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王 剛, 梁 飛, 王國棟 (新疆農墾科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
新疆兵團糧棉油糖種植結構調整現狀與發展對策
張 鑫, 王 剛, 梁 飛*, 王國棟(新疆農墾科學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長期以來肩負屯墾戍邊的使命,但特殊的地理分布特征使得兵團糧棉油糖種植結構中存在著地區分割、行政分割現象。1980年以來,兵團糧棉油糖的播種總面積呈逐年增加至穩定趨勢;單產水平均呈單峰趨勢;棉花總產量一直呈現幾何增長趨勢,油料作物和甜菜總產量呈現波動增長趨勢,但糧食作物總產量呈現雙峰增加趨勢。兵團的糧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的四師和昌吉地區的六師;兵團棉花生產在南北疆基本一致,但南疆地區的單產較高于北疆地區,但九師和十師大部分團場無法種植棉花;油料作物種植主要分布在冷涼地區;甜菜主要分布在二師、四師、七師、九師。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區域生產水平差異較大、糧食作物產量波動較大等因素制約著兵團種植業發展。因此,建議通過優化區域布局、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加大品牌建設等途徑助力兵團農產品產業資源優勢的發揮。
關鍵詞新疆兵團;糧棉油糖;種植結構;制約因素;對策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地處我國西北地區,是特殊的地理分布特征與黨政軍企合一的組織[1],耕地面積105.71萬hm2,東西和南北相距各1 500 km。由14個師(13個農業師)、175農牧團場組成,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邊緣和自然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長期以來兵團肩負屯墾戍邊的使命,在鞏固邊防、穩定邊疆、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地方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總體來講,在新疆阿爾泰山、昆侖山的山地中,點綴著兵團10個農牧團場;在天山山谷盆地中分布著54個農牧團場,在天山南北的洪積、沖擊平原上分布著90個團場;在北疆的風蝕地貌上有20個農牧團場。這一特殊的地理分布特征[2-3],以及兵、地政府之間相對獨立的“諸候割據”局面,使得兵團糧棉油糖種植結構中存在著地區分割、行政分割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兵團農產品產業資源優勢的發揮[4]。因此,在兵團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三大基地”建設,完善產業結構的大背景下,研究新疆糧棉油糖的結構調整,對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保證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980~2013年新疆兵團糧棉油糖種植結構演變狀況
1.1糧棉油糖播種面積1980年以來,新疆兵團糧棉油糖的播種總面積呈逐年增加至穩定趨勢,從1980年的59.396萬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93.92萬hm2,播種面積凈增34.524萬hm2,增長率達58.1%。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2005年降到最低點19.206萬hm2,僅有1980年的43%;2010年以后恢復到27萬hm2,較2005年增加了40%以上,但僅為1980年的61.5%。自1980年棉花播種面積呈逐年增加至穩定趨勢,三十幾年間棉花播種面積翻了9倍,僅在2009和2010年兩年出現了小幅的波動。油糖作物播種面積一直保持相對穩定,但個別年有較大波動。
1.2糧棉油糖單產1980年以來,新疆兵團糧棉油糖的公頃產量水平均呈單峰趨勢。糧食作物單產三十幾年間翻了三倍多,小麥公頃產量從1980年的1 936 kg/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6345 kg/hm2,翻了3.3倍,但2005~2013年增幅較小;玉米產量從1980年的2 625 kg/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9230 kg/hm2,翻了3.5倍,1985~1990年玉米產量出現了較大的增加。1980年棉花公頃產量呈逐年增加至穩定趨勢,由1980年的535 kg/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2 480 kg/hm2,翻了4.6倍;尤其自2000年以來隨著棉花滴灌水肥一體化的應用,棉花單產水平增速較快。油料作物產量從1980年的579 kg/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3 399 kg/hm2,翻了5.8倍,2000年以后單產水平增速較大。甜菜產量從1980年的16 571 kg/hm2增加到了2013年的81 477 kg/hm2,增加了3.9倍,但2000年以后增幅較緩。
1.3糧棉油糖總產量1980年以來,糧食作物總產量呈現雙峰增加趨勢,但個別年波動較大,第一次總產量高峰出現1990前后,總產量達到217.35萬t;1990年以后隨著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減少,糧食作物的總產量亦出現下降趨勢,直到2000—2005年間降到94.35萬t,接近1980年水平;2005隨著糧食作物的單產提高和玉米播種面積的增加,糧食作物總產量逐步增加,2010年以后基本上達到200萬t以上。棉花總產量一直呈現幾何型增長趨勢,到2005年以后增長速度才是逐步放緩。油料作物從1980年到2003年呈波動增長趨勢,2004~2007年出現了較大范圍下滑,2008年以后,隨著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的增加和單產水平的提高,油料作物總產量回復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甜菜總量在1985~1990年呈現出來較大的增幅,1990年以后,甜菜總產量出現波動增長趨勢。
2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現狀分析
2.1新疆兵團糧食作物各師種植現狀位居各師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總產量首位的是位于伊犁河谷的四師,分別占到全兵團的20.04%和27.17%;其次是位于昌吉地區的六師(主要是位于奇臺地區奇臺農場),分別占到全兵團的19.04%和22.51%。從全疆層面上看,北疆地區的8個師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全兵團的77.08%和82.67%,南疆四個師分別為21.24%和15.67%,東疆的十三師僅為1.68%和1.66%。單產最高的是一師和六師均高于8 000 kg/hm2,其次是四師和七師,和田地區的十四師單產水平最低。綜上,新疆兵團糧食作物生產在北疆地區,以冷涼地區的伊犁河谷和奇臺地區為主;由于南疆和東疆地區兵團面積小且區域以棉花和特色林果為主,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較小。生產水平基本上與區域經濟水平和玉米種植面積相一致,一、四、六、七師產量水平較高,由于八師糧食作物中小麥所占比例較高,單產優勢明顯;和田地區十四師的糧食種植面積、總產量和單產水平均為全兵團最低。
表1 新疆兵團各師糧食作物種植現狀
2.2新疆兵團棉花各師種植現狀位居各師棉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首位的是八師,分別占到全兵團的28.04%和28.14%;其次是位于阿克蘇地區的一師,分別占到全兵團的22.33%和23.97;北疆的九師沒有種植,十師僅184團有少量種植,烏魯木齊周邊的十二師有少量種植。從全疆層面上看,北疆地區的8個師中有7個師,種植棉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全兵團的59.43%和58.28%;南疆4個師分別為38.78%和39.81%;東疆的十三師僅為1.79%和1.94%。博樂地區的五師棉花的單產最高達2 717 kg/hm2,其次是二師和十三師產量均高于2 600 kg/hm2,十和十二師的公頃產量均低于1 500 kg/hm2。綜上,新疆兵團棉花生產總量在南北疆基本一致,且南疆地區的生產水平均較北疆地區高,主要原因可能是南疆作物生長期長積溫高適應棉花生長;北疆部分團場甚至全師有效積溫較低,無法滿足棉花生長,因此九師和十師(184團除外)沒有棉花種植。
2.3新疆兵團油料作物各師種植現狀兵團油料作物種植主要分布在冷涼地區,伊犁河谷的四師、阿勒泰地區的十師、塔城地區的九師的播種面積分別為全兵團的38.66%、21.17%和11.57%,總產量分別為36.18%、22.56%和7.35%,3個師合計的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到全兵團的71.39%和66.10%;而南疆的一、二、三、十四師和東疆的十三師總播種面積不足1 000 hm2,總產量僅為2 777 t,分別占全兵團的1.62%和1.69%。三、六、七、八、十師單產均高于3 000 kg/hm2,一師和九師均低于2 000 kg/hm2。綜上,新疆兵團油料作物生產在北疆冷涼地區;由于南疆和東疆地區兵團面積小,且區域以棉花和特色林果為主,油料作物種植面積較少。
表2 新疆兵團各師棉花種植現狀
表3 新疆兵團各師油料作物種植現狀
2.4新疆兵團甜菜各師種植現狀兵團的甜菜種植主要分布在南疆的二師和北疆的四、七、九師,四個師的甜菜播種總面積和總產量均超過全兵團的80%;其中九師的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達到全兵團的31.23%和25.37%;但分布在南疆四地州的一、三、十四師和東疆的十三師均無甜菜種植;北疆的其他五個師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較低。二師、四師、六師和七師的單產均高于80 000 kg/hm2,但兵團甜菜種植面積最大的九師單產僅為61 322 kg/hm2,產量提升空間較大。
表4 新疆兵團各師甜菜種植現狀
3新疆兵團各師糧棉油糖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3.1農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兵團糧棉油糖種植中棉花播種面積占到四大作物的62.91%,兵團全部播種面積的50.32%,糧食作物兵團四大作物的28.89%,而油糖分別為5.37%和2.83%。呈現出棉花一支獨大,一條腿走路的趨勢,糧棉油糖產業內部比例失調,油糖比例偏低,種植業結構需要進一步按照 “穩糧、優棉、增果、興牧、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為基本方針[5],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
3.2區域生產水平差異較大兵團糧食作物的單產最高的一師為8 242 kg/hm2,而同為南疆地區的三、十四師分別為5 103 kg/hm2和4 047 kg/hm2,相差3 000 kg/hm2以上;五、二和十三師產量均在2 600 kg/hm2以上,十和十二師的公頃產量水平均低于1 500 kg/hm2;三和八師油料作物的單產均高于4 000 kg/hm2,一和九師均低于2 000 kg/hm2,相差一倍多;有4個師的甜菜單產均高于80 000 kg/hm2,但兵團甜菜種植面積最大的九師單產僅為61 322 kg/hm2。兵、地政府之間相對獨立的“諸候割據”局面,使得兵團農業生產中存在著地區分割、行政分割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兵團種植業水平的整體提升。
3.3糧食作物產量波動較大2004~2013年,兵團糧食作物年最高總產量達217.35萬t,而最低年產量為94.53萬t,僅為最高年的43.5%。但兵團總人口一直保持在250萬~260萬人,糧食總產量不穩,將影響兵團糧食安全。因此,立足國家糧食安全后備基地的定位,在保證自給、略有盈余的前提下,穩定糧食作物種植規模,提高種植水平和效益[6]。
4措施與建議
4.1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按照 “穩糧、優棉、增果、興牧、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為基本方針,依據新疆兵團農產品在國內市場競爭中優勢明顯、產業基礎和發展、市場需求、在農業經濟結構中比重、產業發展,以及其自然生態適宜、環境質量、生產規模、產業化基礎、能夠集中連片生產等條件,結合區域分工、生產條件、產業基礎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7]。同時通過調整品種結構,引進和推廣適宜本地區種植的優質品種,增加名、優、特、新品種種類,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整合獨具特色的農業資源和產業集群,加快農業經營方式向集約型、效益型轉變。
4.2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根據區域種植結構,加強對奇臺、昭蘇、塔額等糧油主產區推廣膜下滴灌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重點植棉師、團,建立棉花全程機械化推廣基地,推廣應用機械化采收及清理加工技術設備,在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種植區加快推進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推廣免耕保護性耕作、覆蓋保墑、秸稈(過腹)還田、旱地引水、集雨補灌等現代農業技術,增強土壤保水保肥抗旱能力,提高耕地生產水平[8-9]。
4.3加大品牌建設深入特優作物分布區域,重點調查地理標志農產品所在地域保護范圍,制定生產技術規程,確定獨特品質特征、產品質量安全、包裝標識等。這將推動地理標志農產品申報工作的開展,推動兵團地域特色品牌的形成。配合大集團建設,打造兵團統一品牌[10];制訂科學、規范、系統的品牌規劃和品牌推廣方案, 通過優勢產區的示范和帶動,加快兵團種植業現代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黃靜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產品加工業的區域優化布局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7):131-133
[2] 金云輝,王傳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歷史使命、發展現狀與前景[J].黨的文獻,1996(2):36-40.
[3] 李迎春.對兵團政治社會化的理性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10(3):19-23.
[4] 李豫新,楊衛華,殷朝華.新疆兵團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J].中國農村經濟,2004(4):34-39.
[5] 田笑明.協同創新 強化基層 為兵團“三化”建設再做新貢獻[J].新疆農墾科技,2012(3):3-8.
[6]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辦公廳.關于印發兵團農業現代化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 年)的通知[Z].2012.
[7] 于樹純.搞好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 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5(6):23-26.
[8] 李景慧,李保成.新疆兵團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20):351-353.
[9] 余璐.新疆兵團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5.
[10] 付金存.新疆兵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路徑選擇及對策[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1.
收稿日期2015-04-29
作者簡介張鑫(1984- ),男,甘肅白銀人,助理研究員,從事科研信息管理及項目規劃工作。*
通訊作者,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研究”(2014GXS4D160);兵團軟科學研究計劃“兵團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現狀研究”(2014BB033)。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5)18-2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