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沖
整整20年里,除了近幾年攢出來的一個沒有殺傷力、根本稱不上“毒丸”的“合伙人制”,萬科在控制權市場里,面對野蠻人強勢,既沒有做任何有效的準備,也不會有有力的抵抗,只憑英雄幾句場面話來與人對決,讓人十分唏噓。
很難想象一個金融領域教科書式的事件,會成為大眾傳播的核心話題,萬科在20多年前遭遇股權阻擊——“君萬之爭”時可沒這個待遇,兩個事件日后一定會被寫進商業史,這場“對決”卷起的輿論風暴后,藏著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一波三折
傳奇總有一個“悄悄的開始”。我們先來梳理一下。
從2015年開始,寶能旗下的前海人壽,開始買賣萬科的股票,幾乎每個月都有交易記錄,但是規模小到根本不會引起市場上的注意。7月開始,寶能發動全面進攻,兩個月里動用資金200億元,3次舉牌,干脆利落地成為萬科新晉大股東。
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這才回過味兒來,通過老朋友馮侖牽線,在北京與寶能的老板姚振華見面,談了幾個小時,姚老板此時也算是王石的老板了,話挺多,“有點摟不住嘴”。經歷過大風浪的王石很淡定,對姚老板說:增持萬科的股票,我們很榮幸,要想成為大股東,我們不歡迎,因為你信用不夠。
王石很自信,想不戰而屈人之兵,點醒姚老板,讓他知難而退,萬科多年的老大、幾十年只顧著數錢、不介入公司管理的華潤,用實際行動支持了王石,調動4.97億資金增持萬科的股份,以0.2%的微弱優勢,奪回大股東的地位。
面對姚老板,王石和華潤顯得都有點傲慢,也都低估了姚老板的兇猛程度。寶能沒有猶豫,接下來的3個月里一直買買買,以絕對優勢成為大股東,在此期間,華潤沒有進一步的動作。
2015年12月,王石有點慌了,本來是私下和姚老板的談話,寫到公告里,這個曾經的“商業教父”、萬科的“王”,在強大的對手面前,沒有拿出有力的反擊,只能一逞口舌之利,其實是件挺悲壯的事,引來的卻是公眾的訕笑:登山、游學、談戀愛,這幾年你玩得倒是挺開心,紅燒肉的手藝也見長,后院著這么大的火,結果一點辦法都沒有?
接下來,王石終于有所行動,像當年一樣,操作公司股票停牌,為自己贏得喘息乃至于翻盤的機會,四下拜票。大家都在圍觀,一開始以為原來的老大華潤會強力介入,然而并沒有;又以為王石會引入新股東,比如中糧,然而并沒有;或者干脆啟動“毒丸計劃”來稀釋寶能的股份,這個真沒有,這么多年來,萬科連個正經“毒丸”都沒造出來。
好吧,王石一定會有秘密武器。果然,又一個驚天逆轉來了。萬科管理層和華潤這對搭檔,在老股東里找了個新戰友——安邦,股權相加超過寶能,萬科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權暫時免除了威脅。
在寶能大規模進攻時,安邦也在增持萬科的股票,人們都以為他倆是盟友,至少是友軍,圍觀群眾看得冷汗都出來,這……也太冷了吧。
萬科此次停牌前,新晉大股東“寶能系”持股24.26%,第二大股東華潤以及萬科管理層等一致人持有21.19%,安邦持股6.18%,局面暫時安定下來,寶能是否再次進攻,直到取得萬科的控制權,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2012 年3 月30 日,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福田舉行掛牌儀式,姚振華致辭。
精彩場內外
這出戲太精彩了,精彩到觀眾都忍不住要加入其中了,在戰斗的關鍵時刻,接二連三的疑問調起了所有人的胃口,共同托起戰斗的高潮:
寶能這么死磕,是為什么?
昔日的老大華潤,在強敵面前怎么如此之弱?
為什么關鍵時刻沒人敢站出來支持王石?
王石這個“化外高人”,是不是已經被郁亮為首的公司管理層架空?
寶能這么多資金,到底從哪里來?
觀眾關心八卦,當事人關心利益,無需正面回應,只能用行動來做旁證。有些有答案,有些沒答案,一種無敵且古老的聲音又傳了出來,“陰謀論”。
對于一個金融事件來看,熱衷八卦和陰謀論并沒有太多的殺傷力,王石本身的形象和氣質在輿論場里卻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企業家,比起追逐利潤,王石顯然更重視企業的社會屬性,萬科專注蓋房子、而且只蓋住宅,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大房地產企業;項目管理、工程、銷售、物業等各方面的專業性都讓人信服;在特殊的商業環境中,萬科的“不行賄”的底線甚至成為一面旗幟。
特別是萬科苦心經營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造就出一個在中國非常少見的優質企業。寶能將目標鎖定萬科,必然是它太好,另一個側面是,被炒到天上的垃圾股眼花繚亂,真正優質的標的物鳳毛麟角,有個把小的也犯不上動用這么大的資金量。
王石本人的形象更加迷人,創業于1980年代的優秀企業,很多是集體所有,之所以能發展至今,都因為在當時通過股權改制解決了企業產權的問題,控股的創始人得以長期掌控企業的發展,比如海爾、TCL等等。
但像王石這樣,改制和上市之初就完全放棄控股的仍然是極少數,他將自己打拼的天下,拱手交給市場,只憑自己創立的企業文化和管理體系,就可以掌控公司。王石不僅公司治理的好,自己爬山、游學、戀愛也讓人羨慕,每個人過一個人生,王石像是過了幾個人生,而且每個人生都很精彩。
王石一直都是個英雄,商業文明的締造者,辛苦打拼和經營的天下,被“野蠻人”突然攻入,便會被人同情,為他惋惜,有了這樣的悲壯的情緒,一場交易便上升到了情懷的高地。
一位接近王石的資深媒體人士,在非公開場合感嘆:自己的孩子被人強行抱走,這讓人很難接受,但是柳傳志在聯想也占有很少的股份,但他把一生都交給公司,從里到外都是“企業的主人”,王石則不同,他放棄了股權,后來自己也玩得很開心,這意味著責任的淡化。
王石不是沒有過教訓。1991年萬科上市,因為股權過于分散,1994年君安趁虛而入,聯絡股東試圖取得萬科的控制權,終極目的還是操縱股價以期套利。王石抓住君安的利益相關者操作“老鼠倉”的嫌疑,擊退對手,隨后引入盟友華潤作為大股東,保了20年的平靜,但這個大股東的股權也不過15%多一點,萬科的“防火墻”太矮了。
整整20年里,除了近幾年攢出來的一個沒有殺傷力、根本稱不上“毒丸”的“合伙人制”,萬科在控制權市場里,面對野蠻人強勢,既沒有做任何有效的準備,也不會有有力的抵抗,只憑英雄幾句場面話來與人對決,讓人十分唏噓。

背負著“野蠻人”罵名的寶能,人們都在猜測它發動進攻的動機,但這顯而易見——高風險帶來的高利潤,就是理由。
萬科與自己同處一個行業,有龐大的資產,高達2700億的市值,即使在2014年行業蕭條的大環境里,仍有遠遠高于同行業的盈利能力和充足的現金流,股價又相對低估,一貫兇猛的寶能和姚振華,難免垂涎三尺。何況寶能2013年宣布進軍商業地產以來,預計投資強度高達5年1200億元,前期的投入遭遇蕭條市場,沉淀大量資金,急需萬科這頭現金奶牛來分散風險。
餓極了的寶能,吃相卻未必難看。
整個收購過程中,寶能動用了200億元資金,來源包括基金公司資管計劃、保險資金、融資融券、收益互換、股權質押、信貸……幾乎囊括了當前正常監管范圍內所有合法的大規模融資途徑,前三次增持都選擇了“股災”之后,超大規模的買入,只讓萬科的股票上漲了2元左右。
寶能對金融工具的掌控、時機的把握以及具體操盤的能力,絕對是頂尖水平,寶能現在手握22.45%的萬科股份,平均成本只有15元,現在停牌價超過24元,寶能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
寶能在交易中大占上風,輿論上卻不敵萬科,這是它的最大劣勢,當下互聯網輿論場的力量就在于,它能潛移默化地給管理部門施加壓力,影響一個專業領域中發生的公眾事件走向,這樣的力量在近兩年的法律審判中非常常見。
一方是萬科、華潤加安邦;一方是寶能,萬寶之爭目前暫時的平衡點,很難說不是輿論壓力下,大股東之間和監管部門協調的結果。
風險在哪里?
萬寶之爭的一大好處,是讓人看到了“杠桿收購”在資本市場的力量。
作為金融工具,杠桿收購的原理并不復雜。所謂杠桿,就是用少量的資金,撬動更大規模的資產,一個簡單的例子是貸款買房,總價100萬元的房子,買房人只要拿出30萬元,就可以先簽訂協議,用房子作為抵押在銀行融資,再付給開發商,買斷房子的使用權,再分期把資金還給銀行并付融資成本——利息。
比起買房子來說,寶能收購萬科的杠桿更復雜、規模更大,它先動用自有資金買下萬科的部分股權,把這些股權質押給金融機構融資,再用借來的錢繼續買萬科的股票。如此循環,杠桿套杠桿,部分資金的杠桿率高達14.29倍。
對于寶能來說,風險在于用于收購的資金大都是短期債務,利率很高,因此它一定會謀求短期內迅速變現,最極端的方法就是快速吸進萬科股票,最好超過30%,取得公司控制權,出售公司優質資產套現還債、盈利。
這種資本市場的玩法,1980年代被美國人玩到極致,從1980年的幾十億美元規模,到1988年杠桿收購的巔峰時期,累計交易額到達1880億美元,玩來玩去,差點玩成一場災難。
最有名的案例是1988年KKR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大家沒抽過駱駝香煙,至少也該吃過這家公司生產的奧利奧、樂之餅干)。記錄這個案例的經典之作《門口的野蠻人》,如今也成了寶能的代名詞。
當時納斯貝克的CEO羅斯·約翰遜看股市低迷,自己的業績再難進步,就琢磨著賣掉公司。他只是個拿工資打工的頭頭,根本談不上公司的所有權,他一面想盡辦法說服董事會(大家都圖財,股東們也想賺錢),另一方面和希爾森公司私下達成意向,給自己和管理層搞了頂“金降落傘”,即使公司賣出,他們也能獲得利益,同時放出風聲,讓更多公司加入戰團抬高價格。
關鍵時刻“金降落傘”露餡了,股東和員工對羅斯·約翰遜和他的盟友希爾森非常討厭,加上KKR許諾給股東和員工更多的利益,這個半路殺出的KKR,只用20億美元,便掏空了華爾街投行,最終資金規模超過250億美元,以微弱優勢拿下納斯貝克,把羅斯·約翰遜掃地出門。
一場看上去很美的收購,最終結果是,天價的融資讓KKR虧了20%,雷諾茲·納貝斯克迎來的是不懂煙草和食品的新管理層,業績不斷下滑,生產香煙的雷諾茲和生產食品的納斯貝克重新分拆,折騰了半天,又會到解放前。
一個標準的多輸結果。
萬寶大戰至少從兩個方面,可以展示它的意義。
首先,這場戰爭讓我們復習了一下市場規則。杠桿收購,控制權爭奪,是金融市場資本運作的手段,它本身并沒有善惡之分,而是市場高度發展的一個結果,萬寶大戰一定會讓更多的資本鯊魚嗅到更多的血腥之氣,它們會用行動給所有人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你準備好接受資本市場殘酷的另一面嗎?
其次,這場戰爭提醒我們如何保護企業家精神。資本市場是聰明人發明的游戲,此次萬寶之爭進行到此,還沒有輸家,寶能贏了、中小股東贏了、其實萬科的管理層手中的股票,也贏了,唯一的輸家是企業家精神。
這是王石的悲壯之處——他不是在通過爭奪公司控制權,來保護自己的財富,而是在捍衛一種精神,一種投身實業,辛勤勞動,為社會創造并分享價值的企業家精神。實體經濟是市場的根基,所謂商業文明的基本含義是創造財富,而不是像野蠻人一樣掠奪財富。有趣的是,文明的戰斗力通常比不上野蠻人。
精神和文明說到底不過只是情懷,萬科的合伙人制度為何在野蠻人進攻面前沒有反抗之力,原因是持股太少加上同股同權,相比而言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就會讓野蠻人知難而退,雖然他們占的股份很少,但有提名董事會人選的權力,董事會的組成,不一定按照持股多少來配置。
公司創始人和股東之間,通過某種規則來制衡,保證公司在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層手里,為股東和社會創造財富,更符合公眾的長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