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建平 岳若蒙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在中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檢查意義分析
仝建平 岳若蒙
目的探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在中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檢查意義。方法200中老年例腦梗死患者,根據年齡階段分為中年腦梗死組(年齡<60歲)和老年腦梗死組(年齡≥60歲),每組100例。兩組患者均實施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分析兩組患者腦血管狹窄情況及狹窄部位。結果老年腦梗死組腦血管狹窄發生率88.0%與中年腦梗死組87.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年腦梗死組顱內血管狹窄發生率79.3%高于老年腦梗死組58.0%(P<0.05);中年腦梗死組顱外血管狹窄發生率35.6%低于老年腦梗死組64.8%(P<0.05)。中年腦梗死組血管狹窄好發部位以椎動脈開口處最常見,其次為頸內動脈起始段處和大腦中動脈M1段處;老年腦梗死組血管狹窄好發部位以頸內動脈起始段處最常見,其次為椎動脈開口處和大腦中動脈M1段處。結論中年腦梗死患者血管狹窄好發于顱內血管,而老年腦梗死患者好發于顱外血管;中年腦梗死血管狹窄多在椎動脈開口處,而老年腦梗死患者血管狹窄多在頸內動脈起始段。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中年腦梗死;老年腦梗死;血管狹窄
腦梗死是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病,可導致患者運動等功能障礙而使患者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及早對腦梗死做出預測和診斷有助于減少腦梗死的發病,并能夠及早防治,降低致殘率[1]。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在血管疾病檢查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對血管病變情況做出較為直觀觀察[2]。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腦梗死病例,觀察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在不同年齡階段腦梗死中的檢查意義。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收治的中老年腦梗死患者共200例,均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為本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期間病例,同時排除心臟疾病所致腦梗死患者、合并有腫瘤患者、不能配合檢查操作患者。上述患者根據年齡階段(是否>60歲)分為中年腦梗死組(年齡<60歲)和老年腦梗死組(年齡≥60歲),每組100例。中年腦梗死組患者平均年齡(51.7±6.3)歲;合并有高血壓61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癥32例。老年腦梗死組患者平均年齡(68.2±7.1)歲;合并有高血壓68例、糖尿病27例、高脂血癥27例。兩組各項合并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選患者均實施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患者在仰臥位下,常規消毒后,腹股溝區局部麻醉成功后,采用Seldinger術實施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5 F動脈鞘,而后分別對主動脈弓和全腦動脈實施造影檢查,觀察造影檢查過程中血管狹窄情況,評定血管狹窄程度。按照北美癥狀性頸內動脈內膜切除實驗相關方法(NASCET)計算血管狹窄率,狹窄率=(1-最狹窄處血管直徑/狹窄遠端正常血管直徑)×100%。血管狹窄率<30%為輕度狹窄、血管狹窄率30%~69%為中度狹窄、血管狹窄率70%~99%為重度狹窄、血管狹窄率100%為完全阻塞。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血管狹窄情況比較 中年腦梗死組:腦血管狹窄共87例,占87.0%。其中單純顱內動脈狹窄56例,占腦血管狹窄的64.4%;單純顱外動脈狹窄18例,占腦血管狹窄的20.7%;顱內外動脈同時受累共13例,占腦血管狹窄的14.9%。老年腦梗死組:腦血管狹窄共88例,占88.0%。其中單純顱內動脈狹窄31例,占腦血管狹窄的35.2%;單純顱外動脈狹窄37例,占腦血管狹窄的42.0%;顱內外動脈同時受累共20例,占腦血管狹窄的22.7%。老年腦梗死組腦血管狹窄發生率79.3%與中年腦梗死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中年腦梗死組顱內血管狹窄發生率高于老年腦梗死組58.0%(P<0.05);中年腦梗死組顱外血管狹窄發生率35.6%低于老年腦梗死組64.8%(P<0.05)。
2.2兩組血管狹窄程度及部位分布情況 中年腦梗死組:血管狹窄程度:輕度狹窄53處、中度狹窄28處、重度狹窄或閉塞86處;好發部位:椎動脈開口47處、頸內動脈起始段31處、大腦中動脈M1段24處。老年腦梗死組:血管狹窄程度:輕度狹窄30處、中度狹窄47處、重度狹窄或閉塞98處;好發部位:椎動脈開口36處、頸內動脈起始段38處、大腦中動脈M1段25處。中年腦梗死組血管狹窄好發部位以椎動脈開口處最常見,其次為頸內動脈起始段處和大腦中動脈M1段處;老年腦梗死組血管狹窄好發部位以頸內動脈起始段處最常見,其次為椎動脈開口處和大腦中動脈M1段處。
目前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腦梗死在中青年人群中的發病率有所升高,研究中青年腦梗死發病情況有助于早期對其實施預防和治療,降低此類患者死亡率,降低其殘疾程度。在對腦梗死危險因素研究中,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高血脂等是腦梗死重要的危險因素。本文中,不管是中年腦梗死組還是老年腦梗死組,兩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均有較高的發生率。所以,不管是老年還是中年患者,控制上述危險因素,有助于提高腦梗死防治效果。
除了控制上述危險因素外,對腦供血動脈血管情況進行判斷對腦梗死發生的預防有著重要意義。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能夠對腦部供血動脈血管的病變情況作出準確判斷,能夠確切觀察病變血管情況、病變血管所在部位、病變嚴重程度及側枝循環是否開通情況等[3-5]。本文中,中年腦梗死組腦血管狹窄發生率為87.0%;老年腦梗死組腦血管狹窄發生率為88.0%,兩組腦血管狹窄發生率均較高且相似,而在中年腦梗死組,顱內動脈狹窄發生率高于老年腦梗死組,說明中年腦梗死患者以顱內動脈血管狹窄為常見。有研究認為,不管是中年腦梗死還是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內動脈起始段是腦梗死頸動脈系統的好發部位,椎動脈開口為腦梗死椎動脈系統的好發部位[6-8]。
本文中,不論是中年腦梗死組還是老年腦梗死組腦動脈血管狹窄常常發生部位是頸內動脈起始段、椎動脈開口、大腦中動脈M1段。中年腦梗死組血管狹窄好發部位以椎動脈開口處最常見,其次為頸內動脈起始段處和大腦中動脈M1段處;老年腦梗死組血管狹窄好發部位以頸內動脈起始段處最常見,其次為椎動脈開口處和大腦中動脈M1段處。從本文結果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年還是老年腦梗死,不同的年齡段對腦動脈狹窄影響情況也不相同,顱內動脈病變是導致中年腦梗死的常見病變血管,而顱外動脈病變是老年腦梗死的常見病變血管,上述血管病變主要表現為動脈血管狹窄或閉塞而影響到血流[9-11]。所以,對不同年齡段的腦梗死患者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檢查,有助于了解不同年齡段腦梗死患者腦動脈血管病變情況。
綜上所述,中年腦梗死患者血管狹窄好發于顱內血管,而老年腦梗死患者好發于顱外血管;中年腦梗死血管狹窄多在椎動脈開口處,而老年腦梗死患者血管狹窄多在頸內動脈起始段。
[1]王松.110例腦梗死患者的全腦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臨床研究.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1,19(2):84-88.
[2]尹文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1,21(2):14-15.
[3]譚紅,周穎,余孝君.分水嶺腦梗死患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的血管影像及發病高危因素分析.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1,38(6):511-514.
[4]林小慧,劉開祥,曾愛源,等.170例腦梗死患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結果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196-197.
[5]謝首佳,胡俊,吳虹辰,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對椎動脈發育不全的診斷價值.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4,36(9):955-958.
[6]林本,劉國光.彩色多普勒超聲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測顱外頸動脈狹窄的臨床對比研究.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4,20(4): 508-511.
[7]馬俊.腦梗死42例頸動脈超聲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比分析.現代醫藥衛生,2008,24(22):3387-3388.
[8]鐘維章,李曉峰,肖繼東,等.血管造影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管病變評估及臨床意義.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19): 2823-2825.
[9]張莉莉,李敬誠,謝鵬,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聯合CT灌注成像在頸內動脈系統腦梗死中的診斷價值.重慶醫學,2008,37(18):2033-2034.
[10]張麗娟,戰麗萍.腦梗死合并高血壓患者DSA與CT檢查效果比較.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234-235.
[11]張阿萌,邊媛,楊金君.螺旋CT血管造影和頸部血管超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系統的檢查價值.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6,11(1):74-7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33
2016-08-08]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放射科(仝建平)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技系(岳若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