”就有了自己的理解,一種動態的理解。這個經驗引伸到正比例、反比例里,正是定量與變量的結合,學生基于這個經驗,對正比例和反比例自然會多一份理解,添一份興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大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