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強(隨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隨州 441300)
?
移動數據庫在用電檢查中應用的系統結構
肖 強
(隨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隨州 441300)
摘 要:本文分析了用電檢查業務,針對用電檢查管理系統設計中的流程和數據結構,并考慮了應用時與營銷系統的接口、數據安全與系統故障恢復和數據備份等實際運行中的問題,基于移動數據技術對整個系統的系統結構進行了設計工作。該系統結構實現了用電檢查工作空間變換與用戶資料空間移動的統一,具有實用價值。
關鍵詞:用電檢查;移動數據庫數據庫;系統結構
眾所周知,用電檢查主要是指電力部門對客戶用電情況和設備運行狀況的檢查和管理。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開展用電檢查,用戶可以根據移動數據庫的儲備信息,對于電力系統結構進行精準分析,從而迅速找出損害部位,制定出準確的電力維修方案。
由于配網系統的日益復雜化,用電管理和管網維修的難度不斷加大,因此,要求電站內部工作人員應該加強各個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內部員工的資源共享,提高電能的利用效率。在進行主要變電站檢查和管網維修的過程中時,要嚴格按照國家的GBJ148-1990《電氣裝置安裝工程電力變壓器、油浸電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驗收規范》的規定展開規范化用電檢查和維修操作。
在電網系統中,PDA用電檢查數據庫一般是通過計算機對信息進行采集和處理分析,計算機信息采集技術可以利用互聯網二值信號將通信領域中,編輯處理的各類復雜的發電和配電信息數據。利用移動數據庫的相關技術將用電檢查信息轉變為各種圖表和直觀統計數據,實現多計算機媒體操作形式下的訊息整合。
2.1 PDA信息采集工作原理
移動數據庫將處理后的信息進行集成和顯示,通過計算機網絡化信息處理,可以使得統計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和清晰,便于電力管理層人員和現場調度員參考查閱。在用電檢查活動中,首先會由上位機監控軟件,對整個電路中的電流、電壓系統的運行數據進行采樣。在電力信息PDA采集的網口位置,技術人員通過ARM微機控制器,對高壓電壓ABC三相電的檢修信號進行處理,還應該對回路系統中的中壓電壓ABC三相電進行信號調理。在DSP電力數據采集運算串口,分別對中壓和高壓環境中的末屏電流進行信號甄別。在多路選擇的中亞電流ABC三相和中性點電流的最高值進行反復測算和記錄,從而判斷整條遠程供電線路的具體運行情況,準確地找出電路中的病傷。
2.2 用電檢查中的主站優化
在變電綜合自動化能量遠方終端中,用電檢查技術人員應該從主站優化的角度入手對脈沖輸出電和串行輸出電中的運用網絡進行優化。傳統的用電檢查中,檢修人員一般采用的是手動型的單機控制方式,工作效率比較低下,在新型的移動數據庫的檢修活動匯總,技術人員一般采取的是遙控方式的用電檢查方案,既可以實現單機控制,還能夠實現多級聯動的用電檢查控制,電力系統結構檢查比較方便。從三相電機的主回路用電檢查來看,應該將接觸器線圈的整體電壓控制在220V。在單相電機主回路(虛線)結構中,使用交流電鈴和電機指示燈等用電檢查中的問題進行預判,一旦出現了檢修中的問題,可以在遠程控制中的顯示屏中進行細節讀取。
2.3 用電檢查中探測目標的選取
PDA檢查終端負責保存自助服務器上下載的檢查任務,其用電檢查中探測目標的選取活動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它主要用于電力系統中,工作人員執行用戶型用電檢查工作的具體活動。在用電檢查活動中,技術人員一定要明確探測目標,將作用距離控制在20CM-40CM的水平。在光電防撞停機探頭位置,對于有線探頭中出現的問題,技術人員應該對節點零件處進行開剖檢查,在零件更換之后,才能夠采取防撞解除設置。在配套的遙控開關和探頭檢查中,并不需要使用接線電機對自動控制回路系統進行反復測算。
PDA系統結構中的用電檢查活動,需要技術人員對高壓斷路器和高壓中空斷路器進行檢查,保證隔離開關狀態下整條用電線路中的使用規范。技術人員需要通過檢查配電裝置檢查和維修,判斷電氣設備運行中的不安全棉頭,從而對高壓和抵押狀態下配電裝置的正常運行進行檢查。技術人員需要對斷路器的運行維護手段進行分析,從而判斷電壓互感器的運行狀況。通過檢查避雷器裝置的安全性,對電力電容器的運行維護進行檢修。
由于在電氣自動化控制設備運行的過程中,涉及到多個交流電機設備和直流電機設備的協同作業,因此,必須要使用移動數據庫實現對于供電系統的各個環節監控活動,從而確保運行良好。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有可能對整個供電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只有不斷強化PDA移動數據庫建設,優化用電檢查中的系統機構數據采集工作,才能夠保證電廠發電和供電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道馳,李威,于進杰等.基于移動數據庫技術用電檢查管理系統設計中的系統模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8(03):41-42.
[2]謝煜鋒.電力現場監測數據采集和移動數據同步技術[D].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系,2010.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