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晶 鄭光益 通訊作者:吳明明
(1.山西省中醫院,太原030012 2.山西省孝義市西辛莊中心衛生院)
?
中醫傳統健康教育淺析
肖 晶1鄭光益2通訊作者:吳明明1
(1.山西省中醫院,太原030012 2.山西省孝義市西辛莊中心衛生院)
健康教育;中醫養生;治未病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教育是誘導人們養成并保持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愿采納有助于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1]。中醫學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表明古人防病之義重于治病之法,把醫學的任務定位在以提高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為主,而非單純治療疾病。而且強調“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重視心理健康,達到“形與神俱,形神兼養”。并提出要根據四季變化,采取積極的行為,主動地與之相適應,才能避免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壽。這些養生觀點與現代健康教育的內容都有相通之處[2]。本文試從其預防思想和養生教育的具體模式探討如下。
中醫學積累了十分豐富的防病治病經驗和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同時注重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治未病,一是防病于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二是既病之后防其傳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疾病發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3]《淮南子》提出:“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圣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說明我國遠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有了明確的“預防為主”的思想,這種思想被我國歷代醫學家所重視,在我國整個醫學領域起一定的指導作用。
1.調暢精神情志:中醫學認為,正常的精神活動可使人體氣血協調,正氣旺盛,有利于機體健康及疾病向愈;異常的精神活動可使氣血失調,臟腑功能下降,正氣衰敗,促使疾病惡化。《內經》從醫學角度提出了“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養生防病思想,而在患病之后,則“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在疾病的治療方面,利用情志分屬五臟,五臟歸屬五行,五行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關系,解除情志病因所致的病證,初步確立了中醫精神心理養生及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后世醫家對其理論進行了發揮,并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2.調節飲食:《內經》云:“藥以調之,食必隨之。”[3]中醫在用藥物治療疾病的同時,注意飲食的調理作用,除了從整體出發的飲食全面調理和有針對性加強某些營養食物來防治疾病外,還發揮某些食物的特異性作用,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防治。歷代醫家均主張在疾病治療過程中,先以食療,后以藥療,宋《太平圣惠方》載:“夫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適情遣疾者,可謂上工矣”。[4]在現代健康教育中科學合理的飲食也是重要的內容之一。
3.合理安排起居:包括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內經》提出“起居有常,不妄作勞”[3]。主要是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一定的規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體的生理常度。它要求人們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規律,適當勞動,但不可過勞過逸,這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原則。《管子·形勢解》曰:“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體累而壽命損”;《備急千金要方》云:“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5]
4.加強體育鍛煉:《內經》認為既要保養精神,使“精神內守”;又要鍛煉形體,“形勞而不倦”。以動煉形,以靜養神,動靜結合,使之“形與神俱”,以增強體質,卻病延年。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指出:“養氣以保神,氣清則神爽;運體以卻病,體活則病離”[6]。中醫認為,人們要健康長壽,除了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健康的飲食外,運動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運動來活動全身的筋骨、肌肉,促進氣血暢通,增強臟腑功能和人體的協調功能。古人總結了獨具特色的運動養生方法,其中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等至今仍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傳統養生理論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特別強調從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并用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種種原則。傳統養生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進行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內容[7],養生貫穿于生命的始終,人在未病之時可通過一系列的養生保健活動,防止疾病的發生,做到未病先防;得病之后,借助于適宜的養生活動,增強體內正氣,做到驅邪外出,促進機體早日康復;病愈之后,邪戀正虛,養生保健必不可少,可起到病后防復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人們在追求增強壽命的同時,也對生命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對養生活動進行全面普及,正確引導,運用傳統養生理論進行健康教育,使其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發揮獨到的作用。正如《葉選醫衡》所云:“避風寒以保其皮膚六腑,則麻黃、桂枝、溫中、四逆之劑,不必服矣;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則補中益氣、劫勞健步之劑,不必服矣;戒色欲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則滋陰降火、養營凝神等湯又何用哉?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則四物、四君、十全、三和等湯,又何用哉?”[8]
[1]黃敬亨,邢育健.健康教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2]黃民杰.試論中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特色[J].福建中醫藥,2001,32(5):37-38.
[3]謝華.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4]王懷隱.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
[5]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
[6]高濂.遵生八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7]張湖德.傳統養生學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J].中國健康教育,1999,15(6):5-6.
[8]葉天士.葉選醫衡[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