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金州
戰術經驗的總和,內容是非常豐富。”
在學習貫徹朱毛紅軍經驗的過程中,楊靖宇特別注重從東北地區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這些經驗,逐步形成了具有東北特色的抗日游擊戰爭戰略戰術。在楊靖宇的主持下,抗聯第一軍通過戰術研究會、戰斗講評和軍事訓練等多種方式,發揮集體智慧,總結實戰經驗,在戰斗中注重誘敵深入和集中優勢兵力,形成了被戰士們概括為“楊司令三大絕招”的半路伏擊、遠途奔襲、化裝襲擊三大戰術原則和基本作戰方針:“不能予敵以痛擊的仗不打,于群眾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占據有利地勢的仗不打,無戰利品可繳的仗不打。”
這一方針把保存自己同消滅敵人統一起來,把戰斗需要和維護群眾利益統一起來,把發揮戰士主觀能動性同地形、戰利品等必不可少的客觀條件統一起來,和“三大絕招”一起,對南滿抗日游擊戰爭發揮了指導作用。楊靖宇因此被《救國時報》譽為“東三省第一個執行游擊戰術的人”。曾為匪多年,熟悉山林作戰的偽滿“國軍之精華”邵本良部千余人,就是被楊靖宇率領抗聯第一軍運用游擊戰術連續打擊并最終全殲的。周保中在1936年7月16日的日記中評價此役為:“除東邊道之大害,去日賊極有力之狗腿。”
在當年的東北大地上,楊靖宇神出鬼沒的游擊戰術曾令日偽聞風喪膽,讓百姓拍手稱快。有這樣一首民謠流傳至今:
抗聯隊伍有辦法,穿上“狗皮”把裝化。
頭上戴著戰斗帽,腰間還把洋刀挎。
粘上兩撇仁丹胡,冒充“太君”來訓話。
沒等訓上兩句半,“翻譯官員”說了話:
“趕快繳槍舉起手,誰動讓誰回老家!”
敵軍官兵傻了眼,一個一個被活抓。
□本欄編輯/牛澤群
毛澤東親筆記錄的一份募捐賬目
文/尚金州

19 33 年11 月,毛澤東率中央政府調查團來到江西興國縣長岡鄉,經過細致周密的調查研究,于12月15日撰寫了《長岡鄉調查》,系統總結了長岡鄉的工作經驗。在1934年年初召開的中華蘇維埃“二大”上,《長岡鄉調查》和她的姊妹篇《才溪鄉調查》一起,以《鄉蘇工作的模范》(一)(二)為題,油印成小冊子發給全體代表(見右圖)。
在《長岡鄉調查》中,毛澤東親筆記錄了長岡鄉群眾1933年為東北義勇軍募捐的賬目。在募捐時,長岡鄉還屬于鄰近的榔木鄉建制:
“援助東北義勇軍(也是榔木鄉時,那時人口二千九百,會員約八百),捐了四十多串。捐數五個銅片起,一百的、二百的、一串的都有。一百的多數,約占會員百分之六十。五個銅片的,一串的,各只幾人。”
毛澤東文中所說的“會員”,是指赤色互濟會員。早在1932年4 月15日發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關于動員對日宣戰的訓令》中,毛澤東就指示:“各蘇區各級蘇維埃政府應立即實行對日宣戰的群眾動員。”組織群眾為東北義勇軍募捐,就是實行群眾動員的工作之一。
毛澤東在文中記述的“銅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銅板,亦即銅元。一串銅元為1000個,當時可以兌換1個銀元(大洋)。照此計算,2900位募捐參加者共捐獻銀元40元左右,這在當時中央蘇區經受著國民黨反動派軍事和經濟雙重“圍剿”,連食鹽都只能用老墻土泡水熬制味道苦澀的硝鹽甚至“食酸菜水,說與放鹽差不多”的情況下,已經是竭盡全力了。
在當時中央蘇區被敵人嚴密封鎖的情況下,這批捐款只有先設法送到上海地下黨組織手中,然后才能轉到滿洲省委。由于敵我斗爭形勢嚴酷,加之史料匱乏,我們不能得知當年中央蘇區人民究竟為東北義勇軍募捐了多少款項,且至今仍未找到這批捐款最后下落的記載。但無論這批捐款的結局如何,中央蘇區人民對東北抗日斗爭的支援和對東北義勇軍的情誼,已經載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