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仁
巴金說,我的任何散文都有“我”自己;郁達夫說散文的最大特征有自敘傳的特征。因此散文閱讀需要與這個人聯系起來,通過作家所寫人、景、事,領會這個人,忽略“我”的存在會出現文章內容理解上的偏差。散文閱讀必須貼近作者教散文,強化四個意識。
一、文體意識
課堂教學首先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內容的定位必須科學合理,一著不慎,可能滿盤皆輸。不是“一千個學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是《紅樓夢》,不是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史。十次教學十次上法,想教什么就叫什么,隨心所欲。教學內容確定應該依據文體特點,不同文體有不同文體的特點。散文是抒發獨特感受,彰顯真實自我的文體。散文的情感是神,景、人、事是形,形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背影》不是記述與父親回家和離別的手勢,而是要寫對失敗父親的憐惜、敬愛。散文閱讀必須觸摸作者的情感脈搏,抒我之情,表我之理,述我之志。散文閱讀應該把感受理解欣賞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閱讀內容。
二、生本意識
散文閱讀要借助文體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而情感世界的陶冶,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比什么都重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中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會改造自己。散文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預習、自主閱讀、分組討論交流、個別質疑,圈畫出閱讀的收獲與體會,面向全體學生研讀文本;學生反復朗讀,師生共同探究,平等交流對話,讓閱讀成為學生自己的閱讀,從而強化課堂的生本意識。我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在課上自主閱讀課文交流收獲與質疑長達5分鐘,師生在讀美、賞美、悟美、贊美的過程中展開平等對話和激烈的思維碰撞,讓生本的課堂學習達到了高潮。
三、文本意識
文學通過語言反映社會生活,散文要品味語言,如何真正走進課文進行品味?主要方法是對話。新課程標準指出,對話是讀者與文本、讀者與作者、讀者與編者、讀者與讀者、讀者與教師之間的對話。要實現對話,必須深入到文本之中,貼近課文的具體感受,不能游離文本,華而不實。研讀文本,實現對話,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實現自我超越。散文要品味語言,就要品詞、品句、品讀段落,通過換詞換句領會表達之妙,領悟美妙的意境。重點語句要反復朗讀,采用個別讀、集體讀、分男女生讀、教師指導讀、示范讀,品味語言。
四、語文意識
語文課至關重要的是品味語言。重要因素是體驗。沒有體驗就沒有語文。葉圣陶說:“體驗是文學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師引導學生將文本內情與外物融合,從而得到感染,引起共鳴。《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文質兼美,含蓄雋永,生動活潑,意蘊深刻,流溢著如詩如畫的美,閃爍著深刻的哲理靈光。如何教出宗璞的散文味道?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通過文字進入意象、意境中,體悟花中的深層情感,進而深刻理解宗璞的情感世界。語文教學必須用語言學習語文,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學習語言是語文課區別于其他課的特征。這也是語文味課堂的本質要求。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