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勤++張東升++楊寶寶
摘要:通過構建綜合指標體系,運用ArcGIS空間分析軟件和傳統主成分分析法,來突破傳統研究方法的空間局限性,且結合不同等級質心點的空間位移軌跡,從而揭示區域經濟發展的演變狀況。
關鍵詞:發展質量;ArcGIS;質心點;格局演變;山西省
一、背景概述與研究方法
山西省位于黃河中游地區,最新國家行政區劃顯示全省內轄11個地級市、23個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經濟上,截止2012年底全省國內生產總值12112.8億元,相比上年增長10.1%;同時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411.7元,同比增長12.6%;全省財政總收入高達2650.4億元,增長17.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566.2元,增長約21.4%。同時,縣域經濟發展迅速,2012年全省縣域GDP總量達到7240.25億元,占全省GDP總量的59.77%,相對于2000年經濟增長近8倍。運用傳統區域經濟分析方法與空間分析GIS相結合,以此對結果進行詳細展示。首先運用傳統數據分析軟件SPSS 19.0,分別對山西省2000、2006、2012年的12個指標數據進行連接導入到GIS數據視圖中,并通過變量描述、變量抽取、變量旋轉等步驟對其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96個縣市樣本各自得分。其次通過標準化后的主成分得分對各案例進行加權求和得到各縣市綜合得分。
二、GIS在區域經濟差異格局演變中的應用
(1)2000年:A類層次水平除各市轄區外僅有晉南的河津市,所占研究縣(市)域數量比例為1.04%,質心點位于朔州市區中心;B類經濟發展層次的縣域有13個,其比例為13.54%,質心點位于偏關縣東南部緊鄰神池縣;C類層次的縣域高達45個,相應比例為46.88%,質心點位于臨縣西北區域;D類經濟發展層次的縣域37個,所占比例為38.54%,質心點位于興縣與方山縣臨界處。(2)總體上看,僅處于C、D類發展層次的縣(市)數量占據全省數量的85.42%,也表明全省多數縣(市)經濟發展遲緩,且整體發展水平落后。
(2)2006年:A類經濟發展層次的縣域除各市轄區外還有6個,分別為河津市、沁水縣、襄垣縣、孝義市等,所占縣(市)數量比例為6.25%,其質心點位于省會中部;B類發展層次的縣域有24個,所占比例為25%,其質心點位于沁源縣西北鄰接介休市;C類縣域有32個,所占比例為33.33%,其質心點位于祁縣偏北地區;D類縣域34個,所占比例為35.42%,其質心點位于應縣東部地區,表明晉北地區經濟發展越來越困難。
(3)2006年:A類和B類的縣(市)數量累計增加到30個,比例達到31.25%,表明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全面落實,全省縣域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同時全省各縣域資源稟賦的差異性與政策落實的滯后性的客觀限制,大多數縣域仍處于欠發達水平的現狀仍未改觀。
(4)2012年:A類發展水準的縣域除各市轄區外,還有襄垣縣、柳林縣、孝義市3個縣(市),所占縣(市)域數量比例為3.13%,質心點位于太原市西北地區;B類發展層次的縣域有20個,所占比例為20.83%,質心點位于安澤縣偏北部;C類經濟發展水平的縣域有35個,所占比例為36.46%,質心點位于興縣東部;D類經濟發展層次的縣域38個,相應比例為39.58%,質心位置處于繁峙縣北部地區。2012年雖然各縣域經濟均得到較快發展,然而A類和B類的縣域數量較2006年減少到23個,C類和D類數量也均有所增加,全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度進一步拉大。
綜上分析,進一步總結出山西省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有如下特征:(1)整體來看,山西省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所有的發展層次等級中,處于A、B類縣域比例一直較少,絕大多數縣市仍長期處于C類和D類的發展層次。(2)山西省相對發展較好的縣域布局呈現略微傾斜的“十”字形結構。因布局上地形多為盆地,大多市轄區位于此結構上,道路的通達性更為其提供助推力,如大運高速、太舊高速、汾離高速等。(3)全省區域經濟差異顯著且有繼續擴大趨勢。A、B類質心點位置均整體轉向南偏移,C、D類質心點均轉向北位移。(4)晉北縣市逐漸淪為經濟發展的塌陷區。2000年后D類經濟質心點大幅度位移到晉北地區,2006年到2012年質心點僅小幅度在晉北發生偏移。
三、結論
大多數經濟發展緩慢,且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全省整體發展較好的縣域布局呈現略微傾斜的“十”字形結構;全省縣域經濟差異顯著且有繼續擴大趨勢,晉北地區逐漸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塌陷區,晉中地區發展勢頭良好,逐漸成為引領全省的經濟主角。
傳統區域經濟模型分析方法和GIS空間技術的有效互補,能夠更進一步對事物進行定量化的研究,且對揭示區域發展規律以及地理現象的內在機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GIS的可視化分析與表達以及空間制圖功能的優越性,必將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更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魯鳳,徐建華.基于二階段嵌套錫爾系數分解方法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研究[J].地理科學,2005,04:19-25.
[2]陳培陽,朱喜鋼.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J].地理學報,2012,08:1085-1097.
[3]謝守紅,譚志美,周駕易.中國縣級市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5,01:38-43.
[4]王少劍,方創琳,王洋,馬海濤,李秋穎.廣東省區域經濟差異的方向及影響機制[J].地理研究,2013,12:2244-2256.
[5]歐向軍,沈正平,朱傳耿.江蘇省區域經濟差異演變的空間分析[J].經濟地理,2007,01:78-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