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腹腔鏡技術在復雜性闌尾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李楊
目的探究腹腔鏡技術在復雜性闌尾炎治療中的效果。方法86例復雜性闌尾炎患者,隨機分為甲、乙兩組,每組43例。甲組患者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乙組患者給予開腹手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甲組住院時間為(3.5±1.1)d,短于乙組的(7.0±1.3)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術中出血量為(5.4±2.9)ml,少于乙組的(12.7±3.2)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98%,明顯低于乙組的23.2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利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復雜性闌尾炎,術中出血量少,恢復迅速,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腹腔鏡;復雜性闌尾炎;應用價值
闌尾炎是一種外科常見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炎性改變,在急腹癥中發病率占首位。復雜性闌尾炎是闌尾炎中較為復雜的一種情況,主要由壞疽、穿孔、膿腫等引發不同程度腹膜炎[1]。目前,手術治療方法主要有傳統開腹切除手術及腹腔鏡切除手術。通過分析來本院治療的86例復雜性闌尾炎患者臨床資料,探究腹腔鏡技術在復雜性闌尾炎治療中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4年1月~ 2015年12月來本院治療的86例復雜性闌尾炎患者,均經臨床診斷、實驗室檢查診斷為復雜性闌尾炎。將患者隨機分為甲、乙兩組,每組43例。甲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16~48歲,平均年齡(34.4±6.2)歲,其中4例彌漫性腹膜炎,16例壞疽性闌尾炎,4例局限性腹膜炎,5例周圍膿腫,14例闌尾穿孔。乙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17~46歲,平均年齡(33.4±5.6)歲,其中5例彌漫性腹膜炎,15例壞疽性闌尾炎,6例局限性腹膜炎,4例周圍膿腫,13例闌尾穿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患者有典型闌尾炎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術中或術后病理檢查確診是壞疽性闌尾炎、穿孔性闌尾炎,可伴隨彌漫性腹膜炎;術前B超檢查可見闌尾四周有膿腫;伴有不同程度局部膿腫,無腹部手術史,無嚴重免疫系統疾病,無嚴重臟器損傷,無手術禁忌證;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確認;臨床資料完整,可隨訪,中途未脫落。②排除標準:無法耐受全身麻醉或氣腹者;感染性休克者;妊娠>6個月及有其他腹腔鏡禁忌證者。
1.3方法 甲組患者給予腹腔鏡手術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形成CO2氣腹,使用腹腔鏡探查闌尾壞疽、穿孔等情況,吸除腹腔內積液,切開引流膿腫,探查闌尾根部,確定具體位置后,分離周圍黏膜,充分暴露闌尾,腹腔鏡下,結扎闌尾根部,使用超聲刀直接切除,電灼殘端。若闌尾根部有壞疽、穿孔等現象,直接縫合關閉。切除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徹底清洗腹腔,再使用甲硝唑溶液沖洗,留置引流管。進行抗感染治療。乙組使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使用甲硝唑溶液徹底沖洗腹腔,再進行縫合操作,留置引流管,進行抗感染治療,待引流液顏色正常且量較少時拔出引流管。
1.4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臨床效果比較 甲組患者住院時間為(3.5±1.1)d,乙組為(7.0±1.3)d,甲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短于乙組(P<0.05);甲組手術時間為(45.3±8.2)min,乙組為(43.4±12.3)mi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術中出血量為(5.4±2.9)ml,乙組為(12.7±3.2)ml,甲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乙組(P<0.05)。
2.2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 甲組術后肺部感染0例、腹腔膿腫1例、傷口感染1例、腸梗阻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6.98%。乙組術后肺部感染2例、腹腔膿腫2例、傷口感染4例、腸梗阻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3.26%。甲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乙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復雜性闌尾炎治療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且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若患者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或是處理措施不當,易產生嚴重并發癥。腹腔膿腫是急性闌尾炎中的常見并發癥,主要因為闌尾炎沒有得到及時有效治療[2],臨床表現為全身感染中毒、壓痛性包塊、麻痹性腸梗阻腹脹癥狀。可借助B超及CT掃描進行定位。使用非手術療法治療后,闌尾膿腫復發率很高,所以一般在治愈后3個月內進行手術切除闌尾。闌尾切除手術為腹部外科中最為基本、常見的一種手術,包括傳統開腹闌尾切除手術及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腹腔鏡技術及設備在外科領域中得到廣泛使用,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明顯優勢,且手術微創概念深入人心,是目前治療急慢性及復雜性闌尾炎的首選方法。
傳統開腹手術是外科中的主要治療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機體功能、修復損傷組織、切除病變補位或進行移植器官等[3]。早期手術中只限于體表的縫、切、割等,操作相對困難,手術時間較長。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得到廣泛應用,極大增加了患者選擇機會。腹腔鏡手術利用現代先進醫療技術以及光學、電子等技術設備,共同完成手術過程。在攝像系統光源照明下,利用連接到腹腔內腹腔鏡體顯示出腹腔內臟器情況,手術醫生利用視屏顯示器,探查病變組織范圍,并進行止血、電凝、組織分離與切開、縫合等一系列操作,手術后易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有效減輕術后疼痛。腹腔鏡視野全面、清晰,可直視病灶,有效進行沖洗、清創、吸引等工作,使操作更加細柔,降低內臟損傷。開腹手術中腹腔膿腫、傷口感染、腸梗阻等并發癥較為嚴重,主要因為傳統開服手術切口大,使小腸等腹腔內器官與外界長時間接觸,感染切口,腹腔鏡切口微小,用袋子取出闌尾,避免接觸切口,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復雜性闌尾手術治療術前、術中、術后都需要加強預防感染工作,確保手術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表明,甲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少于乙組(P<0.05);甲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乙組(P<0.05);甲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98%,乙組為23.26%,甲組明顯低于乙組(P<0.05)。從這一結果中可以分析,腹腔鏡技術對于復雜性闌尾炎患者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應用意義。通過總結多年臨床經驗,作者認為在為復雜性闌尾炎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時,應對下述問題加以注意:①在顯露闌尾時,通常網膜包裹或膿苔集聚部位即是闌尾所在位置,后位闌尾則需借助超聲刀將側腹膜打開后尋找。②因為復雜闌尾炎四周多伴隨嚴重炎癥,網膜包裹甚至和周圍的腸管緊密粘連,在分離期間極易造成周圍臟器受損、出血等風險,因此部分醫師更傾向于開腹手術。作者認為,可應用吸引器行鈍性吸刮分離,并用無創腸鉗抓持輔助,順組織間隙以吸引器實施推、刮、吸引,一般即可將粘連分離。而若患者是慢性闌尾炎反復發作且粘連致密,在不會造成副損傷的前提下可實施銳性分離。③在對闌尾系膜進行處理時,可先用超聲刀進行處理,采取“防波提”凝固技術,一般先對近端組織多點凝固,在近端凝固時,所用時間可適當增加,在與闌尾漿膜貼近一側將系膜血管離斷,以實現理想的止血效果。
綜上所述,利用腹腔鏡技術治療復雜性闌尾炎,術中出血量少,恢復迅速,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1]賴北平,李文平,鐘翔.腹腔鏡治療復雜性闌尾炎的近期和遠期療效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6,23(4): 41-43.
[2]鄒新.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復雜性闌尾炎的臨床療效比較.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1):25-26.
[3]張永利.反復發作性闌尾炎手術治療的臨床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3):144-14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47
2016-06-03]
110122 沈陽煤業集團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