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月玲
長期臥床致深靜脈血栓的防治及護理體會
田月玲
目的分析長期臥床致深靜脈血栓的防治及護理體會。方法95例長期臥床且未發生深靜脈血栓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強化措施,增加患者的肢體運動以及醫護人員的按摩,分析兩組患者血栓形成情況。結果觀察組中1例發生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0%,對照組中10例發生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2.2%,觀察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長期臥床的患者給予強化護理干預,可以大大降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長期臥床;深靜脈血栓;防治;護理
深靜脈血栓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為血管疾病,屬于麻痹學、腫脹學的范疇。主要是由于患者長時間的臥床造成血液的凝結,將靜脈腔阻塞形成靜脈回流障礙,損傷者血管壁,導致血脈的淤阻,最終形成血栓。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癥狀主要為肢體腫脹、活動不便等。目前此病癥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長期臥床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1]。所以對臥床患者及早防治,并作出正確的護理干預是必要的。基于此本院做了本次研究,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長期臥床且未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95例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具體探討長期臥床致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和護理方法,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長期臥床且未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患者95例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50例)和對照組(45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7~75歲,平均年齡(38.3±12.2)歲,臥床時間15~155 d,平均臥床時間(93.5±20.5)d;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29~76歲,平均年齡(39.5±12.2)歲,臥床時間18~156 d,平均臥床時間(94.1±20.6)d。排除標準:有靜脈血栓史、嚴重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對此次研究知情且已經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臥床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措施。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強化措施,增加患者的肢體運動以及醫護人員的按摩等: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的肌肉收縮運動,20 min/次,4~5次/d。此方法可以促進肌肉泵血的恢復、促進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避免肌肉萎縮并消退患肢的水腫。②指導患者進行患肢鄰近關節的功能鍛煉,避免病癥的擴散。③醫護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呼吸訓練,以此擴張胸腔,將胸腔氣壓加強來更好的輔助心臟泵血,促進靜脈回流。④對身體較為虛弱的患者使用氣壓泵對患肢進行推拿按摩,3次/d,2 h/次,并進行彈力襪的穿戴,避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⑤謹遵醫囑,進行抗凝藥物抗栓藥物的正確服用,調整好飲食習慣,調節患者血液的高凝情況。⑥嚴密檢查血栓的危險因素,如體溫的升高、患肢皮膚的變化、腫脹情況、靜脈走向等。若患者出現皮膚蒼白或呈紫藍色、身體發熱、排腸肌有壓痛或疼痛感、患肢水腫嚴重等,應警惕血栓的發生,立即做出應對處理,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⑦在穿刺治療時應避免下肢穿刺,同時提高護理人員的穿刺技術,減少因穿刺帶來的靜脈損傷;進行刺激性藥物的注射時,應注意對血管的保護[2]。
1.3觀察指標 自患者入院起應對其進行密切觀察,檢測是否發生深靜脈血栓,并對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情況進行統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有1例發生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0%,對照組中有10例發生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2.2%,觀察組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深靜脈血栓屬于臨床常見病癥,發病因素主要為:①血流滯緩。長期臥床的患者容易出現肌肉萎縮、血管受壓等現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血液回流的阻力而造成靜脈血栓。②靜脈瓣膜受損。若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且進行高刺激性的藥物輸注,可大大損傷靜脈內膜,從而裸露內膜下層膠原,將凝血系統啟動導致靜脈瓣膜的受損。③高凝狀態。臥床較久的患者多為老年人,多數均存在高凝狀態且在治療過程中采取各項措施,如利尿、脫水等,從而加重了患者的高凝狀態,所以這類人發生靜脈血栓的幾率相對較大[3]。
為預防長期臥床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醫護人員在給予預防措施的同時應強化護理干預,方法如下:①應對長期臥床患者進行宣傳教育。向其講解深靜脈血栓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病理知識以及帶來的后果,以此提升患者的警惕性,若發生不良情況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還應囑咐患者戒酒、戒煙,多食用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多飲水,為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定期服用抗凝藥物。②肢體運動。患者在臥床期間應定期運動,如翻身側臥運動、抬高下肢運行,以此來減速靜脈血液的回流,降低靜脈血栓的發生率。③長期臥床的患者血液流動較為緩慢,應穿戴合適的循環減壓彈力襪,醫護人員應定期觀察襪子的松緊情況,避免襪子褶皺,保證每天長時間的穿襪,不穿時間應≥30 min。④對患者靜脈穿刺時不應在同一條下肢進行,穿刺人員應具有較高的穿刺技術,嚴格按照操作流程執行以增加其對靜脈血管的保護意識。⑤定期運動。醫護人員應每天對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并鼓勵患者多進行抬腿屈膝運動,增加肌肉強度。⑥定期觀察患者的靜脈回流情況,并觀察患者的皮膚顏色、溫度,若出現危險因素應進行及時檢查處理。
通過本次研究,分析出采取強化措施的觀察組中有1例發生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0%,而對照組中有10例發生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2.2%,觀察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長期臥床的患給予正確的防治措施和強化護理干預是必要的,可以大大降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值得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1]楊海燕.腫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及護理.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6,22(2):274-276.
[2]李順群.血漿D-二聚體檢測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診斷價值.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4):22-23.
[3]田錦林,王海峰,屈爾青,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引起癥狀性非高危肺栓塞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1): 40-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68
2016-05-10]
450000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