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媛媛
·康復醫療·
懸吊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軀干功能的影響分析
華媛媛
目的分析懸吊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軀干功能的影響。方法7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各39例。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肌力訓練、平衡訓練等治療,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應用懸吊訓練。對兩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評價結果以及下肢Fugl-Meyer評分(FMA)運動功能評價結果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BBS評分分別為(18.3±8.1)、(42.6±7.8)分,治療前后下肢FMA評分分別為(15.8±6.3)、(26.4±5.6)分;參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BS評分分別為(18.1±7.8)、(33.8±7.5)分,治療前后下肢FMA評分分別為(15.3±6.6)、(24.8±5.1)分;治療后兩組患者BBS及下肢FMA評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實驗組患者的BBS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兩組下肢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懸吊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軀干功能具有良性影響,能夠顯著改善平衡功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懸吊訓練;腦卒中偏癱;軀干功能;平衡功能
腦卒中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成為影響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1]。臨床中幫助腦卒中偏癱患者改善肢體功能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彈力帶、懸吊訓練系統等,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優缺點。本文主要探討懸吊運動訓練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軀干功能的作用,現將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康復科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7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通過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確診。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各39例。實驗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49~82歲,平均年齡(62.5±7.3)歲;其中左側偏癱患者25例,右側偏癱患者14例。參照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50~81歲,平均年齡(61.8±7.7)歲;其中左側偏癱患者23例,右側偏癱患者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例如肌力訓練、平衡訓練、步行訓練和耐力訓練等,30 min/次,2次/d,堅持6 d/周。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采取懸吊訓練治療,具體方法為: ①首先對患者進行減重處理,隨后指導其進行分離動作、誘發訓練。要求患者采取仰臥位,將患者自關節使用懸吊繩進行固定后緩慢開關髖關節的鍛煉,要求患者緩緩將髖關節展開、然后內收,以耐受危險,不要過分強求角度;隨后協助患者將體位變換為側臥位,懸吊繩的位置處于膝關節的前方,在這一體位狀態下指導患者前屈與后伸[2]。②腰背控制訓練:患者同樣先采用仰臥位,盡量將身體伸直,在腰背部位置使用彈力帶,利用彈力將患者懸吊起來,不斷對位置和力臂進行調整,達到滿意的結果之后開始進行腰背部肌肉鍛煉,保持挺背的動作20 s,每個動作保持3組;隨后在仰臥狀態下進行患側單腿懸掛、健側下肢水平外展,3次/組,10下/次。隨后要求患者采取患側側臥位進行腰部側彎動作,緩慢的將髖關節抬高[3],離開床面,逐漸增加難度。③腹部肌群的鍛煉:要求患者采取俯臥位,將其胸部、髖部和膝部均使用懸吊繩吊起,身體離開床面之后指導患者收腹抱膝,6次/組,共做3組。④下肢肌群抗阻訓練:患者采取仰臥位,四肢保持平展,然后使用彈力繩將肢體足部及遠端懸吊起來,這一過程中患者盡量將下肢甚至,增強髖關節后伸的活動能力,10次/組,共做3組。
1.3觀察指標 ①平衡功能:采用BBS對患者功能進行評價,主要指標有坐下、站起、無支持站起等,總分為56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平衡功能越好。②運動功能:采用簡易下肢FMA對患者運動功能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前后BBS評分分別為(18.3±8.1)、(42.6±7.8)分,治療前后的下肢FMA評分分別為(15.8±6.3)、(26.4±5.6)分;參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BS評分分別為(18.1±7.8)、(33.8±7.5)分,治療前后的下肢FMA評分分別為(15.3±6.6)、(24.8±5.1)分;治療后兩組患者BBS及下肢FMA評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實驗組患者的BBS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P<0.05);兩組下肢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懸吊運動訓練指通過強化軀干肌肉以及非主導側肢體的運動功能等方式提高肢體運動平衡控制能力,進而改善具體核心穩定性的手段。據相關資料報道,腦卒中發生之后,絕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平衡功能障礙,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將受到極大的影響。根據相關研究,核心肌群是人體運動功能鏈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功能可以看做其他肢體活動的基礎。通過合理的訓練改善核心肌群的功能對于提高患者運動功能具有切實可行的意義,也是恢復脊柱功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活動。懸吊訓練系統通過繩索懸掛提供不穩定支點,或者使用彈力繩對患者的輔助程度進行調節,從而改善訓練質量。但能夠促進中央軀干、髖部深層肌肉力量的提高,這種不穩定狀態下開展的力量訓練能夠激發肌群和肌肉的收縮能力,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本組中,對實驗組患者聯合應用懸吊訓練,加強了神經和肌群之間的反饋,整合功能提高軀體在運動中的平衡能力。結果提示,實驗組BBS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下肢F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懸吊訓練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軀體功能具有較好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平衡功能的恢復意義重大,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顧昭華,龔晨,伊文超,等.多點多軸懸吊訓練系統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響.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3,28(5):452-454.
[2]傅建明,童仕高,陳迎春,等.懸吊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功能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2): 926-927.
[3]席向朝,陳金春,李剛,等.腦卒中偏癱患者Lokohelp機器人階梯減重下肢康復訓練效果分析.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3):231-23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89
2016-05-09]
114031 鞍山市湯崗子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