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雯
摘 要:物理課堂教學是整個學科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在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課堂學習的時間較少,學生能夠學習到的知識也就相對較少,因此,在課堂學習上就必須能夠提升課堂效率,從而使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物理知識。提高物理課堂效率,需要由學生與教師共同努力,教師加強對知識的講解,學生提升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才能從根本上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對物理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進行探討,研究實現主體地位、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從而實現物理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關鍵詞:主體地位;物理課堂;學習效率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國的大多數課堂教學是低效的。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都是由教師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解,而忽略學生聽講的感受。學生應為課堂的主體,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卻是以教師為主體,顯得本末倒置。初中物理是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嶄新的學科,雖然內容簡單,但是需要學習的知識卻十分繁雜,所以必須要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加強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教師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不是一味地對學生灌輸,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體現教師的引導地位
首先,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應為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將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進行物理課堂教學時,需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而不是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并不是說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削弱教師對課堂的控制,而是需要教師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引導,以自身的教學經驗來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所以,體現學生主體的物理課堂教學首先就應該加強教師的引導地位。體現教師的引導地位,就是讓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師的思維框架之內,而是以學生的主觀感受為重要的參照物,以學生的思維模式為設計課堂模式的核心理念,從而將課堂教學設計為符合學生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形式,從而提升物理課堂效率。
二、實現實驗教學
物理學科是從初中才開始學習的,初中生對物理知識是一無所知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覺比較吃力。物理學科是一門極為特殊的學科,需要以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經驗來支撐,所以,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存在大量的實驗。而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學科,在課堂學習中往往會不知所措,如果教師在課堂設計時沒有加入一些物理實驗,而只是利用理論知識來支撐課堂教學,那么課堂教學的質量就必定會下降。就目前的物理教學課堂模式來看,大多數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都沿用傳統模式,理論教學多而實踐教學少,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一些晦澀難懂的物理知識,學習效率就會大幅度下降。所以,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還需要在課堂模式方面進行改革。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物理上冊第九章《壓強和浮力》中的《液體壓強》一課。在學習這一課時,就需要理論與實驗相結合。液體壓強的公式為:P=ρgh,其中,ρ為液體密度,h為液體深度,g為液體的質量,三者相乘則為P,即液體的壓強。雖然公式能夠明確表示出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深度以及質量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但是學生剛剛接觸到全新的知識,會難以理解。如果加入實驗內容,就更加便于理解。首先,先提出問題,如“液體的壓強是由液體哪方面的性質決定的?”然后開始實驗,帶著問題在實驗中尋找答案,并讓學生自主操作實驗,從而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領會到實驗的原理。
三、改善課堂模式
物理學科教學較為特殊,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要使用獨樹一幟的課堂模式。由于物理課堂教學中需要準備實驗,所以,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組或由學生自愿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這樣既可以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實驗之中,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并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使學生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這種分組學習的課堂模式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開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一是能夠真正地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學生能夠在分組學習之中互相交流、借鑒自身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成果,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物理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以實踐教學為主要方式,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并加強學生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從而提升物理課堂教學效率,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整體效率。
參考文獻:
[1]陶彩紅.實現主體地位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效率[J].中學物理,2015(06).
[2]喬翠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高實驗效果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3]肖晨.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初中物理總復習課效率的實踐與研究[D].蘇州大學,200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