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昌

對外漢語教材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整體水平的綜合體現,是各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綜合反映。對外漢語教材的優劣,不僅取決于整個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水平,而且直接受制于編寫者的水平。
熱詞:對外漢語教材 初審 審讀
對外漢語教材是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整體水平的綜合體現,是各相關學科研究成果的綜合反映。對外漢語教材的優劣,不僅取決于整個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水平,而且直接受制于編寫者的水平(包括編寫者的學科素養和編教經驗)。同時,編好的教材要公之于眾,要出版,出版社編輯的水平又間接影響了一部教材的質量。
初審階段可謂是一部教材是否能出版的關鍵性階段。在初審階段,編輯要全面考察教材,從不同層面的不同角度來評判教材。考察的目的是為了發現教材中的問題,與作者討論、協商、解決問題,最終出版一部好教材。
從宏觀層面整體考察教材
從宏觀層面上要綜合考察教材編寫理論的先進性、教材編寫的科學性、教材與教學的適用性以及教材的政治傾向性和著作權。
1.考察教材編寫理論的先進性
作者在編寫教材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一定語言觀的支配下運用一定的教材編寫理論,實踐一定的教學法原則。教材的編寫理論、運用的教學法并不是單一的,有結構法、結構-功能法、功能法、結構-功能-情景法、結構-功能-文化法等不同的編教法。適應不同教學類型的教材,像綜合課教材、分技能教材,學歷教材、非學歷教材(進修教材——兩年期、一年期、一年期以下,短期強化教材),分國別教材等不同類型的教材,其教學目的、目標不同,所運用的編教理論和教學法也會有所區別,有所側重。語言觀的不同和教學類型的多樣,就決定了教材的編寫也是百花齊放的。
編輯在考察教材的時候不能囿于自己的偏好,關鍵要看作者所運用的某種理論和教學法,是否體現了本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否為教學實踐所證明可取或不可取的,是否借鑒了已有的編教經驗并能揚長避短,有所突破。
2.考察教材編寫的科學性
教材編寫的科學性主要從教材的整體結構安排得是否合理,教材知識點(語法點、文化點)的編排順序是否符合語言規律、語言教學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教材知識點的解釋是否準確、到位、得體,教材內容的選取是否符合學習者的需求,練習的設計是否與教學目標相符等方面來考察。
(1)教材整體結構:采用不同的教材編寫理論,教材的整體結構安排也會有所區別。關鍵要看教材的整體結構安排是否真正遵循并體現了作者所稱的編寫理論,是否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整體結構既指一個系統中的組成部分,也包括每一部分的構成要素。具體地說,如果是系列教材,既要看整套教材的結構框架,又要看每一種教材的結構框架。比如短期教材,由于它的短時特性,教學的重點并非完整的語法系統和聽說讀寫各項技能,而是側重某項技能尤其是聽說技能,在教學中它強調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時間設置靈活的、組合式的課程,并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選擇語法系統中的部分內容進行針對性教學。
(2)教材知識點:首先編輯要注意教材中知識點的選擇是否合適,是否與教材的難度等級相匹配。其次要注意教材中知識點的編排是否合適,這一方面看整體的編排順序是否體現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是否呈螺旋式上升,一方面要看各課知識點的安排是否合理,包括各課知識點量的安排是否均勻、在同一課內知識點的分布是否均勻、知識點在各課的復現比率等。再者要看知識點的解釋是否準確、到位、得體。準確、到位、得體是三個不同的程度。準確是最基本的,到位和得體是高一層的標準,尤其是對語言結構的解釋要注重用法的說明和條件的限制。教材中的知識點經常是作為暗線貫穿始終的,因此編輯在審讀時應注意體會這條暗線。
(3)教材內容:教材的內容應能滿足教學對象的需求。教材的內容主要是指課文。課文是教材中至關重要的一項,課文要適合外國人成年人的口味,避免幼稚化(趙金銘,1997)。課文應注重實用性,并兼顧真實性和急用性。在這些基本原則下,針對不同教學類型的教材,在內容的選擇、安排上也有各自的特點,比如話題的選擇、情景的設置、不同體裁和不同時代內容的比例、篇幅的控制等因素都決定著學習者對教材的需求度。
(4)練習設計:練習是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練習設計得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既定教學目標的實現。練習的層次性、練習的量是編輯在審讀時應基本考慮的方面。除此還應注意:①某一項練習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哪一項言語技能訓練目標;②練習是否有趣味和可操作,是否與學生的文化知識背景和生活背景相銜接;③練習是否有新意。
3.考察教材與教學的適用性
這一點主要是從教材的市場需求上來講。宏觀講,在縱向上,在難度等級上要能與其他教材相銜接;在橫向上,同一難度的教材要有其他類型教材相配,這樣便于教學單位選用教材。微觀講,教材的類型要與教學單位的課程設置相符,教材的課數、課時要與教學單位的課時設置相符。因此編輯必須熟悉、了解教學單位的教學實際,必須注意積累各種教學信息,這樣在審稿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發言才會有的放矢。
4.考察教材的政治傾向性和著作權
對外漢語教材雖說屬語言教材,但作為出版社的編輯也要注意語言素材是否有與國家法規、政策、對外宣傳相違背的內容,尤其是有關民族、宗教的內容更要注意。編輯在審稿時始終都應有一根政治弦。
稿件的著作權問題是直接關系到出版是否合法、作者權益的大問題。編輯應明確稿件的著作權歸屬、署名方式;稿件是否有待解決的版權問題,尤其是閱讀類教材,選用他人作品,是否已取得原作者同意;作者所能給予出版社的鄰接權有哪些,是專有出版權還是非專有出版權,發行地域范圍的限制,所出文本的限制等。這些問題的澄清解決,對作者和出版社來說都有益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從微觀層面局部考察教材
從微觀層面上局部、細致考察教材,主要是指教材的稿面狀況。
1.稿件“齊、清、定”狀況
“齊”指教材的各個組成部分都要全,包括前言、使用說明、目錄、課文、索引、后記等,以及必要的外文翻譯、插圖等,編輯要明確這些部分是否都齊備,是否有缺漏,哪些需要作者補齊。
“清”指文稿要前后排列有序,字跡清晰可辨,容易正確識讀;畫稿線條要清晰,顏色要勻稱飽滿,便于掃描制版;其他像照片、反轉片、數碼圖像等要符合本社的制版要求。
“定”指稿件為最終定稿。編輯在初審時就要首先明確作者所交稿件為最終定稿,然后再開始審讀工作,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當然初審階段的“定”并不是說稿件就不再做修改。編輯在提出具體的增刪修改意見后,作者還需對稿件做進一步的潤飾。作者交來修改后的稿件,編輯還需再進行審讀,看有沒有需要作者解決的遺留問題。
稿件的“齊、清、定”直接影響著后期工作的進度和質量。
2.語言文字問題
一方面要看語言文字是否規范和標準,具體包括:所用語言是否為普通話;所用漢字是否為規范漢字;拼音的標注方式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漢語拼音方案》;標點的使用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計量單位用字、用語是否符合國家的量和標準等一系列規范和標準。另一方面要看語言文字是否正確,即語言是否流暢通順,用字是否有錯字、別字,是否有缺字、漏字等硬傷。
3.體例、格式
主要是看體例、格式是否統一。
語言文字和體例格式問題,可以在編輯加工階段解決。但在初審階段,編輯一定要明確稿件存在的問題,明確在編輯加工階段要處理哪些內容和技術上的問題。否則編輯加工只能是盲目的加工,流于表面的加工。
編輯在初審階段,切忌給教材輕易下結論,不懂裝懂,因人論稿,要堅持客觀、嚴謹的審讀原則。編輯要牢記每一部教材都是作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編輯要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作品。編輯所寫的審讀意見一定要言之有物,要明確。編輯對稿件初審不可忽視,稿件的主要問題都是在初審階段發現并解決,切忌遺留到編輯加工階段。
(作者單位系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