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革
歷史學科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它能幫助學生從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狀況,在測查中,以選擇題的形式測查的比重占總分值的百分之四十。考查的內容包括相關概念、時間、人物、特征等,題干呈現的形式多種多樣,大量引入包括圖表、實物照片等新穎的、生活化的新情景、新材料,并且設置多種限制性條件,隱含容易被混同的概念和知識點,以此來測查學生對歷史知識、歷史概念、歷史事件的了解和掌握的狀況,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審題、辨析、理解、分析、判斷、解答表述的能力。學生選擇答題時,往往存在著因為對歷史概念、知識掌握得不準確,審題不細心,思想上掉以輕心,以及學生理解能力、辨析能力、生活閱歷的限制,失誤的情況普遍存在。因此,通過專項講解使學生對歷史選擇題有全面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高效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
一、正確辨析類型,準確把握特點
選擇題的類型有肯定型、否定型、材料型、組合型、比較型、排序型等。
二、按圖索驥求快,斟酌推敲求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扎實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1.肯定型選擇題,在審題時要抓住題干中的提示語和關鍵詞,利用題干部分的有效信息,根據已知的歷史知識直接獲取正確答案,也就是直選法。
2.材料型選擇題通過一段與歷史事件或者某個歷史人物或者某個歷史現象有關系的故事、詩詞、名言等內容,考查學生對于該段歷史的掌握情況。
解答材料型選擇題一般分三步進行:
(1)通過閱讀了解其透出來的歷史信息,進而確定其所牽涉的歷史事件。
(2)抓住關鍵詞,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和事件。
(3)理解選擇項的含義,找出與題干要求相符的一項。
3.組合型選擇題難度較大,因為這類選擇題考查了學生對于一類事件或者具有某種關系的一系列事件的掌握情況,在解題時學生首先找出自己最為肯定的內容,進而巧妙地運用排除法與關聯法,將明顯錯的一一排除,或將正確的一一確定,如還有剩余項,再對其余項進行分析比較,最終確定出正確選項。
4.比較型選擇題就是要針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所存在的共性和個性進行比較,得出選項。針對這類問題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排除法,首先將那些明顯不符合歷史常識的錯誤選項排除掉,一般能夠使選項減少至一到兩個,甚至能夠直接得出正確答案。
例如:仔細比較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及改革開放后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兩次土地革命之間的共同之處為( )
①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②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③實行土地公有 ④解放農村生產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看起來這個題目考查的是土地改革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共同點,而實際上是考查兩者的不同點,而不同點正是課堂上不斷強調的,前者的土地實行的是公有制,而后者開始實行私有制,由此把有③的選項運用排除法進行排除,答案就是B。
5.排序型選擇題。這類題目對許多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因為其考查許多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許多學生看到過多的事件同時出現就會變得混亂,而解決這類問題的技巧是排首排尾法,即通過找出首末的歷史事件,則能找出正確選項,如果出現有相同的備選項,則對其所包括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分析,進而選出正確選項。
例如:人名常常能夠反映一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特點,根據以下人名排列出新中國的歷史發展歷程,正確的選項為( )
①張躍進 ②王建國 ③馬文革 ④季開放 ⑤劉援朝
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③①④
C.③④⑤①② D.⑤④③②①
本題考查的是歷史事件的先后順序,運用排首排尾法。建國是第一個歷史事件,開放是最后一個歷史事件,從答案來看選項B正好符合這一方法,其他的選項就不用再考慮了。
歷史知識的測查形式是可變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知識點是不變的,只要我們牢固、系統地掌握好歷史知識,尋規律、抓關鍵,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