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靖+黃獻紅+楊柳嬋
【摘 要】為積極有效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從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等方面調查廣西9所農業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并針對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關鍵詞】廣西農類職業院校 ?校園文化 ?建設情況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019-04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教師為參與主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相統一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體現了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辦學層次、培養目標、精神風貌和文化品位以及學校的校風、學風、校園文化活動風格、師生的行為方式等。校園文化是影響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廣西農類職業院校作為高等廣西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服務、建設、管理一線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基地。在此背景下,課題組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玉林農校、百色農校、梧州農校、欽州農校、桂林農校、柳州畜牧學校等9所農類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情況開展了將近5個月的實地考察、個別訪談及查閱資料等活動,同時也對部分院校師生開展了問卷調查。下面從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等方面闡述9所農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情況。
一、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現狀
(一)精神文化建設逐步得到重視。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各農類職業院校對于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有著較為明確的認識。9所院校在明確學校的定位之后,逐步確定了關于學校辦學理念、校風、校訓等內容,并將其最終訂立下來并明確寫入學校的各種材料中,影響著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的形成。各院校還通過校史展、校史櫥窗,開展校慶活動等方式彰顯學校的歷史和文化內涵。例如,玉林農校建造了以展示校史、職教方針政策、職教成果為主的80多米長巨幅文化長廊。
(二)精神文化建設凸顯職業特色。多數學校在辦學理念、校風、校訓上緊扣“職業”特點。例如,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為“以德立人,以技立業”,堅持“服務、合作、開放”辦學理念。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校訓是“立德明志、博文精技”,學校現在形成了“文明、求實、團結、奮進”的校風。廣西生態職院堅定不移地堅持“樹木樹人,知行合一”的辦學理念,堅持“立足林業,服務廣西,面向全國,走向東盟”的發展方向。桂林農校提出了“上靠下聯穩中間”的辦學思路。玉林農校秉承“人才強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緊扣職業特色,堅持“以農為本,多元建設,創新發展”的專業建設思路。欽州農校的校訓是“立人為本,成志于學”,校風為“崇德尚能善學進取”。綜上,不難看出,廣西農類職業院校在精神文化方面凸顯了“技能”、“職業”的特點,在這些精神和思路的指引下,各院校在培養以農學類為主的技能人才工作方面卓有成效。
(三)精神文化建設處于積累階段。校園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和創造的過程,是校園精神的不斷沉淀和傳承。通過查閱各院校校史發現,絕大部分廣西農類職業院校建校已超過半個世紀,但由于原有辦學層次不高、文化底蘊積淀少,目前大多數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仍然處于積累階段。9所農類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校風、校訓等有關內容是在2002-2012年間才逐步確立下來,前后時間不過十年,其真正發揮統一思想、鼓舞精神、凝聚力量、規范行為的效果還不夠明顯,學生對校園精神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不強。
當前廣西農類職業院校基本形成了以農為主、多種專業共同發展的局面,作為廣西專門培養農業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各農業職業院校雖然在突出職業特色方面做了不少的嘗試,但由于社會觀念的誤解、就業的需要等因素,許多院校出現刻意“避農化”或“去農化”現象,導致“農文化”逐漸流失。據調查,24%的人認為本校校園文化很有農業特色,58.2%的被調查者認為本校校園文化有一些農業特色,17.8%的師生認為本校校園文化完全沒有農業特色。
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現狀
(一)物質文化建設初具規模。從整體看,廣西農類職業院校物質文化建設較以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實地調查發現,9所院校的教學設施基本能夠滿足教學需要。其中,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玉林農校3所學校的基礎設施相比其他院校優勢明顯。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占地1166畝,共有3個校區,分別為明陽校區、民族校區、瑯東校區。其中明陽校區設施最齊備,有教學樓4棟、實訓樓2棟、實訓基地6個、圖書信息大樓1棟,還建有體育館、游泳館、塑膠跑道運動場等。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校園面積1100多畝,現有建筑面積30多萬平方米,包括教學樓、實訓樓、圖書信息大樓、大學生活動中心、學院大禮堂等。玉林農校占地面積390畝,擁有3200多平方米的合作經營性學生創業園區,有教學樓、實驗樓和培訓樓15幢,公寓式學生宿舍樓6幢,圖書館樓1幢,校舍面積共10.8多萬平方米;有標準400米塑膠跑道田徑運動、足球場、室內活動中心各1個。3所院校完善的基礎設施為學生的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與此同時,廣西其他一些農類職業院校因建校早、歷史長、經費不足等原因,導致學校基礎設施陳舊、教學場所不足等。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的各項設施基本能夠滿足教學生活需要,但由于受相思湖公園的開發項目影響,不能興建高層建筑,目前該校在校生已超過8000人,基礎設施建設的困難與招生規模日益擴大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該校的圖書館為1997年修建,建筑面積僅為2089平方米;運動場仍保持建校以來的沙土跑道,學院舉行大型文體活動的地點主要是露天電影場及露天風雨籃球場。調查發現,該校有15.9%的學生認為“很好,場館設施先進”,59%的學生認為“一般,基本能滿足師生的需求”,25.1%的學生認為“很差,不能滿足學習生活的需要”。
盡管大部分學校都努力地改善自身的校園基礎設施,但從總體來說,無論是政府財政投入還是自籌資金能力,農類高職院校都不能與本科院校甚至一般的高職院校相比,這是制約農業職業院校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一問題的調查從深層次上反映出廣西農類職業院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仍需努力完善。
(二)物質文化富含職業元素。除教學樓、宿舍樓、實訓樓等基礎設施外,9所院校的雕像、園林小景、文化長廊和校園標語等鮮明體現了學校的精神文化,富含職業元素,是營造具有教育內涵的人文環境的重要載體。
1.校園雕像。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在學校內修建了“以德立人、以技立業”的巨型校訓石,百色農校及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都在校內豎立了“拓荒牛”塑像,鞭策和激勵全體師生員工腳踏實地、埋頭苦干、頑強拼搏、開拓進取。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設有雄鷹展翅雕像,體現了職業院校師生奮發向上的精神。玉林農校校內設有職教之父黃炎培銅像、“志高、德厚、技精、篤行”校訓碑牌,還有“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景觀石、象征“玉農人”精神的“駿馬騰飛”文化石等。
2.園林小景。桂林農校校內有孫中山先生命名的“嶺南第一名園”雁山園,學校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是全國唯一4A級景區校園。為了營造良好特色校園文化氛圍,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師生自行規劃設計了占地5畝的孔子文化公園及校園各處園林小景。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建有由該校教師自行設計的九曲橋、盆景園,既是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案例,又是校園美麗的文化景觀,體現了農業職業院校的專業優勢。欽州農校內的感恩亭、觀光亭、休閑亭等建筑給學校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百色農校的“小竹林”、“門前桃花園”等園林小景為師生帶來了美的享受。
3.文化長廊。玉林農校建造了以展示校史、職教方針政策、職教成果為主的80多米長巨幅文化長廊。廣西生態職院三字經墻展現了中國的經典文化,有利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4.校園標語。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在學校教學樓、實訓樓、圖書館、食堂、學生公寓等墻柱上刻寫“學技術,練技能,當能手,做貢獻”、“就業靠競爭,上崗憑技能”等標語,展現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玉林農校在學校綜合樓上豎立了“手腦并用、雙手萬能”和“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辦學理念的巨型橫幅,教室和實訓場地布置了體現職業特色的格言警句。柳州畜牧獸醫學校為了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更好地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共選出校訓、教風、學風等方面的內容17個,文化用語24條,并用不銹鋼制作牌匾安放在教學樓、學生公寓樓等醒目位置。
綜上所述,日益豐富的物質文化建設在美化校園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培養、提高師生的人格品質、道德素質、職業素質,提升了學校建設的文化內涵。
雖然各院校十分注重環境建設與環境育人功能,但通過整體比較發現,農類高職院校對校園文化物態載體缺乏整體的設計思路和方案,呈現出零星、不成系統的狀態。在9所涉農職業院校中,沒有一所學校的校內樓房、道路、教室、實訓基地、小區等以農業術語或農業名人的名字來進行整體命名設計。
三、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現狀
(一)制度文化建設逐步走上正軌。廣西農類職業院校建校較早,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教學為主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如各類教學管理制度、學生活動管理制度,文體活動鼓勵制度,學生專業實習、見習和社會實踐管理制度,學術報告、學術講座、知識講座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的建立使學校各項工作有章可循,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經過長期的努力共制定和完善了164項規章制度。其中,教學制度23項、科研制度14項、學生管理制度58項、后勤管理制度35項、黨政管理制度34項。調查表明,廣西農類職業院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處于成長期,學校緊跟時代,不斷挖掘自身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職業特色,于已有的制度體系中滲透本校獨有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學校理念、心理、行為特色,最終形成真正的制度文化。在實地調查中,我們對一些師生進行了個別訪談,多數受訪者表示所處院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比較完備,但學校的評優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優化,使之更加科學合理,真正發揮其激勵功能。
(二)制度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在9所院校中,目前沒有明確統一的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內容零散分布于學生管理、教學管理、后勤管理等規章制度中。一些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層次上,導致出現措施不力或管理不到位的狀況,總體來說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發展缺乏系統性,也尚未形成一支專門的建設和管理隊伍。
四、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現狀
(一)行為文化建設效果顯著。表現在兩個方面:
1.校企合作顯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各院校在充分認識“以就業為導向”的基礎上密切關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切實引進行業文化,堅持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為出發點構建人才培養模式,主動探索研究適合本校發展的教學模式,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努力,各院校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企業家進校、企業委培訂單辦學等校企合作模式。例如梧州農校與美的微波電器制造有限公司、韓國LG伊諾特(惠州)有限公司等開展合作辦學,進一步拓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空間。玉林農校積極將企業文化元素引進校園,其中較突出的措施有把學校的實訓室包裝成企業的“車間”,張貼生產操作流程、安全生產規程和安全生產標語,按企業的框架建設班集體,以企業的名稱命名班級等,創建與企業更相似的平臺為學習增添職業元素。同時聘請知名企業家來校講學,使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該校還成立了廣西玉林榮達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廣西金拇指網絡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公司,由師生負責公司的日常運營。
各院校通過校企合作改變了傳統職業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學習效果明顯,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就業綜合能力。
2.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多彩。9所學校目前學生社團組織數量多、領域廣,開展的各類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多彩。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現有大學生社團56個,其中學術科研類25個、興趣愛好類15個、體育類6個、公益類5個、創新類5個。欽州農校目前有專業類社團16個、興趣社團15個,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充分實現個性化發展。柳州畜牧學校有學術科技類社團5個、文化藝術類社團8個、體育健康類社團8個等,其中該校的養殖協會本著“學有所長,學以致用”的原則,開展為學校周邊農戶義務防疫工作,協助創辦孵化基地等,獲得了社會的一致好評。
(二)行為文化建設亟須創新。作為校園行為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的第二課堂活動,各個學校已經給予其充分的重視,但也存在著盲目追求活動數量而忽視學生需求和學校現實的情況,缺乏個性和創新。多數學校行為文化建設照搬照抄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內容,例如科技節、社團文化活動節、校園藝術節、讀書活動、書畫比賽、校園歌手大賽、迎新文藝演出等,自創的具有本校精神文化內涵的活動較少。校園行為文化不能簡單等同于大眾的娛樂,也不僅僅是數量眾多的社團活動,而是這些活動蘊含的主題、活動沉積下來的精神以及參與者從這些活動中所獲得的正能量等。學校要本著特色鮮明、多樣性、創新性和品牌化的原則,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健康、具有農業特色和職業特色的文化活動,從而達到陶冶人、教育人、培養人的目的。據調查,在“思想教育、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學術講座、社團活動、文體活動”幾類社團活動中,最受歡迎的是社會實踐類活動,有30.7%的學生選擇了該選項,思想教育及學術講座所占比例最少。
(三)行為文化建設需要物質保障。實地調查發現,盡管各院校非常重視開展行為文化建設,但由于學校辦學經費緊張,嚴重影響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開展,特別是在行為建設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例如面對眾多學生社團開展的各種活動,由于經費得不到保障,學校只能采用減少其活動數量、降低質量的方式來解決,極大影響了校內外活動的開展。目前各院校學生社團的日常活動經費主要是為數不多的會費收入,重大活動所需經費需向主管部門層層審批。在此情況下,學校鼓勵學生社團在開展活動時到社會上尋求商業贊助,例如出售賽事冠名權,幫助商家發傳單、搞促銷活動等。而商家的選擇空間大,開出的贊助條件比較苛刻,學生社團常處于弱勢,為了能夠舉辦活動而被迫接受不公平的條件時有發生,有時學生社團之間甚至出現惡性競爭,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活動的開展和學校的形象。據調查,33.9%的師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障礙是“經費不足”,27%的師生認為是“觀念落后”,16.4%的師生認為是“領導不重視”,22.7%的師生認為是“組織不力”。
本次調查研究表明,經過近年來不懈的努力,從整體上看廣西農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廣西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具體表現為:一是各院校的物質文化建設初具規模。二是各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設凸顯職業特色。三是各院校的行為文化建設效果顯著。同時,由于廣西農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底蘊和氛圍相對較弱,在建設過程中未能充分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意義,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目前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集中表現為校園文化建設整體規劃意識不強、層次不高、隨意性大、游離于學校的整體規劃外、個性化和創新性不足、經費不足、缺乏“農文化”特色等。
五、建議
在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背景下,廣西農類職業院校學生在現代農業文明、生態文明的建設、推廣和普及中肩負著艱巨的責任。由于農類院校的特點及社會上的一些偏見,當前廣西農類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挑戰,校園文化建設仍處于一個長期發展積累的過程。各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立足現實,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著重加強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領導,明確校園文化建設的定位。充分認識校園文化建設意義,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整體規劃體系。
第二,制度保障,出臺完整的校園文化建設制度。各院校應進一步出臺完備的融合職業文化的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意見,指導校園文化的各方面建設,使之呈現出系統性和整體性。建立完善的校園文化建設評估和激勵機制,保障校園文化建設的順利推進。
(下轉第24頁)
(上接第21頁)
第三,物質保障,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的經費投入。為了確保校園文化建設的正常推進,各院校應當統籌規劃,提高校園文化經費在學校總經費的比例,并將其作為專項經費,明確規定專款專用。
第四,特色鮮明,凸顯“農”類職業校園文化。廣西農類院校在精神文化積累階段應更新觀念突出“農”類職業優勢和特色,著重彰顯農業特色、農業理念、農業技能、農業感情、農業態度、農業優勢等“農”類特色。
第五,依托背景,校園文化建設突出地方特色。廣西具有沿海、沿邊、沿江三大特點,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廣西成為連接中國西南、華南、中南以及東盟市場的樞紐,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同時廣西還具有悠久的農耕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廣西農業類職業院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時應進一步突出地方特色,培養具有廣西精神的農業職業人。
第六,與時俱進,創新“農”類校園文化建設。創新是學校保持旺盛生命力、獲得持續發展的關鍵,各院校應結合“新農業”特點與實際,努力探索符合自身人才培養模式的校園文化建設機制,搭建更多與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期農業相契合的活動平臺和方式,不斷賦予文化建設的行業內涵,使校園文化建設與農業行業發展相互促進,更富有生命力。
第七,積極探索,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層次。廣西農業類職業院校相對于本科院校而言,文化積淀薄,學生基礎薄弱,校園文化建設層次不高。應該通過學習和借鑒優秀職業院校、知名企業文化建設等先進的文化理念、文化模式、文化創意等成功案例經驗,并結合農類高職院校實際系統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從而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層次。
【參考文獻】
[1]林加全.論面向東盟經濟發展的廣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J].欽州學院學報,2008(12)
[2]申娜. 論高等農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3]葉仙虹.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校園文化中的職教元素分析[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0
[4]林祖彬,李天蘭.優質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做法——以廣西玉林農業學校為例[J].職教論壇,2014,4
[5]凌丁,陸琦.農業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4(34)
[6]凌丁,陸琦,黃獻紅.農業職業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探索——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廣西農學報,2014(6)
【基金項目】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YZS1302);廣西高校科研項目(LX2014588)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