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鳳
學術類稿件的加工技巧是日積月累的,對于新編輯而言,尚未廣泛接觸書稿,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稿件加工技巧。筆者結合多年實踐,總結了四個方面的經驗,以供新編輯參考。
熱詞:新編輯 學術類稿件 加工技巧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出版社大都設有學科編輯。對于新編輯的培養,以前是師徒制,現在是職業資格制,中級職稱考試合格后,基本上就是中級編輯,可以承擔加工書稿的任務,具有發稿權。但考試畢竟只是“紙上談兵”,如果沒有真正廣泛地接觸書稿,還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加工書稿,因而在加工書稿時難免掛一漏萬。本文筆者結合多年編輯社會學類書稿的經驗,將加工學術類書稿的技巧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以期新編輯能以之為線,串起自己散落的“珍珠”,對各類學術類書稿都能做到駕輕就熟。
一、理層次
理層次,也就是看書稿架構的合理性,可以通過結合目錄翻看書稿來完成。對于目錄的作用,清代學者江藩在《師鄭堂集》里有非常中肯的表述:“目錄者,本以定其書之優劣,開后學之先路,使人人知某書當讀,某書不當讀,則易學而成功且速矣。”結合目錄翻看書稿,是把握書稿內容的快捷通道。在這一階段,主要看各標題之間的層級關系,上一級標題是否能夠涵蓋下一級標題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思路及其研究是否規范,對書稿有整體、宏觀的把握。這一階段,還可以發現章節內容是否與書稿所要論述的主題一致。如果發現有不一致的情況,則需建議作者做刪除或修改章節內容的決定。
二、核內容
核內容是指對書稿中引用的內容及某些實然性知識進行核查,以免作者在這方面出現錯誤。
對引用學科發展過程中重要人物著作內容的核查。比如,《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一書責任編輯在審讀時,發現作者們大多引用了費老關于課程體系建設方面的內容,但每個人引用的內容不完全一樣。筆者便去拜見費老生前的學術秘書潘乃谷老師。她非常支持筆者的核查工作,搬出厚厚一摞書讓筆者核對。經過核查,發現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對這類在學科發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學者們一般都是耳熟能詳的,因而就沒有去查看原書,而只是靠記憶來寫作,從而造成寫作與事實之間出現偏差。
對引用馬克斯、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等著作的核查。以前遇到這類內容,都要搬出厚厚的著作來核查,費時費力。自從人民出版社開發“人民金典引文比對系統”后,這一工作得到了極大的簡化。只要將書稿的引文復制到上面,即可看到引文與原作的比對,使編輯極快地判斷引文是否正確以及如果不正確應該如何修改。
對引用《論語》等古典文獻內容的核查。這種古典文獻的引文如果到網絡上查找,會有各種版本,不易判斷。編輯可以建議出版社購買中華書局出版的《論語》《資治通鑒》等電子書作為公共資源,可在存有疑惑時進行核對。
對重要文件名及其內容,各種地名、機構名、獎項名等實然性內容的核查。一般百度上就會有相關信息,因而可以方便地進行核查。事實證明,這方面出現錯誤的概率非常大,不可小覷。
三、六個一致
目錄與書稿中各級標題的一致。編輯一般都對此比較了解,在此不再贅述。
目錄與序言(前言)或附錄內容的一致。在序言(前言)里,有的作者會簡介自己書稿各章的內容;如果是多人集體智慧的結晶,有的會在附錄里介紹各章分別由誰來執筆。對于以上兩種情況,編輯要注意將其內容與目錄進行核對,做到一致。
對于上述兩點,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在編輯過程中修改了內文章節的標題,則一定記得在目錄、序言(前言)和附錄里做相應的修改。
總分內容的一致。總分內容的一致一般分兩種情況:①一般在章節引言(導言)中,作者會先概括說明這一章的要點,然后再在下面展開本章的內容;②在具體行文時先出現“以下分三點進行論述”這樣的總括性句子,接著給出三點內容,下面的段落即圍繞著三點展開論述。對于這樣的總分結構,一定要先看下文的“分”的節的標題內容或段落的小級標題是否與上面總體的論述(“總”)內容一致。比如,筆者在審讀《社會建設理論、實踐與評價》書稿時,就發現了總分內容不一致的問題。“學術界制定的指標體系,根據所依據的理論框架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基于政府績效考評理論的指標體系;另一種是基于社會建設理論的指標體系。”緊接著看下面的行文,可以看到5個段落小標題級:“①基于政府績效考評理論的指標體系;②基于社會建設理論的指標體系;③北京市社會建設指標體系;④廣東省社會建設指標體系;⑤深圳市社會建設指標體系。”這是怎么回事?這時,責編有兩種推理:要么是總體的論述(“總”)漏掉了三項內容,要么是作者把段落的級題標錯了。細讀行文發現,在“②基于社會建設理論的指標體系”這一小標題段落的內容結束后,有這樣的論述“從政府角度看,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意識到加強社會建設對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制定了自己的社會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如北京市、廣東省和深圳市”。由此看來,應該將“②基于社會建設理論的指標體系”下面三個小標題級改為“a.北京市社會建設指標體系;b.廣東省社會建設指標體系;c.深圳市社會建設指標體系”。也就是說,作者先介紹學術界制定的指標體系,接著介紹政府制定的指標體系,兩者是并列的關系,因而不能將所有的小標題級按順序排下來。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總分一致”原則的另一個功能:可以用來推斷小標題級的層次結構是否合理,從中發現書稿是否存在層次不清的問題,幫助理清書稿的層次。
行文與圖表內容的一致。圖表是行文內容簡潔、直觀的表達,因而行文與圖表的內容要做到一致。這里的一致,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數據的一致,二是關鍵內容的一致。例如,行文明明說1999-2013年數據見表1,但看表1時卻發現,表中的數據是從2001年開始的;又如,作者在行文中說2013年城市綠化覆蓋率比2012年上升了5個百分點,但運用表中數據進行核算,卻發現并不是這樣。遇到這種不一致問題,就要聯系作者,請其核查原始數據。
參考文獻表示法的統一。一本書只采用一種參考文獻表示法,要么采用下腳注,要么采用作者年份制+書后參考文獻的格式。作者年份制在行文中的標注格式與參考文獻的一致。相比下腳注,作者年份制具有節省版面的特點,因而受到出版社的青睞。但筆者發現,幾乎沒有幾部書稿在這方面能夠做到十全十美。綜合所出現的問題,一般有三種情況:①作者年份制標注格式的人名寫法與參考文獻中的不一致;②作者年份制標注格式的出版年與參考文獻中的不一致;③參考文獻中根本就沒有作者年份制標注的文獻。這時需要聯系作者,請其核查或進行補充。
關鍵詞前后一致。關鍵詞前后一致就不如前文的一致那么直觀,需要編輯在審讀書稿的過程中,抓住論述的中心,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對重復出現的相似的專業詞進行判斷,看是否要保持前后一致。這是一種“人在情境中”審讀稿件的方法。關鍵詞不統一一般有兩種情況:①添漏詞。比如,情緒圖片、情緒性圖片,結合上下文可知,這兩個詞,表述的是同一個事物,因而需要加以統一。②轉換用詞。比如,社工類學術著作中,前半部分行文用“賦權”,后半部分行文用“增能”。熟悉學科發展脈絡的編輯就會知道,這個詞源自英文的empower,剛開始一般都譯為“賦權”,后來有的學者用了“增能”的譯法。為什么會出現關鍵詞來回擺動的現象?一般來說,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需要查閱文獻,在此過程中,受別人文獻的影響,不能完全吸收消化,形成自己的脈絡。此外,這也跟作者在開始寫作時沒有界定自己使用的關鍵概念有關。
四、核算數據
1.表格中數據有運算關系的要算。數據運算常見的類型是求和及計算百分比。一般來說,采用量化分析方法來做研究的學者,其書稿中的數據都是直接從統計軟件輸出的。但為什么還會出現所求和或百分比不正確的問題呢?原因出在作者進行四舍五入的處理環節上。這時就要提醒作者重新核算圖表中的數據。對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作品,編輯就要對其中的數據更加敏感,因為這些數據很有可能就是手工計算的,出現錯誤的概率肯定會增加。
2.行文中數據有運算關系的要算。行文中數據運算出現錯誤的概率比較大,稍有疏忽就會出現錯誤。
以上四個方面是四條線,新編輯要學會用這四條線來串起自己從書上學到的知識點,比如數字的用法、標點符號的用法等。除此之外,在加工書稿時,自始至終都要在腦子里繃緊一根弦,那就是書稿是否存在政治性或政治導向性問題,以及我國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內容。這就需要編輯運用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文件進行衡量,不斷積累,養成職業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