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俞 袁雨 劉相波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宮內傳播療效分析
韓俞 袁雨 劉相波
目的探討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宮內傳播的效果。方法82例乙肝孕婦,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每組41例。對比組孕婦采用常規妊娠期治療;研究組孕婦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新生兒乙肝感染率為2.44%(1/41),明顯低于對比組的87.80%(36/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乙肝病毒宮內傳播阻斷率為97.56%(40/41),明顯高于對比組的12.20%(5/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阻斷乙肝病毒的宮內傳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宮內傳播
乙肝是當前常見的高傳染性肝臟疾病,并且可以通過子宮傳染給新生兒,對新生兒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也為乙肝的防控工作帶來了不便。本文即是對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病毒宮內傳播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2例乙肝孕婦,隨機分為對比組和研究組,各41例。對比組孕婦年齡23~37歲,平均年齡(31.28±3.22)歲,乙肝病程3~13個月,平均病程(6.81±2.22)個月。研究組孕婦年齡24~35歲,平均年齡(31.09±3.15)歲,乙肝病程3~13個月,平均病程(6.72±2.19)個月。兩組孕婦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比組孕婦采用常規妊娠期治療;研究組孕婦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研究組孕婦在懷孕16周后開始接受治療,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位置在上臂三角肌肉區,注射頻率為每4周1次,共需連續注射3次,注射劑量應控制在200 IU/次;對比組則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以外的藥物進行同期注射治療。對所有孕婦分娩后的新生兒的臍血和身體血液進行采集,測量其乙肝病毒的感染[HBsAg(+)、HBeAg(+)、HBV-DNA(+)]幾率。抽取臍血時需要注意,應該先用碘伏棉球對臍帶的表面進行消毒,在嚴格遵照醫院無菌操作標準的情況下進行抽取,并且需要避免在采集過程中孕婦血液對樣本造成的污染。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新生兒大三陽,即HBsAg(+)、HBeAg(+)、HBV-DNA(+)的檢查顯示。研究組孕婦分娩的新生兒當中,僅有1例出現了大三陽情況,乙肝病毒感染率為2.44%(1/41);對比組孕婦分娩的新生兒中有36例出現大三陽情況,乙肝病毒感染率為87.80%(36/41)。研究組乙肝病毒宮內傳播阻斷率為97.56% (40/41),明顯高于對比組的12.20%(5/4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乙肝本身屬于高傳染性疾病之一,其對患者肝臟器官的破壞程度較大,甚至會引發肝硬化、肝癌等病癥。隨著當前乙肝病毒傳播情況的改變,乙肝患者妊娠的風險問題也被逐漸重視[1-3]。我國醫學界認為凡在臨床檢測過程中確定為大三陽的女性,應該在經過標準治療后,確診HBV-DNA轉陰后方可考慮妊娠。但實際上我國很多孕婦是在妊娠后產檢時才發現自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這類患者在日常生活當中并未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究其原因與免疫耐受有關。這類免疫現象大多發生在女性妊娠期和分娩期階段,因為這類階段內女性本身的新陳代謝會出現改變,因而可能會抑制乙肝病毒的擴散或表征,目前尚無深入的研究對其進行解釋。但可以明確的是,如果女性在妊娠期處于乙肝感染階段,那么其必然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輕則破壞胎兒的免疫系統,嚴重時會導致先天性乙型肝炎病癥,并且這類患者肝硬化和癌變幾率更大。乙肝免疫球蛋白本身屬于濃縮型的乙肝病毒,其能夠有效地組織乙肝病毒在侵入人體后的自我復制,也可以清除已經引入的游離性病毒,避免了乙肝的定位感染性。這種免疫制劑是從健康人群血液當中提取出來的,主要為乙肝表面抗體,通過濃縮技術使每毫升免疫制劑內均含有>100個單位的抗-HBs。根據現代病毒學研究顯示,乙肝病毒在侵入人體后3 d就能夠在肝臟細胞內檢查出抗體。而傳統的乙肝疫苗在注射入人體后還需要4 d的時間通過循環系統生成抗體,此時已經侵入的乙肝疫苗已經具有了繁殖基點,很難被清除。而乙肝免疫球蛋白本身就是乙肝的抗體,在進入人體后可以立即參與到自身免疫系統建立的工作當中,達到快速清除乙肝病毒的治療目的。目前臨床醫學當中認為檢測出大三陽的孕婦、意外感染乙肝的患者、乙肝病毒攜帶者以及部分免疫力低下人群均需要接種乙肝免疫球蛋白來防治。
乙型肝炎的母嬰傳播主要是在子宮內進行的,可以分為宮內、產前兩個時段,但也有少部分新生兒是在產后哺乳期受到感染。宮內感染是出生后接種乙肝疫苗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應對這類病癥的過程中應該重點考慮阻斷乙肝病毒的宮內傳播。根據國內醫學界研究結果顯示,孕婦體內羊水、陰道分泌物以及新生兒血液當中乙肝病毒的陽性檢出率分別是48%、53%以及49%,其中公認傳播幾率最大的就是胎盤內血液污染。免疫耐受情況是女性圍生期階段發生率較高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也是由于胎兒正處于全身生長狀態,各器官和組織均未發育成熟,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侵襲。而如果乙肝病毒在患兒未發育成熟前即感染,就會對肝臟造成更大的損傷,因為乙肝病毒會隨著胎兒肝臟的生長而逐漸擴散,進而感染絕大多數肝臟細胞。因此國際醫學組織也認為,宮內傳染是當前乙肝傳染率最高的途徑,在治療這種疾病時應以阻斷宮內傳染為核心目標,并且大多數醫學家認為宮內傳染是透過胎盤進行的。
子宮內胎盤的功能較為復雜,其不僅起到了物質轉換、新陳代謝、激素合成、免疫調節等功能,而且還是胎兒從母體內吸收營養的中轉站,絕大多數的大分子、免疫球蛋白均可以輕易地通過胎盤由母體運輸到新生兒體內,因此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療時能夠起到宮內阻斷的效果[4,5]。這種治療方法一般選擇在孕婦妊娠期20~24周時開展,其原因在于該階段胎兒基本發育,免疫球蛋白可以通過胎盤被運輸給新生兒,以使被動免疫效果達到最佳?,F代研究顯示,女性在懷孕約20周時,就可以透過宮內胎盤為胎兒提供免疫球蛋白,此時也是為孕婦提供免疫球蛋白制劑的最佳時機。醫學界將這種免疫形式稱為被動免疫,即胎兒從母體被動地接受免疫因子,從而達到對特定疾病的免疫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在為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前,必須利用子宮B超或彩超的方式檢查胎兒的生理指標,以免免疫制劑對胎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而在分娩的過程中要保證羊水或母體血液不會對胎兒造成宮外感染,有效提升免疫的成功幾率。
也有少部分研究者認為,孕婦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這類物質有一部分被母體利用,所產生的復合物對其有害,同時這類免疫球蛋白還可能引發母體內乙肝病毒的變異,使其產生耐藥性,對后期孕婦的治療起到了阻礙作用。但是在臨床實際治療過程中,任何藥物都有可能使乙肝病毒產生變異,不能因為這種普遍存在的可能而放棄治療。但也需要注意,圍生期孕婦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時,會對其腎臟功能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產生負擔,部分孕婦還可能出現皮膚紅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但這類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而且大多數人在疫苗接種完畢后就會自行減退。如果孕婦本身對乙肝免疫球蛋白存在局部過敏反應,則不應該繼續開展治療,待確定過敏源不是免疫制劑后方可繼續。在注射疫苗過程中還需要嚴格控制飲食,需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禁止食用或飲用任何刺激性食物。從本次研究結果當中也可以看出,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的研究組新生兒大三陽陽性率僅2.44%,明顯低于未注射的對比組,說明在妊娠期階段利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肌內注射可以有效阻斷乙肝病毒在子宮內的傳播,降低新生兒先天性乙肝的發生率。
[1]郭玲,張愛蘭,於利剛.孕婦HBV-DNA載量與胎兒宮內感染的關系.中國醫藥導報,2009,6(8):49-50.
[2]陳曉芳.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09,6(19):62.
[3]Gambarin-Gelwan M.Hepatitis Bin pregnancy.Clin Liver Dis,2007,11(4):945-963.
[4]王芳,莊東明,于廣福,等.HBIG阻斷乙肝母嬰傳播療效的Meta分析.泰山醫學院學報,2009,30(3):171-172.
[5]楊翠麗,焦瑞芬,王斯,等.孕期應用乙肝免疫球蛋自在阻斷乙肝母嬰傳播中的效果分析.河北醫藥,2009,31(4):43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44
2016-07-18]
163000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二醫院肝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