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罡
MRI與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觀察
劉罡
目的比較磁共振成像(MRI)與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價值。方法45例被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對所有患者進行MRI與CT檢查,比較這兩種檢查方式的準確率。結果CT檢測出腰椎間盤突出39例,診斷準確率為86.7%;MRI檢測出腰椎間盤突出44例,診斷準確率為97.8%;CT診斷準確率低于MR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73,P=0.049<0.05)。結論在進行腰椎間盤突出的診斷時,CT和MRI都具有較高的準確率,MRI的診斷準確率要高于CT診斷,但進行MRI診斷也有其不足之處,如兩種診斷方法互補,則可提高診斷的準確度。
磁共振成像;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是一種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進行長期的伏案工作,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的發病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腰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導致退行性病變的椎間盤中的纖維環破裂,使髓核組織從破裂口突出,壓迫到脊神經根,產生腰部疼痛感、下肢麻木等一系列的臨床癥狀[1]。這些癥狀不僅給患者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影響正常生活,還能夠產生精神上的不良情緒,從而給患者造成身心上的雙重打擊,降低生活質量,因此對于腰椎間盤突出患者,要早診斷、早干預,以可以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在目前的輔助診斷中,對于腰椎間盤應用最多的就是CT及MRI,現為了對比這兩種診斷方式的準確率,進行了以下試驗,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3月于本院診治的45例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39~54歲,平均年齡(45.8±3.4)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病程(1.4±1.6)年,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MRI檢查:使用美國超導GE1.5TTwinspeedMR機進行掃描,行SE序列、矢狀T1WI、T2WI、STIR、T2WI、軸位及冠狀位將層厚設置成5 mm,觀察在這兩個方向下,患者的成像中有無顯示髓核游離、突出、許莫氏結節及神經根壓迫等情況。
CT檢查:使用Siemens16層螺旋CT掃描機進行掃描時,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屈曲,墊高臀部,確定患者的腰椎病變部位,設置參數:掃描層厚3 mm,掃描間距為1 mm,傾斜角±30°,掃描層面與椎間隙中心線不能有角度,然后對腰椎的病變部位進行各個間隙掃描,在確定實際的病變位置后,對患者的實際病變位置進行重點掃描,每個椎間隙掃描4層,并觀察患者的椎間盤突出位置,是否發生受壓、鈣化等變化,確定是否可以看到神經根等現象。
1.3觀察指標 觀察CT及MRI的準確度及檢測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CT及MRI診斷準確率比較 CT檢測出腰椎間盤突出39例,診斷準確率為86.7%;MRI檢測出腰椎間盤突出44例,診斷準確率為97.8%;CT診斷準確率低于MR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73,P=0.049<0.05)。
2.2CT及MRI的檢測結果 在CT檢查檢測出腰椎間盤突出39例患者中,L3~4間隙突出6例,L4~5間隙突出17例,L5~S1間隙突出的有11例,L4~5與L5~S1這兩個間隙均有突出5例;檢測出的腰椎間盤突出共有44個,其中有21個中央型突出,有23個偏側型突出,同時CT顯示有8個突出的腰椎間盤壓迫到脊髓,有19個突出的腰椎間盤壓迫到神經根。MRI檢查檢測出腰椎間盤突出44例患者中,除了可以清晰顯示CT檢查結果外還顯示:有L4~5間隙突出3例,L5~S1間隙突出2例,其中4例為中央型突出,1例為偏側型突出;還可以看出有6個突出的腰椎間盤壓迫到脊髓,有12個突出的腰椎間盤壓迫到神經根。
腰椎間盤由于其特殊的位置,通過肉眼是看不出來的,且病變早期無任何臨床癥狀,患者也不會來院就診,當出現臨床癥狀時,往往提示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患者的脊髓或神經根,從而使患者表現出疼痛、下肢麻木等癥狀,如不能進行及時治療,就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2]。因此,如何提高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的診斷率,已成為臨床上的一項重要課題。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CT和MRI進行確診腰椎間盤突出,但這兩種檢查結果中,哪一項的準確度更高,未有定論,故而,作者就這兩種檢查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CT是利用X射線、γ射線、超聲波等與超高靈敏度的探測器共同對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斷層掃描,通過人體不同組織對X線的吸收程度和透過率的不同,將儀器獲取的數據輸入電子計算機,通過電子計算機的處理后,即可得到人體被檢查部位的斷面圖像,從而發現人體內部的微小病變。但是CT在診斷椎間盤突出時,對于椎間盤游離等方面的診斷上有局限性,并且CT還具有放射性。而MRI是繼CT之后在醫學影像學中的又一項重大進步,是將人體置于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的氫原子核,從而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后,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將吸收的能量釋放,被體外的接受儀器收錄,通過計算機處理后,得到的圖像稱之為核磁共振成像。其具有無輻射、參數多、信息量大、多方位成像、高分辨率等特點。
CT的優勢在于掃描時間短、費用低、無禁忌證,在判斷椎間盤是否鈣化方面,具有很高的準確性。與CT診斷相比,MRI診斷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在臨床診斷中更加具有優勢。MRI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時不僅能夠反映出患者的椎間盤突出,能夠顯示髓核游離形成硬膜外腫物,并且可以多方位成像,避免了腰椎結構重疊成像,提高了分辨率。還可以反映脊髓受壓時的改變,并對有無變性進行判斷,比較清晰的了解椎間盤與周圍組織的結構關系。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時,CT能夠直接顯示出患者的椎間盤突出的大小、部位、方向及程度,可以直觀看出患者的纖維環、髓核、韌帶的變化,還可以發現患者的脊髓中是否發生積氣以及鈣化等,可以直接對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評價,但是這種診斷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當進行CT掃描時,若參數設置沒有滿足標準,就有可能會影響到影像結果,從而發生誤診或漏診。而MRI則能夠直接獲取脊髓、脊柱的矢狀位圖像,從多方位觀察,可以全面了解游離髓核情況,并且還可以清晰的分辨軟組織,許莫氏結節的位置及數量[3]。
在上述試驗中,采用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的準確率為86.7%,MRI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的準確率為97.8%,兩種檢查方式相比較,在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時,MRI診斷準確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73,P=0.049<0.05)。在CT檢查中顯示:椎間盤向周圍膨出,超出椎體邊緣;在椎間盤后緣正中或偏側有局限性突出的軟組織密度塊影,突出物后緣平滑或不規則;脫出的髓核有鈣化現象;在椎管內硬膜外脂肪中可看到游離的髓核。在MRI中檢查中顯示:矢狀面可見椎間盤向后突出,超出椎體后緣;T2WI可見椎間盤壓迫硬膜囊前緣,而出現的凹陷,此時將其與軸位相上的成像相結合可以判斷椎間盤突出的方向;橫斷面可見在椎間盤的側面的椎管內有軟組織影。
綜上所述,在進行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時,CT與MRI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其診斷準確率都較高。雖然MRI的診斷準確率要高于CT診斷,但這兩種診斷方法都各有優劣,CT具有費用低,速度快的特點,可以滿足多數人群的需求,對于有臨床癥狀,但CT不能確診的患者,再進行MRI檢查進行診斷,是一種比較好的臨床診斷方式,還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
[1]艾杰.椎管內硬膜外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7):53-55.
[2]劉東旭.腰椎間盤突出MRI與CT診斷的應用價值比較.當代醫學,2013,19(8):99-100.
[3]張麗娟.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運用MRI與CT診斷的價值對比研究.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82):9-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5
2016-06-23]
110013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