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


科普圖書的出版具有重要意義,其在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培養公民科學興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打造優秀的科普讀物?本文將以“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為例,帶讀者一探究竟。
熱詞:優秀科普圖書 調研 讀者 作家 編輯
科普圖書是向公民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的通俗讀物,在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培養公民科學興趣方面歷來發揮著重要作用,出版高質量的優秀科普圖書是出版工作者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擺在編輯們面前的一大課題。2014年,氣象出版社出版的“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被科技部評為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本文將以該書為例,就優秀科普圖書編輯出版的要點談一些體會,以就教于方家。
充分調研市場,捕捉新穎選題
現代出版強調編輯工作重心前移,不能被動地坐等稿件上門,而要主動策劃圖書選題。對科普圖書來說,跟其他類別的圖書出版情況相似,也存在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情況,新的科普圖書想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獨樹一幟并獲得大眾關注與認可,在選題策劃時就需在選題內容的新穎性上多下功夫。所謂新穎,是相對于市場上已有的科普圖書品種來說的,因此,策劃新穎的選題內容,要充分進行市場調研,弄清楚市場上有哪些同類書、同類書的出版時間及銷售情況如何、同類書讀者對象是哪些、同類書的內容已做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問題,在此基礎上,對市場調研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比較、歸納,進而捕捉新的選題生長點。
就“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而言,調研發現,市場上專門介紹時間的科普圖書品種數不算太多,內容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知識分子以天文知識、宇宙奧秘為背景的時間科普書,如《時間簡史》;另一類是面向少年兒童介紹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時間本身的科普讀物,如《認識時間》。實際上,時間問題豐富而深奧,而圖書市場上并沒有較為全面地介紹時間的百科全書,“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選題內容的確定正基于這種拾遺補缺的考慮。叢書中《天文趣話》《時間奧秘》《古今歷法》3個分冊,分別介紹確定時間的基礎——天文觀測、時間科學本身、時間科學的延伸——歷法沿革,力求體現天文、時間、歷法三者之間的知識關聯,內容顯得較為新穎,知識也更為全面、豐富。
準確定位讀者,合理呈現內容
準確定位讀者,明確讀者對象,也是選題策劃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礎。編輯出版每一種圖書的終極追求都應當是為讀者提供好的精神食糧,但是這里的“讀者”并非泛泛地指大眾,因為廣大讀者的年齡、性別、文化教育程度、從事的職業不同,難免有不同的閱讀需求和偏好,策劃選題必須要找準對該類選題感興趣的目標讀者,并根據他們的閱讀習慣來合理地設計內容的呈現形式,這樣才能把目標讀者變為現實讀者。科普圖書肩負向公眾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的歷史使命,而公眾中各個群體所感興趣的科學知識不盡相同,對科普知識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所以,科普圖書在策劃時也需要準確定位讀者群,根據目標讀者的閱讀需求對內容的編排形式進行合理設計,盡可能地使讀者在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中獲取科學知識。
就“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而言,時間是個體存在的重要維度,青少年普遍對天文知識、宇宙奧秘感興趣,進而對身邊的時間科學也有了解的愿望,因此,該叢書定位的主要讀者群是12-18歲的青少年。青少年求知欲強,非常渴望獲取新知識、新思想,有直觀的形象思維和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并且富于想象,通常喜歡閱讀帶有探索奧秘性質而又寫得有趣的書籍。據此,“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擬定大部分內容以問答的形式來呈現,選取青少年普遍關心的天文、時間、歷法相關問題,按邏輯關系把它們串聯起來,而且每個標題擬定都力求能吸引人,例如“用什么尺子測量天體距離”“準確的時間是從哪里來的”“日歷是怎樣編出來的”等,這樣的編排設計既活潑又突出了知識性、趣味性,容易引起青少年讀者的閱讀興趣,給他們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尋找優秀科普作家,提高圖書可讀性
當前,引進版科普圖書更受大眾青睞,而國內科普圖書往往叫好不叫座,這在業界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而我國出版的科普圖書很難暢銷的原因之一就是優秀科普作家不多。寫作科普圖書需要有專業知識背景,但是當前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科研壓力大、時間精力有限,科普作品又不被計入科研成果,因而較少有人愿意寫科普作品。即使有專家愿意寫,但他們中的多數人“都是學專業出身的,寫作時比較習慣于就科技說科技,不善于利用一般讀者所喜聞樂見的深入淺出、多樣化的創作手法”,寫出來的科普圖書晦澀難懂,自然不受歡迎。科普圖書的讀者對象是非專業人員,因此,科普作家不僅需要有專業的科學知識,還要有能把科學知識深入淺出地寫出來告訴給大眾的能力,也就是能夠把深奧的科學知識寫得通俗易懂的能力,這樣才能提高圖書的可讀性。
以“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為例,第一作者李芝萍曾任《天文愛好者》雜志社常務副主編,是天文學領域的專家,同時有著多年編輯面向大眾的天文學雜志的經驗,寫起天文、時間、歷法方面的知識可謂信手拈來,由淺入深,常采用擬人、比喻、對比等手法或講故事的方式,將時間及與之相關的天文、歷法、氣象、民俗知識介紹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例如,在“躺著公轉的行星——天王星”一節,作者寫道:“在天王星上看到的太陽只是一個角直徑不到2′的亮斑,相當于放在150米外的一只蘋果。盡管如此,陽光仍比地球上的滿月還亮1280倍。”用蘋果、滿月作對比,使讀者能夠形象而直觀地了解天王星與太陽的遙遠距離以及其陽光的亮度。
把好編輯質量關,增強圖書趣味性
科普圖書的內容是科學技術知識,又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介紹,因此,在編輯加工過程中,既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又要從語言方面把好關。“科學性是科普圖書最基本的要求”,編輯要認真審讀、核對書中所講述的科學知識,必要時,還可以發外審請本學科權威專家幫助把關。就“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而言,時間問題涉及天文、氣象、歷法、民俗等多方面知識,在編輯時需查證大量資料,以保證該書的科學性。同時,要仔細審校、斟酌書中字、詞、句的表達,排除語法錯誤和字、詞使用錯誤,盡量使讀者讀起來感到輕松、流暢。如果一部科普圖書存在科學性錯誤和較多語病以及錯詞別字,不僅會使讀者感到難以卒讀,也會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所以編輯在審校過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
同時,科普圖書還要講究插圖的選擇與設計,以增強圖書的趣味性,做到科學性與趣味性并重。當前社會早已進入讀圖時代,除小說之類虛構作品有故事情節足以吸引讀者外,大眾更樂于閱讀圖文并茂的圖書,科普圖書更是如此,純文字的科普圖書很難引起大眾閱讀興趣。為科普圖書配圖,并非易事,需要在圖片的選擇與版式的設計方面非常講究。“時間科普知識必讀叢書”根據內容配有數百幅表現宇宙天體、氣象景觀、時間儀器、歷法沿革、民俗風情等的攝影圖,還配有大量科學性強的示意圖,使讀者對時間科學知識有更為直觀的理解,給閱讀增添了很多趣味。
(作者單位系氣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