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肖儀 王月華 楊藝
摘要:
紕裂程度是考核服裝質量的關鍵指標,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服裝的穿著性能和使用耐久性。本文結合實際檢測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對紕裂程度檢測制備試樣時如何選擇適合的縫紉條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并為織物紕裂程度的檢測提供意見。
關鍵詞:紕裂程度;縫紉線;縫紉針;針距密度
1 引言
紕裂是指經縫合的織物受到垂直接縫方向的拉力作用時,一個方向的紗線在另一個方向的紗線上產生滑移,接縫處脫開,所呈現的脫縫寬度。影響服裝面料紕裂程度的因素有纖維種類、紗線特性、織物結構、制造工藝和縫紉條件等。目前客戶送檢的樣品形態主要為成品和布料,當客戶送檢的樣品為布料時,需要實驗室自行制備試樣。目前方法標準中對紕裂程度如何選擇縫紉條件有明確規定的有FZ/T 20019—2006、GB/T 13772.1—2008、GB/T 13772.2—2008,見表1。
以往的產品標準如FZ/T 81003—2003、FZ/T 81004—2003、FZ/T 81007—2003、FZ/T 81008—2004、GB/T 2665—2001、GB/T 2666—2001都備注了試驗方法參照采用FZ/T 20019—1999《毛機織物縫口脫開程度試驗方法》,但是現在實行的許多產品標準如FZ/T 81001—2007、FZ/T 81006—2007、FZ/T 81008—2011、FZ/T 81010—2009、GB/T 2660—2008、GB/T 2662—2008、GB/T 2664—2009、GB/T 2665—2009、GB/T 2666—2009并未對紕裂程度測試的縫紉條件作出明確的規定,而且FZ/T20019—2006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克重的劃分不夠細化,采用的9.7tex×3的棉絲光縫紉線和16.2tex×3的棉絲光縫紉線在市場上難以購買,不可以完全參照,這使得各檢測機構紕裂程度檢測缺乏統一性和操作性,增加測試結果的不確定性。本文對不同規格的縫紉針、縫紉線,不同的針距密度對紕裂程度的影響,以及縫紉線兩端如何加固進行了研究,并對日常紕裂程度檢測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
2 試驗與討論
2.1 儀器與樣品參數
儀器:INSTRON拉伸強力機,DDL—8700—7高速平縫機。
樣品選用克重在30 g/m2~500 g/m2之間不同密度和組織結構的試樣,樣品的參數見表2。
2.2 試驗1
縫紉損傷是指織物經過縫紉,由穿過織物的縫紉針造成紗線部分或完全斷裂及纖維熔融的現象。參照FZ/T 01032—2012《織物及制品縫紉損傷的試驗方法》進行測試,試驗選用6種不同粗細的縫紉針穿刺織物,計算垂直于線跡方向的紗線總數和受損的紗線數,從而計算織物紗線損傷率Dy (%)。為了更突出縫紉針對織物的影響,本次試驗不采用縫紉線,試樣也不進行洗滌。試驗結果見表3。
從表3結果可以看出,11塊試樣中1、2、3、4、5、7、10號試樣經不同縫紉針穿刺后紗線損傷率為0,試樣6、8、9、11號試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紗線損傷。出現紗線縫紉損傷的試樣克重均小于70 g/m2,而且為組織緊密的高支紗織物。這四種試樣的紗線損傷率隨著縫紉針號數的增大而增大,且經向試樣紗線損傷率大于緯向。這是因為織物的密度通常是經向大于緯向。織物緊度隨著紗線線密度和密度的增大而變大,緊度越大織物紗線受到的滑移阻力也就越大。紗線的滑移阻力變大導致紗線間不易產生滑動,紗線容易被縫紉針穿刺。縫紉損傷會引起織物斷裂強力下降,在紕裂測試過程中容易造成布斷,不能真正地反映服裝產品的紕裂性能。由表3結果可以看出,當使用7號針穿刺織物時,11種織物的紗線損傷率都大大下降了,幾乎全為0。因此建議紕裂程度測試70 g/m2及以下的輕薄類面料采用7號針,減少縫紉針對面料紗線組織的刺破。70g/m2以上的織物采用14號針進行縫紉。
馮麟在《縫口紗線滑移測試分析》中指出:線跡的間距越密則縫口紗線滑移的現象越輕微,即調密線跡的間距可以防止接縫處的紗線滑移[1]。可是過密的線跡會使穿刺頻密的機針損壞面料的紗線,面料結構受損的機會及皺縮都會嚴重。如果線跡密度太疏,縫口容易在測試中爆孔。建議縫口紕裂測試參照FZ/T 20019—2006的規定采用5針/cm的針距密度進行縫紉。
2.3 試驗2
本次試驗采用6種不同原材料不同規格的縫紉線縫合試樣進行紕裂程度測試,縫紉針距密度為5針/cm,夾鉗移動速度5.0cm/min,夾持面積為2.5cm×2.5cm,夾距10cm,預加張力2N。試樣1~5采用14號縫紉針,試驗負荷采用100N;試樣6~11采用7號縫紉針,試驗負荷采用70N。每種試樣剪取經緯向試樣各3塊。縫紉線規格見表4,測試結果見表5。
從表5結果可以看出:縫紉線1與縫紉線2成分一樣,線密度不相同,在其他試驗條件相同的情況下11種試樣所測得的紕裂值一樣。縫紉線1與縫紉線5線密度一樣,成分不相同,在其他試驗條件相同的情況下11種試樣所測得的紕裂值也一樣。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原材料不同規格的縫紉線對織物的縫口紕裂程度并無明顯的影響。
不過太細的縫紉線縫制較厚織物時容易扯斷或在紕裂程度測試過程中因承受不住拉力而出現縫線斷的現象。太粗的縫紉線容易令織物組織結構變形,產生縮皺現象,尤其是輕薄類織物。目前市場用量最普遍的縫紉線是滌綸線雙股線,滌綸線具有強度高、線跡平挺美觀不皺縮、耐磨、不霉不腐、價格低、在市場上容易購買等優點,所以建議縫口紕裂程度測試采用20.0tex×2的滌綸線進行縫制。
2.4 試驗3
縫口紕裂的測試樣需要對縫線部位兩端進行加固或加寬處理,可是標準里并沒有提及如何預處理。目前對測試樣品進行加固預處理的做法是在接縫處兩側抽出一定長度的縫紉線進行打結,起到加固兩側的作用,這樣既可以滿足標準中要求的5.0cm樣品寬度,又可以避免因縫紉線滑脫而造成的測試數據不準確[2]。但這種加固方法操作起來較繁瑣,速度慢,難以應付日常大量的檢驗工作的要求。筆者發現以下的試樣加固方式不但有效地避免了試樣兩側縫紉線的滑脫,而且更加方便快捷容易操作。endprint
筆者從11種試樣中選取了5種試樣進行試驗,對兩種不同的加固方法的紕裂程度測試結果進行了比較。試驗參數為:縫紉針距密度為5針/cm,夾鉗移動速度5.0cm/min,夾持面積為2.5cm×2.5cm,夾距10cm,預加張力2N。試樣1、3、5采用14號縫紉針,試驗負荷采用100N;試樣8、10采用7號縫紉針,試驗負荷采用70N。測試結果見表6。從結果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試驗條件下,5種試樣通過兩種不同的打結方法所測出的紕裂值一致。
2.5 紕裂程度結果的判定
服裝的紕裂測試過程往往會出現斷裂或者滑脫的現象,常見機織物服裝紕裂程度標準對于結果的判定都不一樣,如表7所示。
由表7可以看出各個標準對于織物斷裂、織物撕破或縫線斷裂現象的判定可謂大相徑庭,有些標準甚至沒有明確。標準是用來規范產品質量和引導企業按規定要求組織生產活動的,標準的不完善不統一會導致各檢測機構對同一種測試結果給予不一致的判定結果,給日常的檢測工作帶來很大的爭議,消費者也會無所適從,難以維權。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作如下建議:
(1)一組試樣中僅有一塊試樣出現滑脫或織物斷裂或縫線斷裂,則結果出具測試值的平均值,按標準要求進行判定。
(2)一組試樣中,出現滑脫或縫線斷的試樣數量≥50%時,結果出具為滑脫或縫線斷,紕裂程度主要是考核織物的抗滑移性能和縫制的工藝,試樣滑脫可視為脫縫值無限大,滑脫結果判定為不合格。縫線斷反映了縫制工藝不過關應判定為不合格。可是部分標準縫線斷結果判定為合格,這是不合理的。
(3)一組試樣中,出現織物斷裂的試樣數量≥50%時,余下試樣紕裂值符合標準值要求或不到紕裂值時,結果織物斷裂,不判定;余下試樣紕裂值不符合標準值要求時出測試結果,判定不符合,并備注“測試過程出現織物斷裂”。
3 總結
紕裂程度作為一個服裝質量的投訴熱點,各部門應該不斷地完善標準體系,加強統一性和可操作性,盡量減少因標準不完善引起的爭議,讓檢測機構有標準可依,這樣才可以引導企業不斷地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生產企業嚴格控制服裝加工工藝。對于檢測機構測試織物紕裂程度項目作以下幾點建議:
(1)紕裂程度測試70 g/m2及以下的輕薄類面料采用7號針,減少縫紉針對料紗線組織的刺破。70 g/m2以上的織物采用14號針進行縫紉;采用20.0tex×2的滌綸線進行縫制;參照FZ/T 20019—2006的規定采用5針/cm的針距密度進行縫紉。
(2)提出更加方便快捷容易操作的試樣打結方法。
(3)完善了對試驗結果的判定說明,一組試樣中僅有一塊試樣出現滑脫或織物斷裂或縫線斷裂,則結果出具測試值的平均值,按標準要求進行判定;一組試樣中,出現滑脫或縫線斷的試樣數量≥50%時,結果出具為滑脫或縫線斷,結果判定不符合;一組試樣中,出現織物斷裂的試樣數量≥50%時,余下試樣紕裂值符合標準值要求或不到紕裂值時,結果織物斷裂,不判定;余下試樣紕裂值不符合標準值要求時出測試結果,判定不符合,并備注“測試過程出現織物斷裂”。
參考文獻:
[1]馮麟.縫口紗線滑移測試分析[J].上海紡織科技,2008,(36):36.
[2]魏琳,甘亞雯.樣品制備對服裝紕裂測試結果影響的探討[J].中國纖檢,2013,(8):77.
(作者單位:廣州纖維產品檢測研究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