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成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講話出處】2015年11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任何藍圖都不會自動變為現實,實現上述目標,需要亞太各成員攜手并肩、共同努力。”
【出處】《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解讀】這句話的大意是:道路雖近,不走就不可能到達;事情雖小,不做就不會成功。這就告誡人們,只有務實肯干,才能事業有成,因而啟示人們“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這與習近平總書記一貫倡導的“三嚴三實”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在我國經濟發展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大興這種“實干興邦”的務實作風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真抓才能攻堅克難,實干才能夢想成真。夢想是最令人心動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奮進的動力。只有堅持以“四個全面”統領各項工作,貫徹落實“四個著力”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理念指導發展、以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務實舉措全面推進法治建設、以更堅決態度全面從嚴治黨,才能為“中國夢”照進現實打下堅實基礎,提供根本保障。
成功緣于實干,禍患始于空談。史上最著名的空談莫過于趙括的紙上談兵,其慘烈的結果就是趙國幾十萬士兵的犧牲和趙國的衰敗。相反的,秦王是個實干家,所以最后統一六國,一統天下,成為雄霸天下的封建第一帝王。中國今天的成功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共同努力,飽經滄桑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難、走向輝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談,而是實干苦干。實干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國際形勢波云詭譎,國內發展攻堅克難,在發展關鍵期、矛盾凸顯期,尤其需要真抓實干。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莊嚴承諾需要實干,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實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實干,沒有腳踏實地的奮斗,沒有扎扎實實的工作,我們將愧對人民期待和歷史責任。
注重落實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機遇稍縱即逝,改革不進則退,時代呼喚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的行動者。只會紙上談兵而不知行合一,熱衷虛談廢務而不求真務實,追求形式主義而不腳踏實地,結果只能是大政方針落空、政策措施變味。
反對空談、強調實干、注重落實,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對于抓落實的極端重要性,黨和國家的幾代主要領導人先后有過很多精辟闡述。毛澤東同志要求共產黨員一定要有“認真實干”的精神,強調“一件事不做則已,做則必做到底,做到最后勝利”,“什么東西只有抓得很緊,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緊,等于不抓”。鄧小平同志強調“少說空話、多干實事”,凡事都“要落在實處”,“開會、講話都要解決問題”。江澤民同志強調“落實,落實,再落實,因為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關鍵環節”,“不要在層層表態、層層開會、層層造聲勢上做文章,而要在層層抓落實、層層抓解決問題上下功夫”。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堅持發揚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堅持科學求實態度的統一,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習近平同志也強調指出,“要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干,蹄疾步穩,務求實效”。
當前,深化改革的藍圖已經勾勒,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的“號角”已經吹響,就更需要在真抓實干上下功夫。畢竟,雖然距離民族復興的夢想前所未有的接近,但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以苦干續寫中國輝煌,用實干托起中國夢想,民族復興的壯闊歷程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行進到一個全新的境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