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培
根據聯合國工業開發組織(UNIDO)的中期預測,盡管國家之間存在差異,但全球工業生產在2015年將保持穩步增長。全世界年增長附加值預計為3.5%,服裝制造領域出現兩大新的趨勢,其一是,以西方為代表的品牌公司制造業開始流向除中國外的國家;其二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重新撿回服裝制造大國的稱號,將其作為重要的經濟支撐。
在過去,以中國為代表的服裝、鞋業、家用紡織數年來一直占據著世界紡織制造業的主導地位,而以美國與加拿大為首的發達國家在這一行業卻處于衰落狀態。例如,每年在美國銷售的98%的鞋子來自進口,主要來自亞洲國家。歐洲與北美的消費者一直依賴于亞洲低成本制造商,但近期卻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尤其是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的制造商逐漸失去價格優勢,而來自非洲國家、越南、印尼、斯里蘭卡、毛里求斯、馬來西亞、柬埔寨、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卻在提升。
由于勞動力價格提高,貨幣貶值,中國的制造商越來越難以吸引并維持勞動力大軍。中國的紡織產品迅速被一些國家替代。不僅如此,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紡織服裝工人也對縮短工時、增加工資、改善環境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西方品牌重新崛起勢在必然。亞洲國家,尤其是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連續出現建筑大樓倒塌、火災等因素條件下,西方國家逐漸意識到,他們必須擁有自己的生產鏈。諸如西班牙Inditex公司就是最好的一例。該公司已成功地創建了自身的從纖維到時尚的生產鏈。該公司在兩周內,就可依賴自身300人組成的設計團隊,通過服裝制造企業,推出最時尚的產品,運抵全世界6340家店鋪。該公司在西班牙境內開有數家生產線,許多相關的供應商也屬于西班牙或歐洲其他國家。而他們賴以生存的品牌如Zara,Pull & Bear,Massimo Dutti 和 Oyosho服裝店不斷向世界各地拓展。
不僅如此,西方國家在該領域的發展也讓人瞠目。紡織服裝也正在獲得市場支撐。雖然一些國家的紡織服裝并無巨大的品牌效應,但諸如“美國制造”張貼這種字樣的品牌在市場上也越來越多,并且美國許多品牌從纖維到時尚的供應鏈均來自國內。當然,諸如來自意大利、法國的著名品牌也不在少數。對此,專家指出,隨著新興國家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因發運價格和能源價格的因素,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競爭力也下降,而西方發達國家的紡織服裝業,毫無疑問將重新獲得生機。
制造業和技術的強大對任何一國都是“立國之本”。依據國際紡織工業的迅速變化,中國應有自身的應對措施。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全球產業重構和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展開,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推動“大而不強”的中國紡織制造業整體升級,應將其看作攸關未來國家命運的重中之重。
(據全球時尚網最新資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