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濤
剛剛參加了協作區開展的“中考復習課暨習題課教學研討”活動,我演講了《中考應用題專題》一課。教學過程中我激情飛揚,把平時的直爽、速度的“急性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這種“急”并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他們并沒有像我預想的那樣流露出豁然開朗的神情,只是默默地看著我“飛揚”。課后反思教學過程,發現每一步都在考慮跟預設的時間同步,上一個問題學生還沒回過神,又進到下一個問題,沒給學生思考、感受、體會的空間。是在為上課而上課,根本沒意識到教學其實是一個“慢”的藝術。
一、為了“突破”某一類問題時要慢下來
“2013年的圖書閱讀量比上一年增加了5%。”這句話里學生已經找到了三個量,表示出其中一個相等關系,我便草草收場,轉入到下一個問題。要是在這個時候“慢”下來,把這句話中三個量之間所有的相等關系:2013年的圖書閱讀量比2012年增加的閱讀量=2012閱讀量×5%;2013年圖書閱讀量=2012年的閱讀量+增加的量,也可以表示成2013的閱讀量=2012的閱讀量(1+5%);5%=(2013年的閱讀量-2012年的閱讀量)÷2012年的閱讀量,都讓學生找出來,一定可以讓學生迅速的反映出在增長問題中存在的所有等量關系,這也是這節課我想要達到的目的,并不需要用大量的語句去體現那些關系,相反不僅能節約時間,還能提高效率。
二、知識點需要“點破”時要慢下來
“增加了5%”和“增加了m本”學生能夠正確地表示出來跟原來量的關系,我并沒多做分析,只是讓學生注意它們的區別就放下了,要是這個時候“慢”下來,讓學生發現并分析出它們的區別在于一個是相對增加的百分數,一個是相對增加的具體量,在表示的過程中一個與原來的量相乘,一個相加,一個不帶單位,一個一定要帶單位,相信達到的效果遠遠超過一帶而過,這個時間的節省讓學生在知識點突破時戛然而止,確實不能不算是一處敗筆。
三、新方法的“升華”要慢下來
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表格分析應用題的方法,其目的是要達到學生基本可以根據題意自己建立表格分析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邊分析題目邊設計好表格,讓學生跟著我的思路把建立起來的表格中涉及的相關量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填進表格,借助表格學生輕松找到相等關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出來,然后讓學生感受一下表格的優勢,就接著要求學生按照這種方法分析下一個問題,要是這時候“慢”下來,讓學生觀察,體會表格的構成,明白表頭我們一般在橫向描述問題中涉及的量,在縱列列上年份或者研究量的其他方面,那么學生一定可以深入認識表格分析法,以幫助分析下一個問題。
四、中考復習要培養學生有逐步得分的意識,這個要慢慢滲透
本節課就是專門為中考復習打造的,目前我們復習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學生在中考中得分,那么學生對中考中每個題的得分情況并不清楚,那我們在中考題的評講過程中就不能僅僅就題講題,還要分析每個問題的得分點,讓學生明白怎樣去掙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必須慢慢滲透,但我只就題講題,并沒分析每一問的得分情況。
整節課我倒是緊趕慢趕地把預設的內容趕完了,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他們只是被動地聽著,機械地做著,而這節課是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新的收獲還值得我去思考,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但前提是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不要怕給他們的時間多了,我們自己的節奏會慢下來。只要學生能在這種慢節奏中有新的生成,慢一點又何妨?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