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朝


幾個月前,《瑯琊榜》火了;歲末之際,《羋月傳》又火了。于是,不少朋友都開始在朋友圈議論,到底《羋月傳》的收視率能不能超過《瑯琊榜》?
其實,《瑯琊榜》、《羋月傳》背后的出品公司,都是同一家公司!
而且,你絕對不會想到的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竟然是一個投行出身的80后的金融小鮮肉!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成立于2009年的這家影視“新兵”,如今竟已被上市公司天神娛樂估值高達27億元。一個80后的金融界小鮮肉,是如何迅速成長為影視產業的新晉投資大鱷的?
這家公司,就是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儒意欣欣影業背后的主要股東、執行董事,是1983年出生的湖北黃岡人柯利明。
一個從圖書公司發展起來的影視集團
儒意影業是誰,多數人可能都不知道。但如果提到趙薇導演的《致青春》、以及老男孩導演的《老男孩之猛龍過江》、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你一定不會陌生。
沒錯,這些電影的背后投資人,都是儒意影業,而當下熱播的電視劇《瑯琊榜》,儒意影業同樣是其出品公司之一。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成立于2009年的儒意欣欣影業,竟然在近日被上市公司天神娛樂宣布,擬以13.23億的現金購買其49%股權,這意味著,儒意影業這家影視行業的“新兵”估值已達27億元。
最初成立時,柯利明卻是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門外漢。他的創始人,正是柯利明——一個幾乎沒有任何電影拍攝經驗的金融投行男。
最初進入電影行業的柯利明,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也沒有錢。作為一個影視劇產業的“三無人員”,柯利明選擇了當時最為80后接受的網絡小說改編,《瑯琊榜》就是根據當時的同名網絡小說改編的。
而那時國內大部分影視劇制片人是沒有版權意識的,于是他成立了“儒意圖書”公司,專門購買了一系列的暢銷書。“大部分人是不買版權的,他們覺得抄襲和借鑒就可以了。”柯利明此舉算是奠定了后來電影大賣的基礎,如今購買暢銷書版權已成行業共識,但誰能想到當時購買一部熱門作品的影視改編權都不過五萬。
敢賭趙薇處女作
《致青春》是柯利明的“牛刀小試”之作。從購買原著作者辛夷塢的版權,到找到趙薇來擔當她的第一部處女作導演,他是背后的操盤手。而柯利明也在尋找導演上積累了自己獨特的一個經驗,“往往一個新導演的處女作會特別驚艷。”
從商業上看,《致青春》和《老男孩》這兩部電影都非常成功。《致青春》的投資大約是六千萬,而最后的票房是7.2億,“回報率非常驚人。”柯利明表示。
金融思維做電影
以此推算,今年不到34歲的柯利明,一夜之間,由一名屌絲,成為身家10億元的億萬富翁。
這聽起來很像一部勵志電影:一個電影行業的門外漢,白手起家,在這個失敗率極高的行業,每次出手都能像快投手一樣準確命中高票房,每一部作品都大賣,短短幾年就聲名鵲起。
柯利明,原本是一個金融行業的“投行男”,卻轉身成為電影門口的“野蠻人”,用一把投資人的尺子稱量出商業價值,并將其成功販賣給資本市場,成為“80后一夜暴富神話”背后的主角。
看似荒誕,又符合當下時代的特征,這是一個浮躁又充滿機會的年代,而解讀柯利明的故事,你可以發現一個真實的“老男孩”,是怎么在這個黃金年代抓住機會長袖善舞,成為幕后贏家的。
柯利明畢業后,曾在香港一家對沖基金管理公司任職高級分析師,在步入影視行業后,也是用投行的思維去做影視項目,通過看劇本,收集以往數據做投資分析,同時還會考慮該項目的回報率問題,比如投入產出比,若投資的性價比不高或是風險較大,即使該項目有知名度高的演員或導演參與,也不會考慮。
絕不吃獨食
柯利明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我不會把版權攥在手里,而是會跟任何好的制片公司合作,因為對每一本小說而言,在這個行業,需要找到正確的人、正確的導演和正確的公司”。從目前情況看,儒意影業確實根據作品選擇和不同的影視公司合作,比如該公司上半年啟動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與阿里影業聯合出品,目前正在籌備的3D魔幻片《敢問路在何方》與派拉蒙合作,借用好萊塢的成熟技術。
柯利明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承,之前的金融業知識背景和工作經驗,讓他擁有很多同行不具備的優勢,文理結合成為他一種最理想的工作狀態。“金融就是講效率,講方式方法,講究大量精算,講求投入產出比,講求金錢和時間成本的管控,通過非常嚴謹的數據化處理和計算,我每一個項目成本都控制得很好”。
網絡改變電影
柯利明先生在接受采訪中談到互聯網對電影行業的影響,他認為最明顯的就是觀眾的觀影習慣和購票方式更加依賴網絡。
互聯網公司進入電影行業是一種產業趨勢,互聯網公司手握著很多IP資源,不乏市場認知度高、內容好的IP,又有大數據庫來對用戶需求進行更準確地挖掘,平臺資源在宣傳推廣期的滲透性更好,這些都是互聯網公司進軍影視行業的優勢,它們的到來,無論是資本、營銷還是商業模式都為影視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和想象空間。
柯利明認為這幾年互聯網對電影行業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他說道:最明顯的影響就是觀眾的觀影習慣和購票方式,隨著多屏時代的到來,傳統電影院已經不再是人們看電影的唯一渠道,電腦終端和各種移動終端的應用非常普遍,現在觀眾通過網絡和手機終端預定電影票已經成為了消費常態。
同時,各類新媒體的崛起,讓電影的宣傳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營銷手段更豐富。影視產品不再拘泥于傳統長片,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創意成為了最突出的需求。在大銀幕上無法見到的類型片,觀眾可以通過互聯網看到自己心儀的作品。
另外,互聯網時代下,影視人才發現和培養的渠道和方式更多,人人都能拿起手機或相機拍片,都有機會通過互聯網平臺到這個行業里一展身手。他們也許今天還是微電影導演,過幾年可能就慢慢成長為了大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