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有著63年歷史的總政歌舞團,與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一起,正式摘牌,拿掉了“總政”二字,從此成為歷史概念。
在普通人心中,四總部之一“總政治部”往往是神秘的。其實,人們耳熟能詳的不少機構,就是它直屬的單位,比如位于北京六里橋的八一電影制片廠和復興路9號的軍事博物館。當然,還有西三環的總政歌舞團。

譚晶演唱《在那東山頂上》
提起總政歌舞團,這幾個字出現最多的地方恐怕就是電視晚會了,演員、歌手、舞蹈家……可算得著名藝術家、明星大腕最多的一個文藝團體。遠的不說,就說近年來活躍在文藝舞臺上的大腕們——演唱《小白楊》和《強軍戰歌》的閻維文以及蔡國慶、克里木、譚晶、王宏偉、白雪……從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到流行唱法,總政歌舞團軍旅歌唱家的陣容如此強大!
然而,就在2016年的1月,有著63年歷史的總政歌舞團,與總政歌劇團、總政話劇團一起,正式摘牌,拿掉了“總政”二字,從此成為歷史概念。知情人士透露,之后這三個團將隸屬政治工作部,具體名稱和職能劃分待定。
輝煌歷史,碩果累累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是成立于1953年的中國軍隊專業音樂舞蹈表演團體,之前隸屬總政治部文工團,1980年文工團撤編后獨立為總政歌舞團。隸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管轄,下設創作室、合唱隊、舞蹈隊、樂隊和舞臺美術隊等部門,并擁有一座國內最好條件之一的劇院——中國劇院。因此,可以說在中國軍隊歌舞團系統中處于最高地位,作品以反映中國軍事題材和現實生活為主,多方位多角度地塑造中國軍人的形象,表現軍民魚水之情。建團63年來,歌舞團以其鮮明的時代精神、濃郁的民族特色、英武的軍旅風采而享譽國內外。歌舞團為士兵服務的足跡遍布全國城鄉和邊防海島,同時作為國家與軍隊的文化使者,出訪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華夏文化,贏得廣泛贊譽。
說起總政歌舞團的前世今生,可以追溯到延安炮校。1938年,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在山西成立,同時組建炮兵團宣傳隊,又稱“怒吼劇社”。抗戰勝利前一年,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以八路軍炮兵團為基礎,在延安南泥灣成立了我軍歷史上第一所兵種院校——延安炮校,同時成立炮校宣傳隊,對外仍稱“怒吼劇社”。

2013 年3 月29 日,總政歌舞團建團60 周年演出周在國家大劇院發布。左為蔡國慶,右為閻維文。
抗戰勝利后,延安炮校奉命挺進東北參加解放戰爭。1946年初在怒吼劇社的基礎上,炮校文工團在吉林通化正式組建。一年后,東北民主聯軍成立炮兵司令部,與炮校首腦機關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炮校文工團同時也是炮兵文工團。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文工團,遼沈戰役結束后改稱第四野戰軍特種兵文工團。
1951年3月,四野特種兵文工團與華北軍政大學文工團和裝甲兵文工團共同組成總政文工團。1953年,在總政文工團的基礎上組建了總政歌舞團,原炮兵文工團的人員仍是主體力量。總政決定以炮兵文工團為主體組建總政文工團是有原因的,除了炮兵文工團歷史悠久、成績斐然外,還有就是當時的總政領導等對炮兵文工團十分熟悉。
新中國成立后,四野炮兵的老領導蕭華調任總政治部副主任,主抓全軍宣傳文化工作,他找到繼任者四野炮兵司令員萬毅和政委邱創成,希望他們能把包括炮兵文工團在內的單位調入總政,萬毅和邱創成表示,要人給人、要物給物。就這樣,四野炮兵文工團就全部到了總政。
歷數總政歌舞團的輝煌成績,可謂碩果累累,人才輩出——50年代的歌曲《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祖國萬歲》《我站在鐵索橋上》,舞蹈《陸軍腰鼓》《不朽的戰士》;60年代的歌曲《庫爾班大叔您上哪兒》《回延安》,舞蹈《比武》《怒火在燃燒》;70年代的歌曲《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再見吧!媽媽》,舞蹈《戰馬嘶鳴》《練兵場上》;80年代的歌曲《沒有強大的祖國哪有幸福的家》《小白楊》《我們是黃河泰山》,舞蹈《士兵進行曲》《海燕》《在希望的田野上》《祥林嫂》《昭君出塞》;90年代先后與部隊兄弟文藝團體共同創作演出《人民軍隊忠于黨》《人民軍隊愛人民》《人民軍隊愛祖國》《偉大的長征》《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等大型主題歌舞晚會和歷年春節“雙擁”文藝晚會,并留下了劇院創作演出的反映人民軍隊光輝歷程的大型歌舞作品《軍魂》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而創作演出并獲得文化部文華獎的大型音舞詩《國魂》,留下了歌曲《珠穆朗瑪》《一二三四歌》,舞蹈《壯士》《英雄》《士兵的假日》《飛天》等。
扎根生活,服務群眾
如此眾多的優秀作品,堪稱膾炙人口。那這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目又是哪里來的?據內部人士透露,許多在國家慶典等大晚會上演的節目是有出處的,都是從基層中提煉出來的。“我們很多歌曲來自于戰士的板報,很多舞蹈來自于戰士的日常訓練,再由總政歌舞團的藝術家提煉成藝術作品。”的確,總政歌舞團是一支軍旅歌舞團,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下,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他們始終本著為軍隊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創作和演出了大量以軍事題材為主、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音樂舞蹈節目,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為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幾十年來,他們創作和演唱表演的眾多作品也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一大批經典作品在大江南北傳唱。

2015 年1 月3 日,來自總政歌舞團的著名演員卓林和空政文工團演員苗苗冒著零下31 度嚴寒氣溫為“黑河好八連”巡邏哨兵放聲傾情歌唱。
在黃宏的印象中,最先想到概括總政歌舞團的字眼是“容納”,框架大、格局大、胸懷大。不僅歷屆領導都是專家、大家,演員也是來自四面八方,從各個軍區聚集到總政歌舞團。許多演員經常在上場之前,在側幕觀看本團的演出,因為那是最好的學習。
如果你以為這個歌舞團只是在高大上的藝術殿堂里表演,那么真的錯了。他們的舞臺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除了大型晚會之外,總政歌舞團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下基層,扎根生活,服務群眾,在生產、生活第一線慰問廣大群眾。任副團長的曲藝家劉熾炎回憶,“多年前我們到老山前線為戰士演出,當時的團長傅庚辰晚上臨時召集黨支部會,宣布第二天一旦發生意外,慰問演出隊將由舞蹈隊長鄭仁龍負責,繼續完成任務。次日凌晨,傅團長就率領彭麗媛、閻維文等幾位藝術家冒著生命危險趕往前線。”
1998年,華東地區發生特大洪澇災害,總政歌舞團趕到災區,“夜晚,彭麗媛等藝術家睡在江畔的帳篷里,白天他們挺立在大堤上,與戰士手挽著手,共同歌唱,鼓舞斗志。”同是總政歌舞團演員的蔡國慶回憶道。當年九江決口時,黃宏等人接到命令,要求連夜趕到九江去,有沒有節目到了再說。到大堤上之后,沒有舞臺,他們就在下面喊著“戰友們你們辛苦了”,結果就看到戰士們扛著麻包,吼著就沖上大壩。十年后,總政歌舞團到汶川抗震一線去慰問,閻維文在武文兵烈士的靈堂里為他演唱,淚流滿面,泣不成聲,雖然跑調了,但那次演唱打動了在場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