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一門綜合藝術,篆刻之美也是多方位的綜合。
篆刻使用的文字是篆書,在書法中篆書是獨立成系統的。篆書有大篆小篆之別,又可細分為甲骨、金文、秦篆、楚篆、漢篆等類型。印章中的篆書也有古璽文字、秦印文字、漢印文字、小篆細朱文字的差異。篆書自身的美感同樣體現在篆刻中,或高古,或渾穆,或清麗,或流美,各盡其姿。篆書的文字結構具有其他字體所不具備的裝飾與排疊能力,這使得它在印章中有著先天的形式美感因素。隸書、楷書、行草雖然也能用來治印,但字形可變化的空間甚小。
篆書在印章中不是簡單的排列,而是要分朱布白,講求呼應、均衡,講對比、虛實、變化、統一,講奇正相生、動靜相宜。這諸多美學元素要體現在方寸之中,靠的是篆刻家對印面空間的把握,對入印文字的嫻熟理解。章法美學是篆刻美學中的重要課題。
篆刻文字的線條是用刀刻出來的(古印為鑄、鑿等),線條形態與書篆不同,鍥刻的美感是無法書就的。線條的起止藏露、蒼澀圓潤因用刀的手段不同而不同。線條的嫵媚之姿、凝重之態,關聯著篆刻藝術的格調、境界。線條的粗細曲直、長短光澀,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

▲ 民 信璽 封泥 戰國
篆刻印章的內容受方寸形制限制,難以像書法繪畫那樣表現鴻篇巨制,以十個字以下的內容居多。但因為印章與生俱來的實用性,所以在與人的關系上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如一方普通的姓名印,主人自己擁有時,雖然它是物,但主人會把它與自己的身份符號相對應,從而有“它”可以代表“我”的心理感覺。古人的姓名印同樣可以讓我們由印推人,去鉤沉印章主人的歷史故事,“發思古之幽情”。作為藝術的篆刻印章,因為有了藝術家的創造勞動、情感生發,印章的擁有者會在把玩“物”的過程中想到人,想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種心理感受的外化,是比審美更重要的情感需求,也可以說是篆刻之美的升華。姓名印如此,以抒情達意為主要創作意圖的閑章更不必說了。

▲ 公孫榖印 秦
古印多用金屬(以銅為主)鑄鑿,文人篆刻多在石上任性使刀,材質美感是篆刻之美的重要構成,青銅的古氣,有歷史的滄桑;艷麗的石材,精美的鈕制,本身就讓人賞心悅目。不同材質又產生不同藝術效果。玉印線條和“爛銅”印的線條截然分明,青田、昌化、壽山、巴林石性不一,也影響著篆刻走刀。以印人的角度,青田、壽山最好用。就刻印風格言,劣石是難以刻出細朱文的效果的。近年篆刻界興起了陶瓷印,在石材資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為印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材質選擇。陶瓷印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印人們探索的腳步,也引來了大眾傳媒的關注。中央電視臺四套《走進中國》欄目曾推出時長30分鐘的專題片《印之初》,專門介紹篆刻家王丹及其陶瓷印藝術?!霸鷳B”的陶瓷印以其古樸的質感,藝術活動參與者如童年玩泥巴般的身心愉悅,在遠古與現代之間找尋著契合點。

▲ 趙之謙 賜蘭堂 清

▲ 三登太岳邊款

▲ 濤聲邊款

▲ 濤聲

▲ 三登太岳

▲ 中國夢邊款

▲ 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