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 陳云
在我國經濟新常態下,一些企業信用風險大量暴露,銀行貸款劣變趨勢短期內難有緩解,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控制面臨的壓力很大。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清收處置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工商銀行為例,每年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收回額占全行不良貸款清收總額的30%左右,其中現金清收占比約90%。特別是近兩年不良貸款起訴案件數量和金額屢創工商銀行股改以來新高,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愈顯重要和迫切。
隨著社會主體交易活動日趨復雜,金融創新快速發展,民事訴訟法、物權法、公司法、合同法、企業破產法等一批重要民商事法律的司法解釋先后出臺,新的法律制度不斷涌現,司法實踐標準發生改變,商業銀行通過法律途徑清收不良貸款在法律運用上面臨諸多新挑戰。同時,商業銀行在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如何適應當前經濟形勢和司法環境的變化及不良貸款發展趨勢,切實提高法律清收質效,亟需商業銀行做出改進和創新。
概覽
根據中國銀監會披露數據顯示,2015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不良貸款余額10919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094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0%,較上季末上升0.11個百分點。這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連續14個季度反彈,較2012年一季度的4382億元增長了6537億元,兩年半時間增幅高達149.2%。不難看出,商業銀行面臨不良貸款“雙升”的復雜嚴峻形勢短期內難有改變,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控制與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工作壓力較大。
現狀分析
與資產質量變化情況相對應,自2012年以來,受經濟增速下滑、貸款質量劣變影響,訴訟清收不良貸款案件發案件數和金額逐年上升,2013年和2014年發案件數同比增幅分別為92.50%和24.41%,發案金額同比增幅分別為102.72%和63.42%。與起訴案件高發相對應,工商銀行勝訴案件執行應收余額也在逐年上升,由2012年末的181.05億元,增加到2015年6月末的373.21億元。而受債務人可供執行財產減少、抵質押物處置困難等因素影響,起訴案件執行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12年末的32.47%下降到2014年末的25.83%。
實踐與成效
建立健全清收不良貸款工作機制。健全有效的工作機制是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的基礎,工商銀行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一是勝訴案件執行關注行制度。將上一年度勝訴案件執行率低于15%的分行和勝訴案件年末應收余額超過10億元的分行列為當年訴訟清收重點關注行,由總行發送督辦函,提出壓降執行余額、提高執行率的工作要求,被督辦行相應確定重點督辦支行和重點關注案件,逐一制定執行方案并組織實施,實現執行積案收回金額逐年有明顯改進;二是億元以上大戶勝訴未執結案件督辦制度。由總行印發督辦函,對分行億元大戶勝訴案件執行工作提出具體要求,相關分行逐案研究制定清收方案,明確清收目標,落實清收責任;三是賬銷案存資產清收激勵制度。明確賬銷案存資產清收要求,對通過法律手段現金清收賬銷案存資產落實獎勵措施。分行層面組織對賬銷案存資產進行篩選清理,多方查找債務人可供執行財產,及時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借助外部力量有效開展不良貸款清收工作。工商銀行十分重視與各級人民法院、銀行業協會等相關單位的協調和溝通,積極爭取外部支持,推動清收工作走向深入,主動加強與地方黨政部門、司法機關、監管機構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外部支持和有利條件,努力排除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政干預等客觀因素影響,推動法律清收工作順利開展。同時,抓住最高人民法院開展“轉變執行作風、規范執行行為”專項活動的有利時機,在全行范圍內開展執行積案清理專項活動,向最高法院執行局報送工商銀行勝訴執行積案明細情況,請求最高法院給予支持和重點督辦。
創新探索多種手段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工商銀行積極創新和推廣法律清收工作措施,拓寬不良貸款清收渠道和工作思路,綜合運用以物抵債、還本免息、債權轉讓、以訴促談等多種方式開展不良貸款清收工作。有的分支機構充分運用《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等新規定,與當地高級人民法院開展實現擔保物權試點合作,向人民法院申請直接處置抵押物等擔保財產,快速清收不良資產。有的分支機構探索使用訴前送達地址確認制度,有效縮短訴訟周期,有效解決債務人下落不明情況下公告送達時間長的法律難題。有的分支機構借助司法力量加大催收力度,通過向法院提供違約客戶清單,由法院向逾期、欠息客戶發送《涉訴風險告知書》,促使違約債務人積極還款,通過“以訴促談”達到清收目的。
主要問題
當前,因受外部司法環境、市場環境、誠信體系建設以及商業銀行內部經營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商業銀行法律清收工作尚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并已嚴重影響到商業銀行又快又好地清收不良資產,需要逐一厘清并加以解決。
法律規定缺失
不良貸款清收立法滯后于當前不良貸款清收工作的實踐。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是保護金融債權,維護信貸資產安全,壓降不良貸款“雙升”的重要途徑,而相關法律法規是保護金融債權的最后屏障,建立統一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內容充實、可操作性強的法律規范對保護我國金融債權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金融債權受到侵害時的維護,具有其他保護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沒有針對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出臺專門的法律,法院在不良貸款清收等執行工作中的法律依據主要是《民事訴訟法》第三編中第224條至258條,以及若干有關執行工作的司法解釋、以最高人民法院名義下發但未達到司法解釋層次的規范性文件和指導執行工作的批復和復函。這些規定條文過于零散,可操作性不強,導致實踐中出現不良貸款清收與勝訴案件執行問題因缺乏法律依據陷入困境,也容易造成司法適用過程中標準不一且缺乏可操作性。
相關司法解釋和新規缺乏可操作性。自2013年1月1日新《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最高人民法院陸續出臺了若干司法解釋,為指導法院具體執行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相關新規定仍缺乏可操作性,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產生一定的障礙。2015年2月4日施行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中部分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業銀行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但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目前相關法律規定已確立了立案登記制,對起訴案件順利立案有很大幫助,但登記速度加快后并沒有解決法院審理進程較慢的問題,大量案件立案后處于審理狀態,債權確權速度未有實質性改善。當前形勢下不良貸款清收工作中新的情況與疑難問題層出不窮,迫切需要統一完備、明確具體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予以解決。
“路阻”現象嚴重
商業銀行通過訴訟方式清收不良貸款,面臨“勝訴容易執行難”問題,形成大量勝訴案件執行積案。在被執行人不主動履行債務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申請法院啟動執行程序,基本上都需經過評估、拍賣等法定程序,增加了不良貸款清收周期,很多情況下還會出現法院遲遲不啟動拍賣程序、拍賣價格低于市場價,甚至二次流拍又無法變賣等“路阻”現象,從而使得執行收回情況處于不確定狀態。實踐中不良貸款清收“路阻”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法院維穩思維對銀行債權的實現產生不利影響。實踐中,部分法院的維穩思維束縛了金融債權保護和依法清收,銀行抵押權全額優先受償難度大。例如,某些案件抵押物成功拍賣后,法院作出執行款分配方案的分配順序為:第一,訴訟費用和執行費用;第二,工資;第三,建設工程優先權;第四,抵押之前欠稅;第五,抵押權;第六,抵押之后欠稅;第七,一般債權。法院分配理由是,《物權法》和《擔保法》雖然規定擔保物權人享有對擔保財產所得價款的優先受償權,但法律對工資債權的受償順序未作明確規定,工資作為有人權性質的特殊債權,在司法實踐中保護其優先受償,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亦符合法治的基本精神。法院從維穩角度出發對工資債權的保護影響了銀行抵押權全額優先受償。
評估與拍賣程序障礙增加依法清收難度。一方面,勝訴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啟動評估程序較慢,例如,抵押物內有大量借款人后期投入的固定設施,借款人不配合評估且拒收法律文書,評估人員無法進入現場進行評估,對后續的拍賣、過戶帶來不可預知的風險。又如,抵押物如果為被執行人唯一住房,法院要求抵押物騰空后才能進行拍賣,往往抵押人不予配合,給執行工作帶來困難。同時,法院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出于保障被執行人及其所撫養家屬的基本住房考慮,在執行中很難將唯一住房用于評估、拍賣處置,“大房換小房、住房換租房”措施難以落實,導致依法清收遇到障礙。另一方面,進入拍賣程序的案件還受到租賃在前、虛假租賃、案外人異議、多次流拍等因素干擾,嚴重影響抵押物優先受償進度。
缺乏外部有效市場環境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法律清收處置有賴于其所服務的對象以及所處的經濟環境。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經濟環境復雜多變,個別企業經營風險通過擴散和發酵,已演變為行業風險,行業低迷不振,企業利潤空間被擠壓,尤其是涉及鋼貿、船舶、煤炭、房地產、高檔消費和兩高一剩行業的借款人因宏觀經濟變化大量陷入經營困境,自身履行債務能力不足,喪失第一還款來源,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清收工作帶來很大壓力。同時,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產能過剩行業涉及多、集中程度高、持續時間長、去產能困難等問題突出,降低資源配置效率,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阻礙產業結構升級,產能過剩問題已成為影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在此過程中,部分企業面臨改制,從掛靠單位、掛靠企業脫鉤成為自收自支的獨立法人,原有的擔保落空,現有的財產已經不足以抵償銀行債務;部分企業通過重組將不良債務剝離,以債務剝離為由拒絕償還銀行貸款;部分企業資不抵債進入破產程序,銀行收回債權的期限更是無法保證。
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
當前社會環境下,由于既得利益的存在與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問題近年來越發突出。區域經濟的存在決定了當地經濟狀況與當地利益直接相關,也與當地人們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一些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為了維護本地區或部門的利益,可能會采取不當手段進行處理。商業銀行清收不良貸款案件標的金額大、社會影響廣,容易受到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問題干擾,這嚴重危及金融債權保護,阻礙勝訴案件執行。
社會誠信建設尚須加強
社會誠信體系是一種以社會誠信制度為核心的維護經濟活動、社會生活正常秩序和促進誠信的社會機制。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是政府取信于民的基礎,是企業發展的生命,是個人立身的根本。拒不履行債務與逃避銀行債權等逃廢債行為應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會公眾的抵制。但是,當前部分被執行人法律意識淡薄,生效法律文書必須履行的意識不強,長期拖欠銀行貸款的現象普遍存在,社會誠信體系尚未完備,信用懲戒機制不夠健全,守信的收益和失信的代價失衡,助長了被執行人逃廢債行為滋生蔓延,嚴重影響了金融債權安全和不良貸款清收。
創新與探索
針對前述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面臨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等問題,部分商業銀行積極探索創新法律清收措施和途徑,在提高清收不良貸款效率和質量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仲裁方式
仲裁是指爭議雙方在爭議發生前或爭議發生后達成仲裁協議,自愿將爭議交給仲裁員組成的仲裁庭作出裁決,雙方有義務執行相關裁決的一種爭議解決方法。相較于一般民事糾紛,解決商業銀行金融借貸糾紛最需要的是快節奏的糾紛處理機制,即快速確權、快速執行、快速受償,而仲裁十分有利于商業銀行快速確認債權,提高不良貸款清收處置效率。
程序簡便。商業銀行與借款人選定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的,在爭議發生時,雙方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對糾紛進行裁決,避免發生管轄權爭議的問題。同時,仲裁實行一裁終局,仲裁裁決做出后即生效,不會出現民事訴訟的二審甚至再審等審理程序。商業銀行通過仲裁方式解決糾紛,程序簡便,可以有效防止借款人利用管轄權異議、多審級制度等法定程序惡意拖延債權確權時間,影響不良資產處置進度。
時效性強。除非商業銀行與借款人另有約定,仲裁庭應在組成之日起三個月內作出仲裁裁決,適用簡易程序的,應當在兩個月內作出仲裁裁決。相較于普通民事訴訟案件一般六個月的審理期限,仲裁方式清收不良貸款顯然高效。此外,在仲裁過程中,出現債務人下落不明、無法聯系情況的,商業銀行可以通過事先確認的方式避免公告送達,以縮短審限、提高效率。
專業性高。仲裁庭的金融仲裁員一般由具有極強專業性的權威金融法律專家擔任,對金融糾紛尤其是金融創新業務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認同,可以更為客觀地抓住金融糾紛的爭議焦點。由金融仲裁員審理金融案件,可以充分發揮其金融和法律專業背景的優勢,也更有利于公平、公正處理金融創新業務的糾紛案件。
執行力強。商業銀行向法院申請執行仲裁裁決案件的,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相較于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可以比較有效地排除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對生效法律文書執行工作的干擾,而且中級人民法院的執行手段更多、專業性更強,更有利于維護商業銀行債權。
債權轉讓方式
債權轉讓是指商業銀行向社會投資者轉讓貸款債權,在實務操作中,債權轉讓方式處置不良貸款不僅優勢非常明顯,而且占各類處置手段收回資產的比例較高。商業銀行在依法合規框架下,應積極探索和嘗試多種處置方式,包括以商業化、市場化手段進行批量化的不良資產轉讓,提高不良貸款清收處置效率。
有利于快速提高資產質量。商業銀行將金融債權轉讓給非金融機構或個人,既符合個別地方政府關于銀行對風險企業“不抽貸、不壓貸、不延貸”的應對要求,又能避免冗長復雜的訴訟和執行程序,以最快速度全額清收不良貸款。此外,減輕包袱、甩掉“尾巴”后,商業銀行還可以騰出更多信貸資源支持真正需要發展的優質客戶,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高整體資產質量。因此,債權轉讓成為銀行壓降不良貸款主要方式之一。
有利于實現抵押權經濟利益最大化。商業銀行通過債權轉讓方式清收不良貸款后,借款企業也可借此機會快速走出困境,獲得不良貸款處置的最佳社會效果。一方面受讓人受讓金融債權后,將擁有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來實現債權,另一方面債務人有更多的機會借助受讓人資源、技術、資金優勢重整,以實現抵押權經濟利益最大化。這也是司法機關、監管部門支持債權轉讓清收不良貸款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利于節約法律資源。商業銀行通過債權轉讓方式清收不良貸款,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金融糾紛案件數量,可以節約大量銀行人力物力成本和相關司法資源,有助于加快其他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工作的處理進程,有效解決了銀行法律人員緊張和法院案多人少的困境。
對策及建議
積極推進不良貸款清收相關立法工作。從我國立法環境的變化來看,近年來全國人大、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時,越來越注重廣泛地征求有關方面和社會各界意見,這為商業銀行積極參與立法修訂提供了有利條件。商業銀行應該抓住機遇,在不良貸款清收立法修訂過程中結合工作實際,積極提出自己的訴求。工商銀行在近幾年商業銀行法、企業破產法等修訂過程中,高度重視參與相關立法工作,認真分析研究有關立法草案條款,緊密結合金融及銀行業務實際,通過書面報告、參加座談會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提出有關立法修改意見和建議,向立法機關提出了不少符合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清收訴求的立法建議,其中相當一部分建議得到立法機關的認可,并對最終形成的法律修正案起到促進作用。但一家銀行對立法的推動作用畢竟有限,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這方面應當加強協調配合,積極通過各種方式共同推動我國不良貸款清收法律規制走向完善。
推動出臺不良貸款清收有關司法解釋和工作制度。在立法層面上,法律的制定與修改要經過嚴格的法定程序,有關不良貸款清收的法律法規趨于完善尚需時日,而從司法實踐上看,各級人民法院針對不良貸款清收、勝訴案件執行難問題已經積累總結了不少實踐經驗,形成了一些執行工作的制度辦法。商業銀行應當主動與法院加強溝通合作,建立長效溝通協調機制,推動法院在現有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臺有關不良貸款清收的司法解釋,對相關新規定出臺實施細則和具體規定,解決法律規定具有滯后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
樹立運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貸款的維權理念。面臨當前經濟下行和結構調整中風險暴露不斷傳導到金融領域引發貸款劣變日益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商業銀行除了努力營造良好的法律清收外部司法環境,還應當在內部經營管理中樹立正確的風險觀,要深刻全面認識資產質量問題的嚴峻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摒棄“重擴張、輕管理,重市場、輕風險,重形式合規、輕實質風險”等不端正的經營思想和管理理念,尤其是在不良貸款清收工作中,要樹立依法、及時、全面的維權理念,堅持依法合規開展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工作,及時發現和消除潛在風險,杜絕因僥幸心理和投機思想錯失清收時機或不當處置資產而引發更大的風險隱患。
改造信貸業務管理流程有效防控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針對目前一些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碎片化、部門化、孤立化的現象,商業銀行有必要強化相關激勵與約束、相互制約與相互配合的管理措施,改變傳統信貸業務管理流程與現階段風險產生特點和原因不相適應狀況,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及風險應對能力,有效防控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具體來說,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從合理配置信貸規模、增強信貸前中后臺風險控制的協調性、強化貸款實質性審查、加強對貸款的跟蹤監督、建立環境與社會風險全流程防控機制等五個方面采取措施。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法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