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任
每隔一陣子,臺灣書市景氣衰退的問題就被拿出來大肆討論一番,然后就會聽到如下的答案:都是讀者不讀書、不買書,都是通路折扣戰惹的禍,都是網絡崛起搶走讀者的時間跟注意力,都是大出版社壟斷了書店通路,都是連鎖書店與網絡書店搶走了生意,都是XX書賣太好瓜分了書市資源,都是版權費飆得太高,都是書太冷門讀者太少。總而言之,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害自家的書賣不好。
上面那些問題,有的可以解決,有的無法解決,無論有無辦法解決,已經存在且已經影響出版市場則是事實。由此也產生出了一些自救措施。最近獨立書店終于組成一個聯盟,打算聯合采購,壓低進貨成本,增加毛利。
出版人,銷售的是文化,從業的人也大多溫柔,但不忍之事也不斷發生并引發對某些道德以及決斷原則的思考。例如,書不應該打折賣,壓低進貨成本不好等等。本人以為,消費者可以教育,卻不能責難與教訓,因為沒人喜歡被教訓。好比說,本人現在寫的這篇文章也要來“教育”出版人接受市場的實然狀況,根據實然狀況制定營運方針,而非心中的道德應然,應該也會有很多出版人心里頗不以為然吧!其實讀者也是一樣的!嚴以律己很好,卻不代表可以嚴以律人,更別說把營運上面臨的問題推給別人。
十多年來,在面臨少子化與主要勞動人口外流等消費市場萎縮的雙重沖擊下,臺灣出版產業的總體產值仍然維持在600億元新臺幣上下,以總體銷售量來看,若考慮到消費人口減少的狀況,臺灣的讀者是比以前還要支持出版業,買了更多的書。各地圖書館回報的租借圖書量也屢屢創新高。臺灣明明是一個買書且讀書的社會,卻被一些不看總體數據就下評論的出版人屢次三番地斥責為不買書、不讀書。
當其他產業的人都在思考如何滿足客戶的需求和服務客戶,好增加營收時,臺灣的出版業卻能反其道而行,把營運責任推給市場,想來也是一種幸福。
亞馬遜的創辦人貝佐斯曾說:“如果你想知道我們哪里與眾不同?那么我告訴你,我們是一家真正關心顧客的公司,我們真正在意的是長遠的發展,而且我們真的喜歡創新。”
亞馬遜不盯著競爭對手,而是客戶的需要。亞馬遜不在乎短期虧損,無論是自行吸收運費,還是促銷折扣的差價,甚至是自己開出版社,幫作家出書,只要能滿足客戶,所有可以做的事情,他們都會去做。也正因為這個信念,亞馬遜撐過網絡泡沫化與金融海嘯,推出電子閱讀器,讓電子書市場真正成熟且可獲利。
過去十多年來,即便每年都有人大聲宣稱臺灣出版市場衰退,書很難賣,可是,還是有人賺錢,書賣得很好,而且是新成立的出版社。再仔細深入觀察,這些出版社有個共同的特性,即都能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作品。
或許出版人應該回歸“人們為什么需要買書?”這一點來思考,切莫為了出書滿足每個月的出版發行量或年度營業額而出書,更不要為了市場上興起某一種類型的暢銷書而去跟風追隨,而是要不斷、不斷、不斷地反問自己:人們為什么需要買書?誰需要買我手上這本書?為什么?我真的抓住了讀者內心的需求嗎?我真的知道社會想要的是什么書嗎?
不斷探問最根本的問題,深入觀察社會趨勢潮流以及正在關心的議題、在乎的事情、流行的現象,從中挖掘出市場可能關心在意且還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這就是出版市場的商機所在。因為,書是用來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的工具!
出版人要不斷認真思考顧客的需要,把滿足顧客的需要當成自己的責任。不斷思考,直到找到答案為止。無法了解客戶需要的人,不可能做出感動人心或暢銷的好書。重視顧客的需要,幫助顧客解決問題,就能撐過不景氣的難關,創造長紅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