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航 冼小立 葉樹強
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
張云航 冼小立 葉樹強
目的探究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8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氨基葡萄糖片和尼美舒利片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自制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21例顯效、16例有效、3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患者14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5.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效果顯著,且具有操作方法簡單、經濟實用等特點,值得廣泛推廣。
中藥熱奄包;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
骨關節炎屬于臨床常見疾病,是導致膝關節疼痛的關鍵所在。膝骨關節炎是因膝關節局部損傷,機械應力、炎癥或慢性勞損引起膝關節軟骨病變,下骨板反應性增生成骨刺,膝關節呈現出腫脹和疼痛等狀態,促使膝關節活動遭到限制,所形成的具有慢性和退行性的骨關節病。中老年關節疾病中,膝骨關節炎尤為常見,同時相關資料指出由于我國正逐漸步入老齡化,使得膝骨關節炎患者人數呈現出明顯的增多趨勢。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該病為“通痹”、“骨痹”范疇,是由于患者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減少骨內動脈灌注,并由酸性代謝堆積而成。為探究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本院以8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為對象,通過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取得了一定成效,現將相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1.2±8.9)歲。研究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2.6±7.89)歲。診斷標準:①膝關節疼痛;②膝關節X線檢查,關節邊緣存在骨贅;③骨關節炎的滑膜液相:清、粘、白細胞(WBC)<2×109個/L,三項中至少滿足2項;④年齡≥40歲;⑤膝關節晨僵 30 min;⑥膝關節主動活動存在摩擦音。若符合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均可診斷為膝骨關節炎。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40歲;③X線分級處于0~2級范圍內。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精神病、造血系統疾病、肝腎疾等的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膝關節腫瘤、化膿、結核以及關節內骨折患者。④膝關節周圍伴隨有嚴重的皮膚損傷或潰瘍的患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氨基葡萄糖片和尼美舒利片治療,口服氨基葡萄糖片(規格:0.314 g),0.618 g/次,3次/d;同時口服尼美舒利片(規格:0.1 g),0.1 g/次,2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自制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熱奄包藥方組成分:冰片6 g,半枝蓮15 g,薄荷10 g,豨薟草10 g,黃柏10 g,忍冬藤10 g,澤蘭6 g,大黃8 g,將上述藥物裝入由紗布制作的藥袋里,使用時將藥袋放置于清水中浸泡,10 min后取出并瀝干,放于蒸籠上蒸煮,于40 min后將藥袋取出,以患者可耐受溫度為前提條件,利用夾子將蒸熱的藥袋取出,將一次性床單鋪墊于床上,在患側膝關節外敷,并使用塑料薄膜將其遮蓋,控制熱量散失,可適當加蓋毛巾用于保暖。以患者耐受程度為依據,增減墊布,堅持60 min/次,直到藥包熱力完全喪失。一般情況下,1例患者需2個藥包,便于交替使用,藥包燙熨治療時間為1 h,間隔時間2 d更換1次藥物,2周為1個療程。
1.3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和特征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WOMAC指數積分下降率>66.7%;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和特征呈現出改善趨勢,骨關節疼痛得到較大程度上的緩解,關節功能基本恢復,WOMAC指數積分下降率>33.3%;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和特征無明顯變化,WOMAC指數積分下降率<33.3%。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21例顯效、16例有效、3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患者14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75.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膝骨關節炎屬于“骨痹”、范疇[1],是因勞損、外傷等因素所導致的氣血瘀滯不通誘發骨關節疼痛,且常伴隨有腫脹癥狀[2]。針對老年人而言,由于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等,筋骨活動呈現出失調現象,易誘發膝骨關節炎[3]。其中,涉及該病的古代典籍較多,例如《素問·痹論》中提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中醫認為,膝骨關節炎的病機與年齡增大存在聯系,基于年齡不斷增大的條件下,肝腎表現出虧虛,且受風寒濕邪影響,局部殘留大量三邪,導致經絡被阻塞,經絡出現運行不暢、氣血不通以及氣滯血瘀等現象,一旦不通將引起疼痛。現代醫學經過研究,提出膝關節骨內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引發骨內高壓,骨內靜脈瘀滯,減少骨內動脈灌注,致使骨內血流動力狀態發生改變,引起供氧不足,大量酸性代謝產物不斷堆積。同時,關節內高壓促使滑膜分泌出酸性滑液,導致關節軟骨發生退變,進而誘發骨關節炎。目前,西藥治療是膝骨關節炎治療的常用方法,但其效果并不顯著,導致患者預后情況受到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鑒于此,中醫治療逐漸得到臨床治療的關注與重視。
中藥熱奄包通過藥物加熱的方式,充分利用其熱能聯合藥物本身作用,促使熱敷藥物成分經由皮膚到達病灶,以達到雙重功效的目的[4]。基于高溫條件下,皮膚黏膜充血擴張,促使藥物有效成分直接滲透至關節組織內部,在協同作用條件下,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改善靜脈瘀滯癥狀,控制骨內壓力,加速關節積液吸收,達到緩解患者疼痛的目的,促使患者關節功能得以恢復[5]。本次研究中自制的熱奄包主要成分包括冰片、半枝蓮、薄荷、豨薟草、黃柏、忍冬藤、澤蘭、大黃等,清熱祛濕、解毒除痹止痛是其主要功效[6]。
本次研究以本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膝骨關節炎患者為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即氨基葡萄糖片和尼美舒利片治療;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自制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P<0.05)。
綜上所述,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中藥熱奄包外用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效果顯著,且具有操作方法簡單、經濟實用等特點,值得廣泛推廣。
[1]陳大宇,曹亞飛,麥慶春,等.中藥熱奄包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中醫正骨,2011(6):6-8,12.
[2]余紅英,楊鳳云.中藥熱奄包治療膝骨性關節炎180例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17):106,108.
[3]張楊,朱宏安,張杰.中藥熱奄包外敷聯合TDP照射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1):151-153.
[4]蘇園.中藥治療膝骨關節炎臨床療效和安全性探討.中外醫療,2015(12):169-170.
[5]黃代富,祝乾清.中藥熱奄包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致不良反應原因及對策.亞太傳統醫藥,2015(23):136-137.
[6]宋曉勤,姚赤紅,何潔茹.中藥熱奄包結合穴位注射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及護理.按摩與康復醫學旬刊,2011,2(10):12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78
2016-07-05]
526000 肇慶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