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財
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應用椎體后凸成形術與椎體成形術治療的比較研究
董宏財
目的研究比較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應用椎體后凸成形術與椎體成形術的治療效果。方法90例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應用椎體成形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應用椎體后凸成形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傷椎高度以及骨水泥滲漏率進行比較。結果對照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為(2.4±0.7)分,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為(2.3±0.6)分,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傷椎高度為(22.9±2.2)mm,觀察組患者術后傷椎高度為(23.8±2.4)mm,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骨水泥滲漏率為24.4%,觀察組患者術后骨水泥滲漏率為2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應用椎體后凸成形術與椎體成形術進行治療效果均較為理想,而椎體后凸成形術更有利于傷椎高度的恢復,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骨質疏松;椎體骨折;椎體后凸成形術;椎體成形術
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多見于老年患者的一種骨折類型,持續性背部疼痛、后凸畸形是其常見的癥狀體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經皮微創技術的應用使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與椎體成形術成為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中廣泛應用的手術方式[2],但是在醫學界對于二者的優缺點仍存在爭議。選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科對采用不同治療方法的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患者術后進行隨訪和比較,現總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3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的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9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椎體骨折均經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明確診斷。對照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6.4±7.2)歲,病程2~27 d,平均病程(12.4±7.6)d,VAS評分為(7.6±1.3)分,傷椎高度為(19.1±2.4)mm;觀察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5.7±7.0)歲,病程1~35 d,平均病程(11.9±7.8)d,VAS評分為(7.4±1.1)分,傷椎高度為(18.7±2.2)mm。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VAS評分和傷椎高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椎體成形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應用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兩組患者均于全身麻醉后采取俯臥位。在X線下明確受傷椎體并做好體表標記,采取單側經椎弓根入路穿刺,X線引導下使穿刺針深度達到椎體前1/3處。對照組患者穿刺完成后將導針置入,通過導針緩慢注入骨水泥,至骨水泥將要向椎管滲漏時停止,待硬化后拔除導針及穿刺針。觀察組患者更換工作套管后置入球囊,注入造影劑擴張球囊使椎體高度恢復滿意,注入配置好骨水泥,待硬化后拔除穿刺針。
1.3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患者術前術后VAS評分[3],記錄兩組患者傷椎高度以及術后患者骨水泥滲漏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為(2.4±0.7)分,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為(2.3±0.6)分,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傷椎高度為(22.9±2.2)mm,觀察組患者術后傷椎高度為(23.8±2.4)mm,兩組患者術后傷椎高度與術前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傷椎高度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后發生S型滲漏3例、C型滲漏5例、B型滲漏3例,骨水泥滲漏率為24.4%、觀察組患者術后發生S型滲漏3例、C型滲漏4例、B型滲漏2例,骨水泥滲漏率為2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我國社會的老年化以及老年社會的到來,骨質疏松已經成為我國中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骨質疏松表現為骨密度及骨質量的下降,骨折是其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以胸腰椎的壓縮性骨折最為常見[4]。不僅導致患者出現背部持續性疼痛、活動障礙以及后凸畸形,甚至需要長期臥床,嚴重的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能夠危及患者的生命,國內的文獻報道,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5年內的死亡率可達到23%~34%[5]。因此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疼痛,消除后凸畸形及恢復椎體高度成為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治療的關鍵所在[6]。傳統的保守治療方式需要患者長期臥床,無法糾正脊柱的畸形和改善腰背部的疼痛。目前手術治療已經成為治療的主要手段[7]。開放性手術和微創手術是目前較為常見的手術方法。近年來,經皮微創技術在臨床的開展和逐步應用使得微創手術治療已經成為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治療的主要手段[8]。相關研究表明,經皮椎體成形術是通過椎弓根或者椎弓根外向病變椎體中注入骨水泥,恢復椎體的高度,增加椎體的穩定性和椎體的強度,防止椎體出現塌陷,從而達到矯正脊柱的后凸畸形以及減輕患者疼痛感的目的[9]。與經皮椎體成形術相比較,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在穿刺后利用球囊進行有效的擴張,能夠在病變椎體段注入骨水泥前形成理想的操作空腔,更有利于恢復椎體的理想高度,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有利于向空腔內順利注入骨水泥,同時注入空腔內的骨水泥硬化后能夠達到更高的強度,同時周邊區域通過骨水泥的滲透作用而分布,強度遠遠的高于經皮椎體成形術[10]。
本組臨床研究中,應用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術后VAS評分低于應用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與經皮椎體成形術均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術后觀察組患者20.0%的骨水泥滲漏率與對照組患者24.4%骨水泥滲漏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方法具有相似的安全可靠性,但觀察組患者術后傷椎高度恢復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更有利于傷椎的恢復。與陽立[11]的研究報道獲得一致的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應用椎體后凸成形術與椎體成形術進行治療效果均較為理想,而椎體后凸成形術更有利于傷椎高度的恢復,安全可靠性高,值得推廣應用。
[1]梁德,唐永超,江曉兵,等.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分期、分型及治療研究進展.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6,26(3):276-278.
[2]王家順,余潤澤,李勇,等.椎體后凸成形術及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療效對比.安徽醫學,2016,37(5): 557-559.
[3]楊俠坤.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與保守治療的對比.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6,18(4):35-36.
[4]何建華,成仕明,王臣,等.椎體后凸成形術與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的臨床療效對比.醫學綜述,2015,21(7):1335-1336.
[5]黎雙慶,楊波,楊逸禧,等.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嚴重椎體壓縮性骨折.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15(9): 818-821.
[6]黃定安,俞勝寶.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胸腰椎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臨床分析.中華全科醫學,2015,13(1):146-147.
[7]龍振江,溫雅國.經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臨床療效分析.現代醫藥衛生,2016,32(1):106-107.
[8]楊劍鋒,孫春漢.經皮椎體成形術與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療效比較.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19): 4359-4361.
[9]汪東,牛國旗.經皮椎體成形術及椎體后凸成形術的現狀及進展.中華全科醫學,2014,12(4):625-627.
[10]鄭建河,陳哥海,林忠華,等.單側及雙側PKP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療效對比.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11):1011-1012.
[11]陽立.經皮椎體成形與后凸成形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效果比較.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7):864-86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068
2016-06-14]
110031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骨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