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花
摘 要:高中歷史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以分組的形式進行分工探索、共同研究,最終相互學習長處,彌補知識漏洞,達到共同進步和提高的教學目的。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如何踐行合作學習進行討論。
關鍵詞:高中歷史;合作學習;學習任務;互動討論
許多學生說高中歷史沒有初中歷史有趣,他們討厭枯燥的理論分析。這其實就凸顯了一個問題:我們的歷史教學還在沿襲抽象理論說教。這就讓已經在初中熟悉了相關歷史故事的學生覺得毫無興趣。高中歷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學生由于思考方式不同,可能得到的結論也不一樣,所以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就需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組內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學習和進步。所以,本文結合一線課堂教學經驗對怎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如何科學分組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機械地進行前后左右組合,而是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等進行統籌,將學生按照一定原則分成5人左右的學習小組。一個班級幾十位學生肯定存在學習和思考能力的差異,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方式已經證明一堂課下來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兩極分化。要想杜絕出現類似的馬太效應,我們可以通過“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原則劃分學習小組,組內設有組長,記錄和匯報人員各一名,他們應該具有端正的學習態度,有一定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樣不但可以保證同組內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相互幫扶,還可以給組間以公平展示的機會,從側面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組內成員應該有一定的事情做,人人參與教學,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安排學習任務
小組合作不是無序地討論,而是讓組長針對比較開放的問題根據學生的長處和優勢進行分配,先給每位學生分配他們比較擅長的工作,小組成員積極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的成因、發展和結果,然后匯報出來經過大家共同分析和討論,確定比較正確和優化的方案,以備組間展示。
比如,在學習商鞅變法相關內容時,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掌握科學的歷史分析和思辨方法,我們可以設置開放性主題,讓大家分析梭倫變法和商鞅變法的異同點,并分別指出它們給東西方帶來的深遠影響。這種話題不但開放,而且要求知識面廣,信息豐富,單個學生短時間無法完成。小組學習中組長可以分別布置兩個組員去搜集梭倫改革和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讓擅長分析的學生列出對比角度,然后對號入座,這樣就讓對比顯得明確,學生更容易掌握。
小組內討論完畢以后,可以換一個角色,分別體驗知識生成的不同階段,只有這樣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組內得到提升和鍛煉。
三、組織有序討論
討論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但是開放性討論并不是沒有秩序。小組合作學習中,組長分配完任務,大家按自己的任務先完成基本工作,然后對暴露出來的問題和材料進行分析和整合,我們可以讓擅長分析的學生列出對比表格,然后大家針對每一個對比項進行討論,這樣不但具體,而且有針對性,利于學生掌握分析此類問題的方法,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再如,在學習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針對這一開放性問題,組內學生先要討論確定對比項,比如起因、給世界帶來的影響等,組員可以分別從經濟、政治等多方面進行考慮。組內討論只有在嚴肅的氛圍中有條不紊地進行,才能逐步在紛雜的信息中探驪得珠,謀求共同進步和提高。
四、培養合作習慣
合作是一種技能,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態度,是教學有效性的保證。學生的合作技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和培養,比如,讓學生具有探索意識,讓學生具有辨析能力,讓學生具有合作和溝通的能力。
合作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要敢于提出,遇到新的思考角度和方法要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比如,對比兩次世界大戰時,有個組員就發現中國都是戰勝國,但是為什么沒有獲得相應的利益呢?這樣一來就能引導大家進行深入探索,拓展了知識面,掌握了更多的思考方法。
可見,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讓學生實現了共同進步和提高,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敢于提出疑問,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敢于挑戰權威,善于聽取和采納不同的意見的良好學習習慣,對于他們日后的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上文是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對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實現高中歷史共同進步的分析與探索。總之,學生存在客觀的差異,傳統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只能造成兩極分化,所以我們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實現組內幫扶的同時掌握歷史分析和思辨方法,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進而優化合作學習的環境,從而保證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品青.合作學習與高中歷史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06.
[2]王文勝.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作用[J].吉林教育,2011(2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