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梅, 馬建武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云南昆明 65006;2.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與城市環境學院,江蘇蘇州 2523)
?
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
徐 梅1, 馬建武2*(1.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云南昆明 650106;2.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與城市環境學院,江蘇蘇州 215123)
“城有水則秀,居有水則靈”,我國自古就強調無水不筑,無水不居。中國風水學中說過:“水深處民多富,淺處民多貧;聚處民多稠,散處民多離。”郭璞的《葬經》中說道:“風水之法,得水為上。”[1]這足以說明水在人們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然而隨著住區內水體景觀的增加,景觀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如維護管理成本高、水質的惡化、水資源的浪費等。近幾年來人們不斷地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其中利用人工濕地進行水體的設計比較成功地緩解了這些問題。
1人工濕地的概念與作用
人工濕地就是人造的濕地,是相對于自然濕地而言的。關于人工濕地的定義,目前存在很多種說法。2011年實施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中把人工濕地定義為:人工筑成水池或溝槽,底面鋪設防滲隔水層,充填一定深度的基質層,種植水生植物,利用基質、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協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凈化[2]。從其概念就反映了人工濕地的主要功能就是凈化水體。
人工濕地雖然是人為建造的,但同樣具有自然濕地的功能作用:補充地下水、抗洪、降解污染物、提供水資源、美化環境,同時具有教育和科研價值。除此以外,還具有凈化效果好,工藝設備簡單,能耗低,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生態環境效益顯著等特點,在住區環境中很適合使用于水景的建設開發中,可以節約水資源以及管理成本等,而在景觀上,人工濕地形成的景觀自然又獨特,更加豐富了小區的整體景觀。
2住區人工濕地景觀設計
2.1住區人工濕地的特性住宅區內有各個年齡階段與層次的人,其素質高低不同,審美眼光不同,居住時間長短不同,當然在住區內設計人工濕地就要滿足這些不同居住人群的心理、生理需求。實踐表明,人們的良好生活不只是住宅、便捷的交通和適當的工作位置,還需要方便的服務,有利于人群聚居和進行人際交往[3],而住宅內的綠地空間往往就是進行人際交往的地方,由于這些獨特條件的限制,住區人工濕地,與其他一般的人工濕地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獨特性。
2.1.1水體深度更淺。如今大多數的住宅內都是老人與小孩使用居多,年輕人早出晚歸,對于住宅的使用多限于住房內部,而外部的景觀環境多由老人以及一些未入學的兒童和假期的孩子居多,這就要求人工濕地的水體深度一定要保證老人與小孩的安全,同時要保證濕地植物的生長條件以及人工濕地的凈化功能。根據《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的規定,人工濕地的水體深度在300~1 600 mm,而《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2006版)》規定了居住區內水體深度,如在近岸邊2 m范圍內無護欄,水深不超過0.5 m[4]。綜合來看,住區內人工濕地的水深最適宜在0.5 m左右。
2.1.2面積更小。由于住區用地面積以及水源、后期管理等,以及開發商對于住區定位等原因的影響,在住區環境的人工濕地水體面積不可能過大。一是住宅區主要還是以滿足居住為主,開發商不可能把大片的用地拿來做景觀,這就使得集中的大面積用地比較少,限制了住區的景觀環境面積,再去除了景觀道路、游樂休憩場地等,剩下來做人工濕地的面積就更小了;二是水體的補充來源,我國屬于缺水國家,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節約用水,整個世界都在節約用水,成本加上后期管理都限制著住區內的人工濕地面積大小。
2.1.3景觀要求更高。對于居住者來說,居住環境影響著其心情、性格。住區環境的景觀一定是要常年可觀,要無污染、無異味、無飛蟲等,還要安全,要注意居住者可能會對花粉、氣味過敏,還要注意小孩可能對植物好奇,會摘花摘果放到嘴里等,這就要求住區內的人工濕地景觀設計要高于一般人工濕地的景觀設計。
針對這些住區環境限制條件對人工濕地的特點影響,在住區內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工濕地景觀設計形式。
2.2人工濕地水系平面設計水系平面的形狀大致可以分為線狀水系和面狀水系。線狀空間的水體平面設計主要是以曲、緩來實現景觀的“曲徑通幽”之意。面狀水系主要是指面積比較大,形成湖池的水體形式。在住區內人工濕地景觀中,水系平面形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平面形狀的大小不僅決定了水景的效果,同時還決定了人工濕地對水質凈化的效果。由于住區綠化面積以及形狀不規則的限制,對于水系平面的形狀就有了較高的要求,既要滿足人工濕地系統水處理的基本功能,還要滿足人們對于水體景觀的審美需求,更要便于管理者對于水系后期的粗放管理。
針對這些問題,在住區內人工濕地的水系平面往往是線與面結合,單一的線或單一的面不能很好地滿足住區內的這些要求。“線”型水系主要是利用曲折的平面線條,讓水體的流速減緩,增加濕地基質與濕地植物和水體的作用時間。增加水體的流域面積,達到濕地與水體流域面積比的最佳值,增強濕地祛除異味、凈化水體的效果。濕地與流域面積之比最好在(1∶100)~(1∶46)[5-6]。同時也可在有限的地界增加濕地河床的長度,通常比較合適的濕地河床長為20~50 m,過長易造成濕地床中的死區,且使水位難于調節,不利于植物的栽培[7]。
由于水資源的缺乏,雨水自然成為了居住區水系景觀設計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線型水系要重視結合地形設計,有目的地組織導流雨水,并結合生態溪溝來進行設計,以達到雨水的初步收集與凈化目的。所謂的生態溪溝就是布置大小不一、散亂的卵石,下鋪一層粗砂或碎石為墊層,形成滲透性的河床底面,再在溪溝兩邊保留天然種植土,種植濕地植物[8]。這種溪溝是利用卵石的粗糙表面以及植物涵養水土的能力來減少地表徑流,充分滲透雨水,并用粗砂對雨水中的污染物濾出,做到層層凈化、過濾雨水,使雨水含氧量增加,雜質變少。生態溪溝的河床很淺,一般適合于種植既耐旱又耐濕的植物,其自然種植的植物鑲嵌于卵石形成的河床之中,生態又自然,其取天然水系之形,渾然天成之意,有水則為溪,無水亦為景(圖1),同時解決了后期管理、水源不足和景觀效果不佳的問題。
“面”型水系主要是水體的集中匯聚地,其水域面積較大,水流速度減緩,結合濕地處理中的沉淀池進行設計,可以沉淀水中一些砂石、雜質等,并形成靜止的水體景觀空間,同時結合溪流的動,體現動靜結合的園林景觀營造手法,還可使整個人工濕地系統處于好氧和缺氧狀態,為除磷脫氮提供有利條件。水面較寬的為避免景觀的呆板,可以利用“一池三山”手法設置人工浮島等增加景觀空間,或在水系的不同部位增加瀑布、涌泉、跌水等動態水景的設計,完成補充氧氣的作用,促進生物膜的形成[9],再利用高差、自然石、濕地植物等形成擋水墻,對水體進行阻隔來分割深淺水域、快慢水流區,同時阻隔水面的雜物等,便于清理,同時也形成了小瀑布,為水體增加景觀點,也為水體增加了必要的氧氣,從而達到充分凈化改善水質,令“死水”循環的作用(圖2)。
2.3駁岸景觀設計駁岸是防護水岸、堤的工程構筑物,駁岸形式是人工濕地沿岸設計最突出的問題。人們對水都有一種想要親近、觸摸的心理需求,而水深較淺的濕地讓人們對于水體的親近心理愈發強烈,這就使得人工濕地駁岸的設計要求比一般的駁岸設計要更具有游覽的引導作用,親水的空間以及景觀的美化功能等。
住區內人工濕地的駁岸要考慮這些功能,就要做到自然、生態、可親近,其駁岸的材料就理應采用自然材料,樹木、卵石、砂石等具有透水性能力的物質來形成“可滲性”的界面,目的在于增強水體自凈作用,保障濕地的生物過程[10]。配合一定的石籠、塊石、編織袋等,種植一些耐水濕的植物或者藤本植物來固土護坡,同時結合曲折的岸線,可以減少雨水水流等對河岸的沖刷,又能減緩地表徑流,形成自然的護坡形式(圖3)。避免過多的人工修飾,盡量保持原有地形,放置一些景觀石即可,若地形過大,超過自然土壤安息角的地方,可以設置擋墻護坡。一般可運用天然的石材、木樁等,自然地堆放砌筑,阻擋水流的沖刷以及土壤的下滑。這種自然材料形成的護岸不僅透水性能好,能減緩水流,更能滲透雨水,補充地下水源,而塊石、木樁、景觀石、擋墻等不僅可以將地表徑流中的雜質阻擋,增強雨水的下滲,與植物搭配形成自然景觀,使得水體的豐水期與枯水期同樣有景可觀,又可以結合園路的設置形成休息座凳,讓園林小品實用又可觀(圖4)。
2.4植物種植設計一般來說,選擇濕地植物要注意幾個原則[11]:①耐污能力和抗寒能力強;②選擇在本地適應性好的植物,最好是本地植物;③根系發達,生物量大;④抗病蟲害能力強;⑤最好有廣泛用途或經濟價值。而居住區人工濕地植物的選型,除了要求以上原則外,還要求景觀效果好,花期、果期長;盡量避免外來物種的入侵;生長能力強,生命周期長;便于管理;無毒無害,無汁無刺等原則。
對于植物的種植,要根據水系的形狀、位置、深淺來進行,對于大面積寬闊水域的配置,應以營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觀為主,注重整體大而連續的效果,主要以量取勝,給人一種壯觀的視角感受,并注重水面的鏡面作用,故水生植物配置時不宜過于擁擠,以免影響水中倒影及景觀透視線(圖5)。
小面積水域的配置則注重植物單體的效果,對植物的姿態、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切忌所有植物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配置時水面上的浮葉及漂浮植物與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當,一般水生植物占水體面積的比例不宜超過1/3[12],否則易產生水體面積縮小的不良視覺效果。溪流水緣植物應間斷種植,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滿足視線的間斷、透氣效果(圖6)。
3總結
在居住區內建設人工濕地景觀要考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結合國內外在居住區內已經建造的人工濕地景觀的成功經驗,提出在居住區內建設人工濕地景觀的設計思路:①建議住區內加強雨水的收集系統設置,利用可滲透材料收集雨水,并與人工濕地水體循環系統結合,增加水體補給的來源。②在設計中水系要盡量選擇曲折迂回的路線,平面形狀要多變,使水體的水流方向跟隨多變,結合利用地形的高差變化進行水體中雜質的沉淀,并結合生態溪溝的設計進行雨水的滲透。③駁岸要注意生態性,結合坡度來進行設計,盡量采用自然形式,避免過多人工的痕跡,考慮人們親水的心理。④濕地植物要遵循從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兩棲植物到陸生植物,從水中一直延續到陸地,從喬木、灌木到地被的搭配種植,形成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群落。
運用人工濕地處理技術進行居住區水體的設計,具有處理效果好,維護管理方便的特點,并且可以結合利用植物、生態的方法對居住區內水體的治理,使居住區水體水質得到徹底凈化,改善居住區的環境,能給人們一個舒適、美麗、潔凈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 亢亮,亢羽編.風水與建筑[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2] 環境保護部. HJ2005-2010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S].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3.
[3] 周玲玲.居住環境對人心理狀態的影響[J].大眾科技,2006(3):165.
[4] 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5] HAMMER D A,KNIGHT R L.Designing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nitrogen removal [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 29 (4): 15-27.
[6] MANCLUS J,PRIMO J,MONTOYA A, et al. Development of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for the insecticide chlorpyrifos [J]. Agric Food Chem,1996, 44(12):4052-4062.
[7] 潘建良,李道棠,李望寶,等.住宅小區人工濕地——水景觀及其應用[J].住宅科技,2003(10):41-43.
[8] 張麗.現代住區生態水景中的水循環設計[J].規劃師,2005,21(3):42-44.
[9] 馬建武.昆明城市濕地園林建設探索[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6,31(3A):198-200.
[10] 張誼.論城市水景的生態駁岸處理[J].中國園林,2003(1):52-54.
[11] 陳明利,吳曉芙,胡曰利.人工濕地去污機理研究進展[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6,26(3):123-127.
[12] 彭娟,劉姍姍,于潔.淺析水生植物在人工濕地中的應用[J/OL]. www.docin.com/p-457106253.html.
摘要針對現在住區水體存在的水質的惡化,管理費用的高昂,水體補給的來源,水體安全的問題等,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在人工濕地的水處理形式基礎上,利用園林造景的手法,具體從水系平面、駁岸、植物等方面,提出采用曲折迂回的平面形式,利用擋土墻減少地表徑流的駁岸,運用不同類型的植物進行景觀的營造設計方式來建設住區的人工濕地水體景觀。
關鍵詞住區;人工濕地;水系平面;植物種植
Constructed Wetlands Design in Residential Quarters
XU Mei1, MA Jian-wu2*(1. Oxbridge College,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 650106; 2. Gold Mantis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Environment,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Aiming a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idential water now as follows: the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the high management cost, a source of water supply, water security, and so on, the thesis proposes to use the technique of landscape gardening, apply winding plane form, use revetment of retaining wall to reduce surface runoff and use different types of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design approach, to build landscape in the residential artificial wetland. And these design in thesis is based on ways of water treatment of the artificial wet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Residential quarter; Constructed wetland; Drainage pattern; Plants design
收稿日期2015-05-05
通訊作者
作者簡介徐梅(1983- ),女,云南建水人,工程師,碩士,從事人工濕地景觀設計研究。*,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從事景觀生態設計,民族園林研究。
中圖分類號S 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18-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