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李吉民,劉清瑞*
(1. 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2. 新鄉縣古固寨鎮便民服務中心;3. 新鄉縣農牧局)
駐豆11號屬有限結莢中熟大豆品種,生育期105~110d。株型緊湊,株高85cm;葉片卵圓形;有效分枝3.1個,主莖節數16.9個;紫花,棕毛,莢深褐;單株有效莢數57.9個,單株粒數108.6粒,百粒重21.4g;籽粒圓形,種皮黃色,臍褐色;成熟落葉性好;抗倒性1.2級,癥青株率0.2%。對花葉病毒病SC3表現中抗,SC7表現抗病。品質較優,蛋白質含量42.31%,脂肪21.48%,是一個高產優質的新品種。麥茬大豆播種時麥秸影響播種質量,為此,2015年進行免耕覆秸高產栽培模式研究。
供試大豆品種為駐豆11號,由河南新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田面積1hm2,參照任秀榮的方法進行免耕覆秸高產栽培技術試驗研究。
試驗安排在產量水平較高的新鄉縣小冀鎮侯莊村,試驗田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土壤有機質含量17.78g/kg,全氮含量1.10g/kg,有效磷含量15.43mg/kg,速效鉀含量164.4mg/kg,有效鐵含量11.29mg/kg,有效錳含量15.82mg/kg,有效銅含量2.30mg/kg,有效鋅含量1.65mg/kg,為中等偏上土壤肥力。土壤質地為壤土偏粘。前茬作物為冬小麥,種植品種為中麥895,產量為8925kg/hm2。
2015年6月9日收獲小麥,收麥時選用具有粉碎小麥秸稈并均勻拋撒功能的收割機,將麥秸粉碎均勻覆蓋地面,6月10日澆底墑水,6月18日免耕機械鐵茬播種,種肥異位同播,大豆播種量為60kg/hm2,密度為15.73萬株/hm2,復合肥(15-15-15)用量為600kg/hm2。7月13日用5%精喹禾靈乳油0.75~1.05L/hm2,對水450~600kg/hm2,均勻莖葉噴霧防除雜草。7月28日用2%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甲維鹽)乳油0.15L/hm2+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0.6kg/hm2,按要求對水均勻噴霧,防治豆莢螟、甜菜夜蛾、棉鈴蟲等害蟲。9月31日機械收獲。
大豆播種后調查記錄大豆出苗期、初花期、盛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大豆苗期采取每點3m雙行,五點取樣,調查種植密度。9月31日收獲時同樣每點3m雙行,五點取樣,調查收獲密度,室內考種,調查大豆單株分枝、單株結莢、不孕莢數、百粒重,計算產量,同時每點10m2,五點取樣混合脫粒,折算大豆實際產量。
出苗期6月23日,開花期7月28日,結莢期8月22日,完熟期19月31日。不良天氣對大豆生育時期影響不大,在小麥播種前能夠正常成熟可以機械收獲。
單株分枝為4.1支/株,單株結莢為55.7個/株,單株不孕莢為0.6個/株,單株粒數為139.2粒/株,百粒重為22.8g,產量為4113kg/hm2,較未進行免耕覆秸對照田的3375kg/m2增產21.87%。
以前的研究表明麥秸覆蓋有明顯的抑草作用,并可提高土壤含水量。本研究于大豆苗期的調查表明,麥秸覆蓋較未覆蓋的大豆田雜草明顯減少,抑草率為61.4%,0~10cm耕層土壤含水量增加0.7%~1.2%,能夠增加土壤肥力。
大豆免耕覆秸高產栽培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花而不實、花莢脫落等問題,及長期困擾當地大豆生產的麥秸處理、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難題。試驗采用密植抗倒高產品種結合免耕覆秸高產栽培技術,真正實現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節本增效同步、生產生態并重,增產增效顯著。但本試驗大豆種植行距偏大,密度偏小,大豆生長中后期未封行,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下一步將調整駐豆11號種植密度,行距由60cm減小到40cm,研究免耕覆秸模式下高密度栽培的大豆產量表現。
[1] 任秀榮,苗任重,劉志強,等.駐豆11號的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J].鄉村科技,2015(4):36-37.
[2] 袁明,寧海龍,王守義,等.光溫效應對大豆品種黑河45生育進程及產量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3(3):328-332.
[3] Gibson,LR,and RE Mullen.Infuce of day and night temertrue on soybeen seed[J].Crop Science,1996(36):98-104.
[4] 宋連啟,趙社軍.作物高效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290-314.
[5] 張東升,張大明,劉清瑞,等.氣候變暖情況下大豆播期極限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14):38-39.
[6] 劉清瑞,杜霞,趙保軍,等.玉米田麥秸全量覆蓋增產技術研究與應用[J].河南技術學院學報,2007(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