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超
重慶高中歷史新教材(人教版),突出了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雙重功能。知識傳授固然重要,但其中蘊含的思想教育更重要,它對一個民族的思想靈魂起著至關重要的塑造作用。高中歷史新教材有著濃濃的思想因子,結合三年的教學實際,談幾點認識。
一、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思想因子
(一)儒家思想中的優秀思想因子
儒家思想深深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過去和未來。
1.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就是對待人的要求。待人要寬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教師要以此為契機,教育學生構建和諧的同學關系、師生關系,達到教育的和諧。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在闡述“小康社會”時提到社會和諧的思想。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和諧社會”的概念,不僅要求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還要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推而廣之,呼吁世界各國構建和諧的國際關系,實現世界的和諧。
2.孟子提出“性本善”的思想,人應該具有惻隱、羞惡、恭謹、是非之心。教師借此教育學生無論受到怎樣的市場經濟思想沖擊,都要具備最起碼的倫理道德底線。否則,道德就會淪喪,風氣就會敗壞。現實社會中有這樣的現象:老人摔倒了,無人敢攙扶了;公交車上,少有人給老人、孕婦讓座了……
3.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成為當時人們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市場經濟的中國,更應該強化“五常”中有益的因子,以幫助青年學生構建起碼的為人處世標準,利于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4.程朱理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它們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了積極的作用,必須傳承給青年學生,希望他們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改革開放,貢獻青春和力量。
(二)道家思想中的優秀思想因子
道家思想雖有其消極之處,但我們要借鑒其清凈寡欲、知足常樂的思想,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過分追求物質財富,減少犯罪率,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保障。
(三)法家思想中的優秀思想因子
1.歷史發展觀、改革觀:社會始終向前發展,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青年學生要樹立改革發展的思想,代代傳承。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了新一輪的改革方向,體現了黨中央與時俱進的改革精神。
2.中央集權思想:它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對防止國家分裂,鞏固多民族國家有重要作用。
3.法治思想:盡管當時韓非主張用殘酷的法律來治理國家,那畢竟是時代的產物。韓非的“法不阿貴”思想,對于治理當今的官員腐敗有很好的借鑒作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討論了依法治國問題,可見黨和國家對法治的重視。
二、吸收西方民族優秀的思想因子
(一)人文主義思想
古希臘智者學派、蘇格拉底等早期人文主義者,他們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認識社會,強調人的價值,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本質。在此,教師要積極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反對鬼神迷信,樹立崇尚科學的思想;強調人的價值,樹立尊重生命的思想。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周國平在《尊重生命》中強調:“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是最有力的證明。
(二)理性主義思想
17、18世紀的歐洲啟蒙運動,孟德斯鳩、盧梭等理性主義者高揚理性主義旗幟,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思想,賦予了人更多的人權,對很多國家的革命起了積極的思想動員。在當今的法治社會,每一位公民都必須認識到:用人權和法律武器捍衛權利;同時,我們應該更理性地思考問題,構建理性社會。
歷史承載著青年學生和中華民族的思想夢。構筑青年學生和民族靈魂深處的優秀思想因子,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每代人的努力,任重而道遠。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