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金華
(紫云縣水塘鎮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紫云 550802)
淺析新技術對提高玉米種植效率的作用
鐘金華
(紫云縣水塘鎮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紫云 550802)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農村地區積極推廣的種植項目。由于早期種植技術條件有限,玉米種植在“質量與產量”指標方面尚未達到預期要求,導致種植產業效益降低,且削弱了農民參與玉米種植的積極性。新技術推廣之后,玉米種植效率穩步增長,帶動了地區玉米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結合玉米種植新技術概念,總結了對提高玉米種植效率的作用,介紹了玉米種植技術的具體應用方法。
玉米種植;新技術;作用;對策
傳統農業種植項目缺乏技術指導,不僅增加了糧食作物的種植難度,且影響了新農業項目投資效益。農民作為農業種植經濟的直接參與者,若失去技術指導為支撐,必將削弱其參與玉米種植行業的積極性。新技術普及推廣趨勢下,玉米種植效率得到全面提升,農民種植規劃也日趨科學,推動了貴州省地區玉米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玉米”是國家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玉米種植效益對農業經濟發展有推動性作用。科學技術是實現種植效益增收的關鍵,發展科學技術可帶動地方種植產業快速發展。對于玉米種植行業來說,其新技術包括:栽培技術、土肥技術、管理技術等多個方面內容,結合地區種植環境及技術條件,編制不同的種植技術方案,才能不斷提升玉米種植效率。
2.1 推動產業轉型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戰略處于“粗放型”狀態,這種模式下經濟發展投入高、產出低,且容易對社會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基于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經濟戰略模式走向多元化,農業經濟模式以“集約化”為轉型方向,帶動了各地區傳統經濟模式的優化轉型。科學技術是核心生產力,農業種植活動必須依賴于科學技術,才能實現根本上的戰略轉型目標。因此,結合新技術戰略思想,要大力推廣與使用高科技模式。
2.2 提高種植效率
玉米種植技術創新是農業科技的轉折點,也是提高種植效率的保證。全國糧食作物行業創新趨勢下,人們對技術改良方式有了更多的認知。例如,以一畝地作為實驗區,傳統玉米種植產量為400~500kg,經過品種改良、技術調整等方式,玉米產量可大大800~1000kg,充分提高了玉米產量與質量水平,種植效率指標穩步增長。“優質玉米”是高品質玉米種植的象征,是一個地區環保工程規劃與發展的重點。
2.3 實現科技創新
玉米種植技術改良背景下,高產種植理念成為優化轉型方向,帶動了地區農業營運模式創新調整。2013年,貴州省高產玉米種植以來,種植戶增加8萬人次,種植面積增加30萬畝,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玉米種植活動,刺激了玉米種植行業發展及效益增長。因此,新技術普及使用不僅優化了玉米種植模式,也是種植效率增長的基本保障。
3.1 選種
“新技術”是現代玉米種植的新方式,利用大棚區域的特殊環境,為不同類型糧食作物提供優越的生長環境。為了更好地提升蔬菜種植效益,反季節栽培中要堅持大棚項目建設與改良。“選種”是玉米種植的第一步,要選用經審定推廣的耐密植的優良品種;純度不低于96%,凈度不低于99%,發芽率不低于90%,含水量不高于16%。
3.2 播種
3.2.1 播種時間
當耕層5~10cm的地溫穩定通過7~8℃時搶墑適期早播。一積溫帶在4月20~25日播種,二積濕帶在4月25日~5月1日播種,三積溫帶在5月1日~5日播種。
3.2.2 播種方法
采用機械精量播種,播種做到深淺一致,覆土均勻,隨播隨鎮壓,鎮壓后播深達3~4cm。當土壤含水量低于20%的地塊最好采用人工催芽坐水埯種。
3.2.3 種植密度
常規情況下,耐密品種每公頃保苗5.5~6.5萬株;稀植品種,每公頃保苗4.0~5.0萬株。密植通透栽培,每公頃保苗6.5~7.5萬株。
3.3 施肥
農業科技是效益創優的根本保障,以土肥技術為支撐擴大種植規模,實現玉米產品銷售利益穩步增長,這是我國農業經濟的最佳形式。“施肥”是玉米種植期間的關鍵步驟,玉米底肥每公頃施優質有機肥30~45t。公頃用尿素350~400kg,二銨150~180kg,氯化鉀100~150kg。偏堿性土壤每公頃增施硫酸鋅15kg。氮肥1/3~1/2,磷肥、鉀肥、鋅肥全部機械深施做底肥,余下的氮肥在玉米7~9片葉,在株間刨埯或在壟側開溝深施,并及時覆土。
3.4 防蟲
基于高產種植指導下,加快生態農業建設是不可缺少的,做好玉米種植期間蟲病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①粘蟲。平均100株玉米有50頭黏蟲時達到防治指標;6月中下旬,玉米拔節孕穗期,開始防治。可用菊酯類農藥防治,每公頃用量300~450mL,對水450kg,或用有機磷農藥噴霧防治,或人工捕殺。②玉米螟。玉米螟防治指標為百株活蟲80頭;在玉米大喇叭口前期,大約7月10日左右,是防治玉米螟最佳時期。每公頃用3.5%銳丹乳油225mL,拌細砂150kg,每株2.5~3g,或每公頃用3.5%銳丹225mL加水150kg,灌礦泉水瓶內,蓋上扎成小眼,每株2~3mL,防治玉米螟。③大斑病。可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10d 1次,連續2~3次。
4.1 土肥技術
新技術是玉米種植服務機制完善的核心保證,有了足夠的項目新技術為支撐,各地區可以對玉米環境、土壤翻新、區域規劃等工作進行調整,滿足了各個玉米種植項目開發與利用需求,建立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玉米種植開發方案。對玉米技術研發建設給予新技術支持,實現了工程改造規模的擴大化,幫助地區構建更為穩定的實地空間平臺。基于土肥技術快速發展趨勢下,正確處理新技術與傳統種植體系的沖突,才能用更好地融入到規模化種植中。從可持續發角度考慮,我國必須對農村地區擴大技術推廣面域,把土肥技術推廣于果樹種植戶,引導其建立適合種植項目需求的技術支撐體系,最終實現種植效益增收。
4.2 管理技術
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未來玉米種植工程改造規模逐漸擴大化,按照生態功能評價模型制定科學的戰略方案,對地區生態環境改造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農民共同參與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學會以科技帶動經濟增長,以經濟帶動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與產業的雙向發展,這將是未來中國生態農業經濟的主流趨勢。新時期國家戰略走向生態化建設之路,按照玉米環境構建生態模型,可以指導起來地區戰略規劃與發展方向。玉米種植工程改建中,不能單一地實施治理工程,而是要從整個種植區域環境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玉米種植生態規劃方案。同時,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對玉米結構進一步精細化管理,減小人為因素對玉米產生的破壞。
鑒于新技術對玉米種植產業的發展意義,要號召廣大農民及種植戶參與科技活動,結合新農業科技實現經濟產業轉型。只有依賴于科技生產力,才能實現農業項目的效益增收,最終達到效益增收的目的。未來,各地區將致力于玉米種植項目建設,從玉米種植實際需求出發,建立更加優質的玉米種植服務項目。
[1]趙雪峰.我國農作物栽培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36).
[2]孫麗娟.不同玉米種植新技術推廣的具體途徑分析[J].山西農經,2015(02).
[3]俞春錦.玉米增產種植新技術淺析[J].農技服務,2014(07).
[4]王丹,馬瑛.新疆昌吉植棉戶應用新技術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棉花科學,2015(04).
S513
A
1004-7344(2016)24-0198-02
?析玉米種植現狀及新技術應用效率[J].福建農業,2015(08).
2016-8-5
鐘金華(1973-),男,漢族,貴州紫云人,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適用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