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曉
踐“嚴”行“實”的典范
文/陳曉

編寫組/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前不久,戰友贈我一本《黃克誠傳》。出于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的仰慕之情,出于對所工作過的老部隊(39軍)的敬重之意,我認真拜讀了這部80多萬字的傳記,有的章節更是逐字逐句反復細讀,感觸良多。黃克誠同志堪稱嚴守黨的紀律和規矩、為官從政務實的楷模,是搞好當前“三嚴三實”教育的一面明鏡。
信念堅定。黃克誠是1923 年6月在湖南衡陽第三師范邂逅毛澤東的,從此篤定追隨他革命到底的決心。大革命失敗后,黃克誠在白色恐怖下,輾轉千里找黨,終于同黨中央接上了關系,后被直接分配到國民革命軍中開展秘密工作。黃克誠信念堅定、忠誠于黨突出表現在:面對黨內的錯誤批判從不灰心。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9次被錯誤批判、降職,險些被殺頭,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演繹了九上九下的傳奇。
勇于謀事。在我黨的歷史上,黃克誠做出突出貢獻的大事給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平型關大捷后出現弱化政治工作的傾向時,他呼吁要恢復八路軍政治機關和政治委員制度;抗日戰爭勝利后,面對蔣介石發動內戰的陰謀,他向中央建議,派10萬大軍進軍東北,并親率新四軍三師3萬多人北上;在東北戰場,他給毛主席發電報,提出建設鞏固東北根據地的建議;新中國成立后,他對軍隊中黨的建設提出了“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等一系列建議,為革命和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
堅持真理。毛主席評價道:“黃克誠這個人愛提意見,從支部到中央他都提。他的許多意見是正確的。”廬山會議上,他仗義執言,結果成為“右傾反黨集團的二號頭目”,蒙冤18年。1980年,國內出現一股否定毛澤東歷史功績、否定毛澤東思想的逆流,人們的思想一度出現混亂。那時他已雙目失明,全憑腦子記憶,在中紀委會上,用實事求是、唯物史觀和自己的親身經歷,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他的講話正式發表后,對糾正當時的錯誤觀點、穩定民心起到了重大作用。
心中有民。在《黃克誠傳》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和諸多事實,記述了他愛人民、為人民的事例。1940年,時任八路軍二縱司令員兼政委的黃克誠奉命率部開赴華中,開辟蘇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黃克誠到達后,目睹群眾背井離鄉、餓殍遍地的情景,決心幫助人民解決水患。他動員3萬多民工和部隊挖土筑堤,軍民攜手奮戰3個多月,筑起一道45公里的攔海大堤,保證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時至今日,蘇北人民無不對黃克誠和新四軍三師充滿敬意和懷念之情。1948年5月,黃克誠擔任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委。他到任后,立即召開會議,決定從戰備儲備糧中先撥出一部分,急送重災區。
嚴以用權。在廬山會議批判黃克誠時,有人提到黃克誠所謂“貪污黃金案”,與會者無不愕然。經立案調查,所謂黃金問題,是指1945年黃克誠率部進軍東北時所帶的經費。這筆經費經東北局批準,存入東北銀行保管,用于根據地建設、救助傷病員等。黃克誠有經費審批權,但由專人管理,有開支明細可查,審查后還了他一個清白。
黃克誠出任中央紀委書記后,不顧年邁多病,不遺余力地抓黨風黨紀建設。他對總參領導公款迎送干部的事進行了嚴肅批評,讓總參領導用工資補上了飯費。一位廚師反映商業部部長公款請客吃飯少付錢,中紀委查實后發通報進行批評,《人民日報》作了報道,在高級干部中反響強烈。
讀完這本厚重的傳記,掩卷沉思,“三嚴三實”的理論迅速升騰為高大豐滿的形象,仿佛一座豐碑矗立于眼前,引領我們忠實踐行“三嚴三實”的要求。
□本欄編輯/厲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