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英 王世榮 晉小榮
(1.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太原030012 2.成都中醫藥大學
?
王世榮從“絡”論治過敏性紫癜性腎炎
任志英1王世榮1晉小榮2
(1.山西省中醫藥研究院,太原030012 2.成都中醫藥大學
王世榮;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絡病理論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是一種由過敏性紫癜所繼發的腎小球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反復的皮膚針尖樣出血點,鏡下或肉眼血尿,同時可伴有蛋白尿、水腫,偶可見腹痛、關節疼痛等癥狀。我們采用從“絡”論治過敏性紫癜性腎炎,在臨床取得良好的療效。
“絡”的概念早在《內經》中就有提及,《靈樞·脈度》云:“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由此可見,絡脈為十二經的分支,廣泛分布于體表內外的皮膚黏膜、臟腑組織。《素問·痹論》講:“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說明疾病日久,邪氣從表入絡,脈絡瘀阻致血瘀。《靈樞·百病始生》有云:“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后血”。仲景時期,絡病證治初見端倪,張仲景將絡病理論應用于外感熱病,建立了六經辨證并創立了絡病治療方藥。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提出:“陽絡者,謂軀殼之外,肌肉、皮膚之絡脈”,“陰絡者,謂軀殼之內,臟腑、油膜之脈絡”,將絡分為淺表的皮下之絡和在內的臟腑之絡。清代葉天士首次提出“絡病”的病名,對其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進行了詳盡論述。其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初起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久發頻發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閉”。患者久病不愈,邪氣由經入絡,經脈不和,血失通利,痰瘀即成,并阻于脈道,由此形成久病入絡的病機。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多學科的相互滲透,有學者從絡脈的網絡結構、空間關系、運行長度,提出“三維立體網絡理論”[1],指出了絡脈氣血流緩、精血互換、末端聯通等特點。當代的吳以嶺教授指出,絡脈末端是精血互換的場所,血液滲于脈外為津液,津液入脈絡為血液的組成部分,當氣化失司、精血互換功能障礙,過多的血液滲出于脈外發為水腫[2]。
過敏性紫癜性腎炎多見于中醫學“紫斑”“血尿”“肌衄”“水腫”等范疇。陽絡為肌肉、皮膚之脈絡,過敏性紫癜性腎炎中皮膚及關節病變屬陽絡為病;陰絡行走于臟腑內部,本病中的腎臟病變屬陰絡為病。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的急性期多為風熱之邪侵襲肌腠,與血相搏,損傷血絡,或因食物、藥物過敏致風熱之邪乘虛而入,脈絡受損,血溢脈外而發為斑疹;毒邪隨氣血津液運行于全身經絡,入于腎及膀胱則灼傷其血絡,出現尿血;熱毒迫血妄行,離經之血留而成瘀,瘀熱阻滯中焦則臟腑氣血不暢而致腹痛,濕熱瘀阻凝滯于關節,則關節疼痛;毒邪與血相搏,日久煎灼津液成瘀毒,濕熱瘀毒結于下焦,損傷腎絡,使腎司開闔、主氣化的功能失調,則腎之精微外泄,而成蛋白尿。本病亦可因正氣不足,如飲食傷及脾胃,脾失健運,釀生痰濕,痰濕日久化熱,濕熱互結,灼傷血脈,血不循常道而行,溢于脈外則發本病。本病病程長,久病氣虛,邪熱內擾,損傷肝腎之陰,加之在治療過程中,大劑量激素的使用亦可耗傷氣陰,致氣陰兩虛,陰虛火旺,虛火灼傷血絡,或氣虛不能攝血使血溢脈外,如此則病情反復難愈。
1.祛風清熱,解毒寧絡:葉天士提出“凡病宜通”,其通絡之法,主要以辛味為主,提出“絡以辛為泄”,從而形成辛溫通絡、辛香通絡、辛潤通絡之治法[3]。此證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咽痛,皮膚突發紫斑,血尿,腎功多正常,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王世榮教授認為此病多與風熱擾絡相關,風熱襲表,損傷血絡遂發此病。予祛風清熱、活血寧絡之劑。處方為過敏煎合銀翹散加減。具體用藥為: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銀柴胡、荊芥、防風、牛蒡子、薄荷、烏梅、五味子等。其中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透邪,使熱清而血寧;銀柴胡、荊芥、防風、牛蒡子、薄荷性辛,辛可通絡,既可祛風,又具有抗過敏的功效;烏梅、五味子取其酸可斂陰,與辛味藥相合則有辛潤通絡之效。在臨床應用中王世榮教授又根據患者不同癥狀做出適當加減:如出現血尿加小薊、白茅根涼血止血;咽痛加牛蒡子、桔梗、玄參疏風清熱,養陰利咽;夾食積加萊菔子、焦三仙、檳榔下氣、消積化滯;如伴有咳嗽、咳黃痰加黃芩、魚腥草清熱解毒、化痰消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荊芥、防風有解熱、抗炎、抗過敏作用;牛蒡子所含的牛蒡子苷有抗腎病變作用,對實驗性腎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4]。
2.清營涼血,轉氣和絡:風熱毒邪隨氣血津液進入絡脈,成為血液的一部分,血分伏熱,邪熱易損傷津液。故臨床可見:皮膚斑疹隱隱,色澤鮮紅,身熱口渴,小便黃,大便干,尿血,舌紅苔黃少津,脈數有力。久病入絡,久病易積成形,如瘀阻腹部脈絡則為腹痛,阻于關節則為關節疼痛。針對此證,王世榮教授一般予清營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具體用藥為:生地黃、牡丹皮、赤芍、當歸尾、桃仁、旱蓮草、玄參、麥冬、白茅根、茜草等。選用生地黃、牡丹皮、赤芍之品涼血活血而兼補血;當歸尾、桃仁活血通絡;旱蓮草、玄參、麥冬滋肝腎之陰;白茅根、茜草涼血止血。以上諸藥合用使活血而不傷血,止血而不留血。
3.清熱解毒,化瘀通絡:毒邪入血,日久煎熬津液,使血濃而滯,形成瘀血。瘀血形成使氣血運行不暢,瘀久化熱,迫血妄行,腎絡受損,精微外泄,使血尿、蛋白尿加重。臨床主要表現為:紫斑黯黑,鏡下血尿經久不消,舌質暗有瘀斑,脈沉澀。治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之法。針對此證,王世榮教授通常選用犀角地黃湯加涼血化瘀之品,另據“久病入絡”“凡藤類之屬,皆可通經入絡”的理論,王世榮教授常加入雞血藤、忍冬藤之類,雞血藤既可補血活血又善走五臟,通筋絡;忍冬藤清熱解毒,使瘀血日久所化之熱得解。通絡則為氣血正常運行消除障礙,如此整方猶如網絡,縱橫交錯,無所不至。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雞血藤具有補血、抗炎、較強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及對細胞免疫功能雙向調節的作用[5]。臨床常用雞血藤(單用或以雞血藤為主組方)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各型紅斑狼瘡、糖尿病并發癥等,均有較好的效果[6]。
4.益氣健脾,和血通絡:此證患者平素體虛,脾之統血功能失司,或病久傷及脾腎,致脾腎虧虛而脾不統血、腎失固攝致精微外泄,日久則出現氣血虧虛之候。所以該證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面失潤澤,神疲體倦,四肢欠溫,納呆便溏,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王世榮教授常選用歸脾湯合六君子湯加酸、甘、焦、苦之品,如烏梅、甘草、焦三仙、黃連、龍膽草等。王世榮教授認為,氣虛主要指絡氣虧虛,主要表現為機體活動功能的減退,“大凡絡虛,通補最宜”,此證益氣健脾則絡脈得通。選用酸、甘、焦、苦之品因為酸入肝,甘入脾,酸甘藥物配伍健脾益氣、養陰補肝;陰虛則生內熱,配以焦苦既可清虛火,又不傷脾胃。酸甘焦苦合用則絡脈得以榮養,營衛得以調和,臟腑組織得以濡潤。
5.益氣養陰,固攝柔絡:該證為病程較久傷及氣陰,或因大量激素的使用致氣陰不足。此證患者多數已無皮膚紫斑,可有不同程度的浮腫,面色少華,乏力,手足心熱,口干咽燥,舌質偏紅,少苔,脈細或弱。對于此證,王世榮教授提出,該證主要為絡脈失于榮養,治以滋養絡中氣血,選用參芪地黃湯合二至丸合水陸二仙丹加減。絡脈血虛常用血肉有情之阿膠;絡中陰虛常用麥冬、生地黃、女貞子、墨旱蓮補益肝腎,滋陰止血;芡實、金櫻子補腎固攝,減輕蛋白尿。王世榮教授指出,該證在益氣養陰、滋補肝腎時,如需撤減激素,則可加溫陽之品如桂枝、仙靈脾等以防止撤激素后的反應。絡脈為氣血運行的通路,故榮養絡脈時要注意氣機的通暢,臨床可酌情加調理氣機之品。
小結
絡脈橫支別出,逐級細分,網絡全身,絡體狹窄,血流緩慢,故呈現易滯易瘀、易入難出、易積成形的特點。而腎小球是由絡脈迂曲、逐級細分而形成的毛細血管球,故腎小球實為絡脈聚集而成。瘀毒傷絡是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的主要病機,瘀毒進入毛細血管球極易滯留其間,膠著難出,故臨床過敏性紫癜性腎炎往往表現出紫斑已消而腎病未愈。王世榮教授從“絡”論治紫癜性腎炎,根據臨床不同證型確立了祛風通絡,辛潤通絡,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健脾補虛通絡,滋陰活血通絡等治則,既能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又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減少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的復發。由此可見,從“絡”論治紫癜性腎炎必將取得更大療效。
[1]吳以嶺.絡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73.
[2]吳以嶺.絡病的十大臨床表現(二)[J].疑難病雜志,2005,4(6):155.
[3]吳以嶺.絡病治療原則與通絡藥物[J].疑難病雜志,2005,4(4):213.
[4]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70.
[5]熊曉玲,李文.部分扶正固本中藥對小鼠脾細胞IL-2產生的雙向調節作用[J].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志,1991,3(4):37-40.
[6]鄧家剛,梁寧,周程艷.雞血藤藥效及作用機理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藥,2006,29(6):1-3.
201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