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暄
傳統出版單位推動數字出版轉型不僅僅是引進技術,強化裝備,更重要的在于讓互聯網思維融入到整個行業,滲透到編輯工作的各個環節。
熱詞:互聯網思維 編輯 數字出版轉型
信息化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而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科技則被認為是人類第三次IT技術革命。隨著互聯網的全面覆蓋和移動終端的普及,工業化時代的紙媒體與模擬技術正在被信息時代的數字技術所全面取代,互聯網企業憑借其自身優勢引導著這場出版業的數字化革命,與此同時,互聯網思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出版行業和編輯工作。
互聯網思維的概念在2011年由百度創始者李彥宏首次提出,此后被眾多IT或互聯網公司高層管理者引用,并逐漸被各個行業認可。百度百科對其的定義為(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概括其五個關鍵詞為便捷、表達(參與)、免費、數據思維和用戶體驗。筆者所在的人民衛生出版社從上到下,一直在強化互聯網思維,尤其對處于核心地位的編輯進行著方方面面的滲透。
互聯網思維將主導數字出版進程
傳統出版的商業模式是一種基于優質內容的版權經營模式,互聯網的海量及受眾參與性使優質內容資源大量增加。在互聯網思維里,核心競爭力的免費使用意味著更大的收益,如百度網盤用免費的大容量存儲空間吸引大量用戶使用,培養使用習慣,當用戶有更大容量的需求或更個性化的數據使用要求時,就要為之付費。傳統出版單位應盡快走出內容售賣的思維局限,嘗試內容增值的商業模式,即以優質內容作為入口資源,吸引最廣大的用戶,然后經營用戶獲取收益。
在未來,優質的內容或許只是吸引受眾注意力的一種手段,數字化營銷手段的多樣性帶來的收益將遠勝于內容售賣,這顯然不是傳統出版單位以內容生產為主導的運營架構所能實現的。所以傳統出版單位要順暢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勢必建立將出版策劃、技術平臺以及網絡營銷體系三方面緊密結合起來的數字化運營管理體系。
數字出版業的發展與互聯網產業發展密切相關,《2013—2014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在2013年收入規模達2540.35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31.25%,與傳統出版業密切相關的領域,即互聯網期刊、電子書、數字報紙的總收入為61.75億元,在數字出版總收入中所占比例僅為2.43%,而其他大部分份額由手機出版和網絡游戲等占據。可以說,當前數字出版的主導是IT企業、互聯網公司等。
2013年,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出版領域,如《華盛頓郵報》被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收購,亞馬遜、谷歌、新浪、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加緊對內容產業的滲透,逐步打造起數字終端加內容、上下游通吃的產業生態鏈等等,一連串事件顯示出出版業進入“倒整合”時代,互聯網和傳統出版單位的位置正在發生互換。互聯網企業在經營管理模式、技術人才、運營資本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傳統出版單位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占據更多市場份額,就必須一方面積極挖掘內容資源潛力,鞏固內容資源優勢,強化品牌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另一方面則要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借鑒互聯網企業的先進之處,加速轉型升級。
用互聯網思維推動數字出版轉型
隨著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互聯網思維也滲透進編輯工作中,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從互聯網思維的五個關鍵詞入手進行闡釋如何推動數字出版轉型的深化。
便捷
體現在圖書出版上,便捷除了是一種效率和狀態,更可以成為一種體驗與互動。編輯可以通過互聯網上一則新聞的受關注度、論壇帖子的回復情況,以及微博、微信的轉發率、點贊率等途徑搜集熱點信息,對相關信息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得出選題。數字出版使出版物形態多樣化,App、電子書等配合移動終端,方便攜帶,使閱讀不受時間地點場所的限制;紙質書配合網絡增值服務,為用戶提供了交流互動平臺,能簡單快捷地與編輯、作者溝通,能最大程度地為用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或方案,滿足個性化需求。這就要求編輯熟悉自媒體平臺,掌握大數據分析能力,了解數字出版技術,重視與用戶的交流反饋。
表達(參與)
傳統出版中的作者多是名人、專家,因為他們在該領域擁有較高的知名度,為編輯和讀者所熟知,既能保證出版物質量也能保證銷量。互聯網為人們提供了充分表達自己的平臺,從論壇、博客到微博、微信,這種表達越來越充分,不論性別、年齡、職業、地位,優秀的表達者就能迅速獲得大量關注,變身為網絡名人。可以看到,現在已經有一些出身“草根”的網絡名人被出版社發掘,深入開發其“粉絲經濟”,實現了從讀者到作者的轉化,參與到圖書出版中。編輯要能夠積極發現、引導這種表達,使之更有效。
免費
人們在互聯網的使用中已經習慣了免費獲取信息,互聯網提供的海量信息必然對傳統出版物產生致命的沖擊,比如工具書市場的萎縮。那么編輯必然要考慮如何應對這種局面。如果傳統出版單位免費送書,那結局只有破產倒閉,但互聯網對于受眾市場細分,又讓細分市場內專業內容的付費成為可能。比如一本書的內容,可以選擇一小部分作為免費閱讀放在網上,對其很感興趣的細分市場用戶想要獲取更多內容則必須付費。但這就要求編輯必須保證圖書的內容、編寫方式等,能夠滿足細分市場用戶的需要,能夠吸引用戶為之付費。
數據思維
互聯網讓數據的搜集和獲取更加便捷,也要求編輯的所有決策都要有數據支持。傳統出版中,選題的調研論證多采用調研函的方式,即編輯將需要了解的內容制作成問卷寄發給相關的人群,填寫完畢后再寄回給編輯。借助互聯網的優勢,編輯可以搜索分析同類書的用戶群體,有針對性地選擇調研對象;分析同類書的用戶反饋制定調研內容;利用email、專業論壇等發放調研問卷等。使得調研論證的時間縮短,調研問題和對象更有目的性,調研結果更加科學可靠。編輯要重視數據的搜集和分析,貫穿出版流程的各個環節,使得出版方向更加精準。
用戶體驗
任何商業模式的根本都是用戶,都是讓用戶滿意。作為圖書內容生產者,編輯最核心的用戶體驗就是用戶看完以后感覺到這本書“好看”——這個“好看”既是視覺上的也是心理感受。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閱讀方便,設計形式與內容有機結合,符合用戶的閱讀習慣;二是內容實用、適用,滿足用戶需求;三是提供交互平臺,供用戶提出意見、建議;四是切合用戶的情感體驗。為了實現最佳的用戶體驗,編輯必須參與到編輯出版各個流程,每個環節都不能忽視與用戶“共情”,注重將用戶的情感體驗融入到出版物中。
雖然目前數字化出版還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紙質圖書出版,互聯網思維也代替不了出版行業本身的全部價值和規律,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已無法逆轉。編輯作為出版社的主體,要及時發現這一時期編輯工作的轉變,積極學習掌握最先進的出版理念和技術,具備適應出版模式轉變的能力,在全球數字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形成自己清晰的出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