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在幼兒數學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有利于激發幼兒的興趣,啟迪幼兒積極思維;有利于幼兒多渠道、多角度地接收信息,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提升幼兒思維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大班幼兒是以具體形象思維認識事物為主,他們樂于從豐富多彩的具體形象中去發現、探索、研究。而生動、新穎、具有童趣的畫面以及直觀動態的演示,能夠強有力地吸引著幼兒,為他們創造一個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擁有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情境創設,讓幼兒樂于創編應用題
自編口述應用題是數學活動中幼兒較難掌握的一項內容,幼兒往往生搬硬套教師編題的模式,只要換了數量和問法,幼兒就無法解答。因此,筆者嘗試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創設能借助語言進行想象的情境,引導幼兒自編口述應用題,力求尋找一種能被幼兒接受的有效方法。這不僅會引發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產生一系列變化,而且能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科學領域目標和語言領域指導要點中明確指出:“可以從生活和游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幼兒數學的重要和趣味。”基于這一理念,我們將科學領域和語言領域進行了有機整合,開展了大班幼兒口述、口編數學應用題。我們利用故事結合實物、圖片的形式進行數學活動,故事的內容以幼兒熟悉的日常生活為主,角色豐富多彩,多以小動物為主。這樣,幼兒興趣濃,注意力集中,故事中有趣的情節將他們頭腦中有關加減情境的表象喚起;數學對幼兒而言不再是枯燥的數學記號,不再是機械的記憶。
例如:在學習編5以內的加法應用題時,筆者運用PPT制作課件,讓原本不能動、要依靠教師操作的實物轉變成動畫效果呈現給幼兒,如“我在水果店買了3個西瓜”(在錄音的伴隨下首先出現),“后來又買了2個”(跟著出現),“我一共買了幾個西瓜?”幼兒可以明顯地看到規律,先買3個是第一個條件,后買2個是第二個條件,一共多少是問題。屏幕上這一生動形象的演示,極大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短短幾分鐘,不僅鍛煉了幼兒的思維,也大大提高了幼兒語言表述的嚴謹性。
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在幼兒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難以在幼兒的數學課堂上再出現。而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把生活中的社會現象形象地再現于課堂之中。通過引導幼兒認真的觀察、主動積極的思考、生動活潑的感知,從而縮短幼兒對新知識的認識過程,幫助他們較快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盡量嘗試,大膽放手讓幼兒自主學習、交流、探索、討論,讓每一位幼兒在教學活動中有所作為,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例如:在幼兒學習10以內的加法應用題時,教師可以先從復習題入手,放手讓幼兒自主學習、討論,尋找答案。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出示復習題和討論題,請幼兒按四人一組進行討論,然后讓每組分別派代表到前面來表達多組的討論結果。這樣,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充分表達的機會,都有操作的機會。在引入新活動時,單擊下一幅圖片,出現一個停車場,讓幼兒根據學過的編5以內應用題方法觀察并編題。筆者鼓勵幼兒把看到的、想到的大膽地說出來。他們積極性很高,紛紛說出了自己所編的題的內容。根據幼兒編的題,筆者又請其他幼兒口述列算式。有的幼兒編得很好,就請他們上來播放錄音,聽一聽跟自己的有何不同,展示給大家看,然后進行交流、解答、編題、改題、口述列式等一系列人機互動交流的環節。這些都是由幼兒自己積極主動參與完成的,幼兒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更重要的是,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白板來學習、交流、完成一系列任務,幼兒積極性很高,不僅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同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
化靜為動,突破編題中的重難點
在幼兒教學的過程中,怎樣突出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是幼兒教師深感棘手的問題。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師突出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提供了有效的幫助。
例如:在編減法應用題時,活動重點是嘗試編減法應用題并列出算式,難點是根據算式編應用題,了解各個數字和“-”“=”所代表的意義。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動態演示功能,編寫例題:“海里原來有幾條小魚?游走了幾條?還剩幾條?”通過直觀、生動地展示給幼兒,幫助幼兒理解概念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這樣的教學,由于利用了計算機的動態效果,較好地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一節活動下來,平時理解能力較弱的幼兒,也能輕松地找到規律編出應用題,并能清楚地表達和算出結果,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幼兒的思維能力向高層次發展。
總之,現代多媒體技術讓教學信息傳輸、反饋、調節得更加優化。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應用題教學活動,不僅開拓了幼兒數學探索的視野,激發幼兒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而且有利于開發幼兒的智力,啟迪幼兒的智慧,促進幼兒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多媒體技術是教師學習和教學的先進工具,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是全面提高幼兒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高新區城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