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省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日根據總局所屬出版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的檢查結果,公布了一批不合格教輔讀物,涉及13家出版單位、13種教輔出版物,差錯率最高者為3.75/10000,最低者也為1.21/10000。依據有關規定,作出行政處罰,并責令其全部收回不合格圖書。這是總局將2014年確定為“出版物質量專項年”的規定動作,顯示了政府主管部門抓質量的決心和意志,同時,也是在出版物質量問題上治理規范化、現代化的重要努力。它向全社會昭示:在出版物質量問題上,我們將秉行“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宗旨與手段。對于受到行政處分和必須如數如期收回不合格圖書的出版單位而言,則是一個嚴厲的警鐘,也是歲末年初一件難堪的事情:出一件事故多少好事都補不過來,不僅是經濟損失,還有名分的受損。其中有的還是大社、名社,令人扼腕,心隱陣痛。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高的差錯率呢?究其原因,至少有這么幾個方面:一是沒有堅持嚴格的三審制。三審制(乃至對一些特別重要出版物的多審制)是出版單位多少人、多少年長期編輯工作實踐的經驗凝結,然后以出版法規的形式加以硬化,成為規則。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如果我們能夠在任何情況下,對于任何出版物,都堅持走完三審制的環節,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差錯,保證質量。但是不少同志包括負有編輯出版工作總責的領導同志,都對這一點缺乏足夠的重視,因而在具體業務過程中缺乏扎實的履職,由此釀成大錯,悔之晚矣。我們有時發現,在一些出版社的三審流程單子上,初審、二審、終審簽的是同一個日期,這不出現大錯才怪呢?
二是確實執行了比較嚴格的三審制,但差錯還是超出了警戒線。即態度是認真的,環節是完整的,但仍沒有把差錯限制在法定的范圍內。這就涉及我們編輯出版人的業務素質了。處在不同環節上的編輯責任人,理論上應有這個業務能力、文字能力,但實際上卻不具備或者不怎么具備這種能力。不少出版單位對編輯從業人員只使用不培養,或不怎么培養,結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業務水平不僅沒有提升,反而隨著市場的過度競爭,在不斷蛻化!有的出版社承攬和爭取教輔出版業務十分積極,但迄今為止,都沒有配備或沒有配齊相應的對口責任編輯,社外的相關編輯也不固定,因而出現高差錯率是必然的!
三是也基本堅持了三審制環節,編輯的業務素質也還是有一定保證的,但仍沒有阻止高差錯率的產生。目前市場上的教輔圖書多由書店或文化公司來制作,一些大的書店或文化公司尚能保證自己的編輯質量,但相當數量的稿件把關不嚴,十分粗糙,這就使得一些出版單位的相關部門和同志盡管付出了大量的勞動,仍不能達到有效限制差錯率的目標。
針對教輔出版物的高差錯率問題:建議已經被警告的出版單位同志,包括所有的出版單位在三審制的問題上倡導“三化”做法,即認真化理念(同樣一件事情,認真與不認真,真認真還是假認真,一時認真與永久認真結果完全不同,甚至相悖);制度化建設(條款不應是大而化之的,而應是與自己出版方向相適應、相吻合,針對性很強且有用的規矩);精細化管理(對制度的執行,需要在組織上和政策上給予保證,要和責任部門、責任人的發展指標相掛鉤,形成函數關系)。
建議對教輔編輯隊伍,加大培訓力度,包括對出版社在編的專職編輯的業務培訓及不在編的但有長期合作的協議性的專職編輯的業務培訓力度,且培訓應有相應的培訓標準及其考核辦法,這方面中國編輯學會也有責任鼎力相助。
建議出版社與民營性質的文化合作公司,共同把好教輔出版物的準入關,實際上大都形成了品牌,大都在精心呵護,但少數“害群之馬”卻影響了整體聲譽,所以必須關口前移,從嚴準入,否則后患無窮,貽害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