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琳 劉 凌
(天津市海軍后勤學院醫院,300450)
?
自擬蕁麻疹湯治療慢性蕁麻疹46例
楊琳琳 劉 凌
(天津市海軍后勤學院醫院,300450)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中醫稱其為“癮疹”。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疹塊損害,驟然發生,迅速消退,瘙癢劇烈,愈后不留任何痕跡。筆者運用自擬蕁麻疹湯治療此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來我院門診就診的蕁麻疹患者46例,其中男24例,女22例;年齡21~54歲,平均37歲;病程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5年。
基本方藥:蒼術10 g,白術30 g,茯苓15 g,荊芥15 g,防風10 g,僵蠶10 g,川芎9 g,丹參15 g,蟬蛻15 g,當歸10 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2周為1個療程。囑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腥發食物和酒類。
辨證加減:偏于濕熱者,可去茯苓,加入土茯苓30 g,地膚子15 g,白鮮皮12 g。
療效標準[1]。治愈:風疹塊完全消退,無瘙癢。好轉:風疹塊偶爾出現,偶有瘙癢。未愈:癥狀無改善。
治療結果:治愈34例,好轉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48%。
慢性蕁麻疹屬中醫學“癮疹”“風疙瘩”范疇,是臨床上常見的皮膚病。其臨床表現為皮損突然發生,為紅色或蒼白色大小不等的風團,邊界清楚,形態不一,可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皮損可隨搔抓而增多、增大,可互相融合成不規則形、環形、地圖形,有劇烈瘙癢、燒灼或刺痛感,風團或泛發全身,或局限某處,此起彼伏,游走不定,消退后不留痕跡,具有病程長、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等特點。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與風邪、濕邪有關,其中濕性黏滯,風與濕合,則風邪難祛;虛則正不勝邪,風邪稽留。根據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此病可分為幾種類型,有風熱型、風寒型、風濕型、血熱型、血瘀型、脾胃型六種。而慢性蕁麻疹多以脾胃型和風濕型兩種為主,相互兼雜,故而治療須以益氣健脾養血為主,疏表散風祛濕為輔。此方中君藥白術益氣健脾,助脾運化;脾主運化而喜燥惡濕,脾虛則易生濕,故用茯苓甘淡滲濕,濕祛則脾得以運化;蒼術燥濕健脾,祛風除濕;荊芥、防風疏表散風,透疹勝濕;僵蠶、蟬蛻祛風止癢,化痰散結;當歸、川芎、丹參補血活血,行氣祛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諸藥合用,可行健脾利濕、祛風止癢、活血通經之功效。此方治療效果較好,辨證靈活,值得借鑒。
[1]趙辯.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14.
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