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紅艷
免疫治療對重癥肺炎患者免疫功能指標的影響研究
海紅艷
目的分析免疫治療對重癥肺炎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影響,評價免疫治療價值。方法90例重癥肺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均給予常規法除病因、抗感染、支持治療,觀察組聯合胸腺肽治療,比較相關指標。結果治療后1周,對照組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CD4+/CD8+、NK細胞激活率、血清白介素-2(IL-2)、免疫球蛋白IgA水平為(2.3±0.5)×109、(1.4±0.3)、(16.1±7.5)%、(2.2±1.1)ng/L、(2.1±0.8)g/L,觀察組則為(1.9±0.4)×109、(1.2±0.5)、(16.0±5.7)%、(2.2±0.9)ng/L、(2.1±0.9)g/L,觀察組與對照組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CD4+/CD8+低于治療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NK、IL-2、IgA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重癥肺炎患者開展免疫治療,可調節T細胞群,調節免疫功能。
重癥肺炎;免疫治療;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
重癥肺炎是一種起源于肺部但不局限于肺部的、最常見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僅在我國小兒重癥肺炎年發病(60~100)萬例[1]。重癥肺炎可并發肺損傷、器官衰竭、膿毒癥、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等多種并發癥,死亡率可達30%~50%,已成為人類死亡主要病因之一,以小兒重癥肺炎為例,我國年死亡約30萬例,是學齡前小兒死亡的首位病因,我國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死亡率約為12.5/萬人,重癥的醫院獲得性肺炎發生率高達5%~10%,是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內患者死亡首位病因[2]。重癥肺炎發生、進展機制尚未被完全闡明,主要治療方法包括祛除病因、抗感染、支持、免疫治療等,其中免疫治療并非常規方法。重癥肺炎患者常出現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病原菌、免疫功能相互作用可能是肺炎重癥化的重要原因,故理論上采用免疫治療重癥肺炎,可抑制疾病向深處發展。但也有學者認為免疫治療可能干擾患者正常的免疫系統功能狀態,加重疾病。本研究以2015年2月~2015年12月,醫院收治的重癥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免疫治療對患者免疫功能指標影響,評價免疫治療價值。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重癥肺炎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臨床確診,無誤漏診;②以重癥肺炎為主癥;③無藥物禁忌證;④年齡>18歲,男女不限;⑤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②存在藥物禁忌;③存在原發性免疫系統疾病,合并其他部位嚴重感染。共納入患者90例,其中男55例、女35例,年齡17~74歲。病程4~21 d、平均病程(15.2±3.5)d。醫院獲得性44例、社區獲得性46例。單側30例、雙側60例。合并高血壓71例、慢性支氣管炎1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10例、腦卒中17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祛除病因、抗感染、支持治療,對于消除給予霧化吸入β2抗體拮抗劑、糖皮質激素,對癥處理水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抗感染治療采用階梯治療以及經驗性治療,據藥敏結果調整抗生素,常用美羅培南,20~30 mg/kg+0.9%氯化鈉溶液100 ml,靜脈滴注,每8小時1次,對于并發循環系統癥狀者,給予血管活性藥物。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胸腺肽,據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劑量、頻次,皮下注射,初始劑量1.6 mg,最初3 d,2次/d,此后1次/d,持續用藥1周,期間嚴密監測監控,調整給藥方案。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1周后,測定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CD4+/CD8+、NK細胞激活率、血清IL-2、免疫球蛋白IgA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對照組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CD4+/CD8+、NK細胞激活率、血清IL-2、免疫球蛋白IgA水平分別為(2.8±0.5)×109、(1.7±0.3)、(16.4±7.2)%、(2.3±1.1)ng/L、(2.1±0.8)g/L,實驗組則為(2.7±0.4)×109、(1.8±0.4)、(17.1±7.5)%、(2.1±1.1)ng/L、(2.1±0.7)g/L,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對照組則為(2.3±0.5)×109、(1.4±0.3)、(16.1±7.5)%、(2.2±1.1)ng/L、(2.1±0.8)g/L,實驗組則為(1.9±0.4)×109、(1.2±0.5)、(16.0±5.7)%、(2.2±0.9)ng/L、(2.1±0.9)g/L,觀察組與對照組外周淋巴細胞計數、CD4+/ CD8+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NK、IL-2、IgA水平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重癥肺炎因炎癥、器官功能障礙等原因,免疫功能明顯受損。表現為機體免疫防御機制過度表達,促炎因子大量釋放,當抗炎因子過度增高時,可出現代償性免疫功能障礙,通過多因素、多環節改變引發瀑布級聯反應,后者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3]。普遍認為,重癥肺炎的發生、進展,是病原菌戰勝免疫功能的結果,通過增加免疫功能可對抗感染,抑制疾病進展[4]。胸腺肽α1是一種免疫調節劑,研究證實其可調節細胞比例,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使用胸腺肽α1后外周淋巴細胞計數、CD4+/CD8+低于治療前、對照組,提示胸腺肽α1確實可調節患者免疫功能,避免免疫失衡,增進抗感染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胸腺肽對NK、IL-2、IgA水平影響不顯著,而重癥肺炎的發生、進展是多因素復雜的變化過程,白介素、免疫球蛋白水平出現顯著變化,這些都可影響患者病情進展。
除胸腺肽外,丙種球蛋白制劑也是免疫治療重癥肺炎的常用藥,其有可阻斷巨噬細胞上受體、調節細胞因子及其拮抗劑的分泌等作用。一項系統評價顯示,免疫球蛋白治療小兒重癥肺炎可增進療效,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綜上所述,對重癥肺炎患者開展免疫治療,可調節T細胞群,調節免疫功能。
[1]Murphy SL,Xu J,Kochaenek KD.Deaths: final data from 2010.Natl Vital Stat Rep,2013,61(4):1-117.
[2]金惠銘,王建枝.病理生理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3.
[3]魏莉,白潔,王麗,等.免疫治療對重癥肺炎患者免疫功能指標的影響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2):2871-2873.
[4]解鄭良,郭璐,劉躍建,等.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死亡患者的臨床特征及死亡預測因素分析.華西醫學,2015,30(9):1618-162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45
2016-04-11]
116000 大連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