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輝
(河南省睢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河南 睢縣 476900)
及時關注氣象部門天氣預測,適時施肥保墑,雨后注意中耕培土以破除板結。尤其是土壤粘性重,透水透氣性差的地塊,雨后土壤極易出現板結,要及時進行中耕,疏松土壤,透氣保墑,破除土壤板結,促進玉米根系生長發育。玉米進入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后,還要分別進行一次深中耕,大喇叭口期要結合中耕進行培土,一般培土高度以7~8cm為宜,防止后期倒伏。
玉米生長中后期容易出現強降雨、陰雨寡照及干旱天氣,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做好災情應對。并加強排灌設施的檢修和維護,遇旱要及時灌水,確保玉米生長關鍵期對水肥的需求;遇澇要及時疏通田間渠道等排水系統,保證排水暢通。由于前期雨水大,肥料溶解快,肥效發揮快,肥效持續時間短,后期容易脫肥。為此,高產地塊玉米,應在抽雄至吐絲期補施一次花粒肥。追施量不宜太多,以“補”為主,主要以氮肥為主,如果底肥磷鉀少的,也可適當補磷鉀肥,尿素用量為225~300kg/hm2,磷鉀肥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有滴灌設備,最好通過滴灌分次補肥,效果會更好。切忌地表撒施,以防養分流失。
玉米到了拔節期,地上部第一、二節間容易伸長過長,造成后期倒伏,加強田間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玉米倒伏的風險,因此,一定要進行化控處理,防止第一、二節間過長。
玉米生長前期化控技術的關鍵是掌握用藥時間和用藥量,用藥時間盡量掌握在玉米6~9片葉時按藥劑正常使用量施藥。主要藥劑有玉黃金、玉得樂、玉米矮壯素等。玉黃金用量為300mL/hm2,對水450kg/hm2,施藥時間不宜過晚,施藥量應嚴格按說明使用,不能隨意增加。一般施藥時間選在晴天上午10時前,玉米植株長勢不強時,要慎重施藥。如果玉米超過12片葉,就不能用玉黃金等前期化控藥劑,否則會影響孕穗,最終影響產量。前期沒采取化控技術的,可在抽雄時噴灑壯豐靈,應在用手摸雄穗有一支煙長時噴施,適時早噴效果最佳。噴施時,先將藥液搖勻,用量為375mL/hm2,對水300~450kg/hm2,用噴霧器均勻噴灑在玉米上部葉片上,噴施5~7d后見效,全生育期只噴一次。
藥液現用現配,不能與其他農藥、化肥混用。
對于高產地塊或在開花授粉期間遇到高溫、陰雨等極端天氣的,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有效提高玉米結實率。可在盛花末期,晴天上午9-11時,采用搖株或人工拉繩法進行2~3次人工輔助授粉,以達到減少禿頂、缺粒,增加穗粒數的目的。
玉米生長中后期是各種病蟲害的盛發期,要做好田間監測,并及時進行防治。
玉米中后期病害主要有粗縮病、葉斑病、青枯病、銹病、黑粉病等。粗縮病是一種病毒病,表現為中后期植株矮化、葉片及雌雄穗發育不良,由苗期灰飛虱傳播。因此,3~5葉期噴施殺蟲劑,不僅能殺滅黏蟲和玉米螟幼蟲,還能殺滅灰飛虱,預防粗縮病。
葉斑病主要有大斑病、小斑病、彎孢菌葉斑病和褐斑病,葉斑病和銹病同屬細菌性病害,與田間濕度密切相關。當病葉率超過15%時,且又遇連陰雨天氣,就要及時進行防治。可先摘除玉米底部1~2片病葉集中銷毀,然后噴灑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用75%代森錳鋅500~800倍液噴霧防治。
青枯病也稱莖腐病、莖基腐病,是對玉米生產危害較重的病害,灌漿至蠟熟期,連續陰雨,光照不足,多陰暴晴是發病的綜合條件,莖基部的葉鞘間雨后積水溫度高,容易發病,發現有零星病株時,可用多菌靈500倍液澆根,每株灌藥液500mL。
防治銹病可在發病初期采用20%粉銹寧乳油1.13~1.5L/hm2,噴霧防治。
玉米中后期主要害蟲有玉米螟、黏蟲、棉鈴蟲等,防治玉米螟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1.5%辛硫磷顆粒劑15~22.5kg/hm2,撒入心葉進行防治;對于粘蟲、棉鈴蟲等害蟲,可用菊酯類農藥如30%速克斃乳油2000~3000倍液,或用20%速滅殺丁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防治。
實踐證明,每早收1d,千粒重將下降3~4g,減產75~90kg/hm2,適期晚收可最大限度地挖掘玉米千粒重潛力,提高玉米單產和品質,因此,應在不影響下茬小麥正常播種的前提下,盡可能推遲夏玉米收獲時間。當玉米苞葉干枯松散,籽粒變硬發亮,黑層出現,乳線消失即達完熟期,此時收獲為宜,千粒重最高。一般地塊在9月底10月初收獲,播種較晚、生育進程推遲較多的地塊和種植生育期偏長品種的地塊可在10月10日前后收獲。
[1] 董其德.夏玉米中后期田間管理[J].現代農業科技,2005(7):34-35.
[2] 王雨晨.玉米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J].河南農業,2010(17):41-42.
[3] 康蕾.夏玉米中后期管理技術[J].天津農林科技,2010(5):26-27.
[4] 張衛東,劉書林,張偉亮,楊三保.夏玉米中后期管理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2(9):13.
[5] 武玥.玉米中后期田間管理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4(13):14-15.
[6] 楊楠,王慧茹,班亞偉,等.玉米高產開發田間管理技術[J].種業導刊,2009(8):21.
[7] 李紅艷,鞠慧麗,張旭偉.稻和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研究進展[J].種業導刊,2015(6):20-23.
[8] 趙霞.河南省玉米栽培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09(9):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