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另外,作品本身的豐富性也決定了“個性化閱讀”是閱讀本身存在的應然狀態。如何進行個性化閱讀呢?幾年來,北京市順義區小學語文團隊在特級教師孔凡艷的帶領下,研究出“依托學案,實現個性化閱讀”的教學模式:“初讀生成學案,形成個性化學習思路”“自探落實學案,經歷個性化學習過程”“共議交融學案,融匯個性化學習收獲”“反思完善學案,梳理個性化學習成果”“拓展延伸學案,創造個性化學習空間”。從最初的研讀到后期的實踐,筆者引領學生歷經三重境界,漸入閱讀佳境。
喚醒學生閱讀的個性意識
這里說的“學案”,是具有順義特色的學案。它是由學生自己生成、進行自主學習的方案,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目標、程序和方法。在最初階段,筆者指導學生按照學案導學流程進行閱讀,這時的學案就像一個“路標”,指引學生走上個性化閱讀的道路,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個性意識。
自主意識覺醒 初讀時,學案的生成充分體現了自主性。如學習《天鵝的故事》,有的學生關注了故事主體“天鵝”的做法,有的注意到了關鍵詞句“多么可愛的鳥兒啊”,還有的在情感上受到觸動,于是就生發出多角度、多層次的學案——
【學案一】默讀課文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想一想:為了尋找食物,天鵝們是怎樣做的?用曲線畫出有關的句子,并把感受批注在旁邊。
【學案二】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說:“多么可愛的鳥兒啊!”從哪兒可以體會到,簡單寫寫感受,再帶著感受讀一讀。
【學案三】默讀天鵝破冰的故事,畫下感動的地方,想象當時的情景,簡單寫寫感受,再帶著感受讀一讀。
這三個學案都體現了篇章的整體性。借助任意一個學案,學生都能讀懂文本。但因為學案一是基礎性學案,所以在共議交融環節,教師可建議先交流學案一,再交流學案二和學案三,起到整合、提升的作用。
多元意識形成 在“共議交融學案,融匯個性化學習收獲”環節,學生在和文本、和學伴的對話中,思維呈現多元化。他們會感受到:學習一篇課文,不同學案之間的互相補充,更有利于對文本豐富、深入的理解。例如:學習《軍神》一課。師生共同擬定了三個學案——
【學案一】沃克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默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簡單批注,如果能借助課外資料理解更好。
【學案二】沃克醫生的情感、態度發生了哪些變化?默讀課文,梳理出來,同時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
【學案三】聯系全文內容,理解“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堪稱軍神!”這句話的含義。借助相關資料進一步理解“劉伯承堪稱軍神”。
這三個學案,無論從哪個入口進入,都要結合劉伯承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從而實現對“軍神”形象的感悟,學習的過程呈現出一種“多路爬山,齊聚山頂”的場景。所不同的是,在對學案二的學習中,學生還會對文路和寫法有所觸摸;學案三的學習,則增強了聯系全文理解問題的意識。學生在多種學路的探索和不同學案的補充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形成了多元解讀文本的意識。
提升學生閱讀的個性體驗
當然,在實踐中不能一味的套用模式,否則會使模式形式化、程式化,最終僵化,失去生命力。于是,我們重新審視、研究模式,研磨課堂,找到了新的生長點。
在合作中提升個性認知 在自探落實學案環節,我們將合作學習這個元素進行了強化和深入,每篇課文的學習必有自主探究之后的組學分享。我們把學案當成“助推劑”,培養學生合作分享意識,擴大個性化閱讀的成果。在執教《軍神》時,筆者就啟用了組學合作的機制。課堂上,以學案“沃克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默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簡單批注,如果能借助課外資料理解更好”為抓手,讓學生自探之后在組內交流,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呈現學習收獲。課堂呈現的實然狀態如下:A小組站上講臺面向大家。生1先整體匯報稱劉伯承為“軍神”的原因;生2結合文中語句和生活實際,感受到劉伯承非常勇敢;生3結合劉伯承受傷的資料繼續將劉伯承的勇敢、堅強引向深入;生4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出劉伯承的從容鎮定、堅強。接下來是組間補充:B組學生抓住沃克醫生的語言、神態的變化,從側面描寫的角度感受劉伯承的勇敢、意志堅強;C組學生利用和前面膽小鬼的對比,體會出人物的意志品質……以上課堂案例充分說明:在學案的助推下,我們建構了“組學分享”式的個性化閱讀平臺,讓學生在合作中提升了個性認知。
在反思中提升個性思維 模式的第四環節是反思完善學案環節,此環節的設置非常必要。學案本身是閱讀的憑借,隨著閱讀的深化,我們回過頭來再梳理一下探究的過程和成果,完善一下學案,反思提煉一些方法,有助于形成個性思維。以上面提到的《天鵝的故事》為例,筆者啟發學生對三個學案進行完善。學案二是這樣補充的——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說:“多么可愛的鳥兒啊!”從哪兒可以體會到,簡單寫寫感受,再帶著感受讀一讀。最后總結一下天鵝的可愛體現在: 。這樣的學案補充,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整體梳理的思維意識,還能訓練語言表達。接下來,學生又補充說學案三可將感動的地方積累下來,學案一可以寫出讀文后的感受。積累和書寫,將文本與言語實踐結合起來,不但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向學生提供了另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
發展學生閱讀的個性空間
“依托學案,實現個性化閱讀”的最大價值是以一篇或幾篇文章為例,用習得的閱讀方法,掌握的閱讀規律,形成的閱讀技能,自主完成拓展性文章的學習,最終創造更廣闊的個性化學習空間。簡單的說,模式最終追求的是創新與發展。
模仿之后是創新 模式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拓展延伸學案,創造個性化學習空間。起初,筆者先讓學生模仿教材所擬學案,遷移運用到新材料的閱讀中。例如:學習《“鋼琴之王”的微笑》,師生共同擬定了如下學習方案——
【學案一】默讀課文思考:“鋼琴之王”的三次微笑,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聯系上下文體會它的含義,在感受深的地方寫寫批注。再有感情地讀一讀。
【學案二】默讀課文思考:李斯特是怎樣一個人?結合李斯特的語言、神態、行為和結尾段姑娘所說的話來體會。
在拓展環節,筆者推薦學生閱讀《李斯特巧薦肖邦》這篇文章。學生的“模仿式”學案如下——
【學案一】李斯特巧薦肖邦的“巧”體現在哪里?默讀課文,畫出相關內容并簡單批注。同時思考李斯特為什么要這樣做?
【學案二】李斯特是一個怎樣的人?默讀課文,畫出相關語句簡單批注,再結合課文內容完整地說一說。
這樣的學案意味著學生漸漸地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意味著學生創造之門已悄然開啟。模仿之后就是創新提升學案。筆者引導學生將兩篇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于是生成了創新型學案:閱讀這兩篇文章,從內容、結構、語言等角度比較它們的異同,完成下表。這樣富有綜合性、創造性的學案,再一次點燃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欲望,為學生的拓展閱讀指明了方向。
延伸之后是發展 學案還可以縱向延伸。例如:在學習蕭乾先生的思鄉文章《棗核》時,師生共同擬定的學案是——
【學案一】默讀課文,畫出文中直接描寫棗核或與棗核有關的事,在感受深的地方寫寫批注。再思考課文為什么以“棗核”為題。
【學案二】結合課文和自己搜集的資料理解“改了國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的”這句話的含義。
學完這篇文章,筆者帶領學生展開了以“鄉愁”為主題的群文拓展閱讀。分別是冰心的《紙船——寄母親》、葉圣陶的《藕與莼菜》、琦君的《桂花雨》。最后學生們延伸出了整合型學案:同是表現“鄉愁”,這四篇文章在選取物象、內容、寫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異同?閱讀文章后進行總結梳理。這樣的學案延伸,在提高閱讀時效的同時,擴大了閱讀空間,教給了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增強了對事物的感受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當然,學案的拓展延伸還可以由課上延伸到課下,由一篇課文延伸到一本書,由一個人延伸到一個群體,由一個事件延伸到一段歷史。隨著個性化閱讀空間的不斷擴大,學生的良好個性必將強勢發展。
綜上所述,“學案”導學模式下的個性化閱讀的嘗試與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實踐的過程。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長,才能發揮其最大的效用與功能。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馬坡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