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近日,河南省農科院農副產品加工研究所在芝麻綠色脫皮方面取得技術性突破,并開始在生產中得到應用和推廣。
據農副產品加工所副所長黃紀念介紹,通過超聲等技術的空化、機械振動作用,初步破壞芝麻皮的完整性,降低芝麻皮與芝麻仁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再經纖維素酶與木聚糖酶等降解芝麻皮以及芝麻皮與芝麻仁之間的結合,實現芝麻皮與芝麻仁之間的分離。所得最終脫皮芝麻產品粘皮率不大于0.15%,水分含量不大于4%,異色率不大于1.5%。
據了解,與傳統的堿液浸泡相比,該技術在產品、工藝和環境方面均實現了綠色,產品無堿液殘留、食用安全,品質好、食味佳,無強堿使用,操作安全性強,對操作工人無化學傷害,對設備無腐蝕,無堿液廢水排放,水耗低,環境友好。每生產1噸脫皮芝麻,堿液浸泡方法耗水4~5噸,而該技術耗水僅約1.5噸。
據悉,該技術已經在河南省平輿康博匯鑫油脂有限公司進行推廣應用。
(中國科學報)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強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效。據自治區農業部門最新調查,目前全區主要農作物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等秸稈可收集量630萬噸,資源化利用總量為504萬噸,利用率80%。
“十二五”期間,先后組織實施10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縣和10個秸稈機械化還田示范鄉鎮建設;制定出臺了飼料青貯、氨化、酶貯、微貯、飼草包膜青貯和《飼草料加工配送中心建設規范》6項秸稈加工調制技術標準。初步形成了“種植戶+加工配送中心+養殖戶”的飼草料加工生產供應體系。
(農民日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基因組及遺傳改良研究室在植物細胞內生長素運輸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通過對構建的水稻RNAi突變體庫的篩選,研究人員分離得到了一個影響水稻灌漿期莖稈長度的突變體。對突變體的進一步研究發現,突變體內發生表達下調的為一個未知功能的新基因OsCOLE1(OsCOVLIKE1),可影響水稻基部節間生長素的含量。研究發現了一個新的液泡膜生長素轉運體及其調控蛋白,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存在于植物細胞液泡上的一種全新的生長素運輸調控模式,進一步拓展了人們對于生長素運輸過程的已有認知。
(中國農業新聞網)
北京大學鄧興旺、陳浩東團隊發現了一種光與赤霉素協同調控植物發育的新機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自然—通訊》。研究對理解多種環境與激素信號如何協同調控植物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鄧興旺實驗室曾發現,赤霉素信號通路中的核心抑制因子DELLA蛋白可通過與能促進胚軸延伸的光信號核心轉錄因子PIF3相互作用,抑制PIF3結合到下游靶基因的啟動子上,從而抑制植物胚軸伸長。然而,DELLA與PIFs蛋白之間是否還存在其他層次的調控機制并不清楚。
此次新研究發現,除了已有的調控模式,DELLA蛋白還可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促進PIFs蛋白的降解。并且,DELLA調控的PIFs蛋白降解與擬南芥幼苗下胚軸伸長受抑制的程度呈現了很好的相關性。進一步研究表明,DELLA可同時通過結合和蛋白降解兩個層次抑制PIFs的活性,兩個層次的抑制程度相當。該雙重調控機制使得植物可以快速對環境信號作出響應,在晝夜節律生長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