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振琦 曾凡帥 王 沛
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2.長春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
中藥內服及灌腸治療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
韓振琦1曾凡帥2王 沛2
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2.長春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濕熱型;內外兼治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未明、與自身免疫有關的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發生在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以潰瘍糜爛為主,多累及遠端結腸,亦可遍及全部結腸。以長期反復的腹痛、腹瀉及遷延難愈的黏液膿血便為特征。UC 的發病機制并不十分明確,目前認為可能與免疫、環境、感染、遺傳、精神心理等五大因素有關。根據本病臨床表現特點,可歸屬中醫“休息痢”“久痢”和“腸澼”等范疇。該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多見。中藥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方面顯示了比較明顯的優勢,療效肯定,復發率低,副作用小。
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16歲,平均37歲。
診斷:(1)結腸鏡檢查:病變多從直腸開始,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表現為:①黏膜血管紋理模糊、紊亂或消失,充血、水腫、質脆、出血、膿血性分泌物附著,亦常見黏膜粗糙,呈細顆粒狀。②病變明顯處可見彌漫性、多發性糜爛或潰瘍。③緩解期患者可見結腸袋變淺、變鈍或消失,假息肉及橋形黏膜等。(2)鋇劑灌腸檢查:①黏膜粗亂和(或)顆粒樣改變。②腸管邊緣呈鋸齒狀或毛刺樣,腸壁有多發性小充盈缺損。③腸管短縮,結腸袋消失呈鉛管樣。(3)黏膜組織學檢查:活動期和緩解期有不同表現。活動期:①固有膜內有彌漫性慢性炎性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②隱窩內有急性炎性細胞浸潤,尤其是上皮細胞間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及隱窩炎,甚至形成隱窩膿腫,膿腫可潰入固有膜。③隱窩上皮增生,杯狀細胞減少。④可見黏膜表層糜爛、潰瘍形成和肉芽組織增生。緩解期:①中性粒細胞消失,慢性炎性細胞減少。②隱窩大小、形態不規則,排列紊亂;③腺上皮與黏膜肌層間隙增寬。
治則: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中藥口服。藥物組成:白頭翁、地榆、黃芩各10 g,黃連6 g。臨證加減。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中藥灌腸。 ①急性期:白鮮皮30 g,地膚子30 g,黃柏20 g,敗醬草30 g,苦參20 g,槐花20 g,蒲公英20 g,蒼術20 g,大黃15 g,薄荷10 g。濃煎至200~300 mL,分2次保留灌腸,每次20 min,每天1~2次。②慢性期:黃柏 20 g,菊花20 g,牡蠣30 g,龍骨20 g,苦參20 g,蒼術30 g,丹參20 g。濃煎至200~300 mL,分2次保留灌腸,每次20 min,每天1次。
連續治療7 d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療效標準。治愈: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均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可見腸黏膜正常。有效: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可見腸黏膜輕度炎癥反應及部分假息肉形成。無效:患者經過臨床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均未改善,纖維結腸鏡及病理檢查也無改善。
結果:50例患者中治愈14例,有效3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0%。
患者,男,36歲。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便下黏液膿血便,肛門灼熱,里急后重,小便短赤。
證屬大腸濕熱。給予上法治療7 d,各項臨床癥狀均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可見腸黏膜正常,痊愈。
中藥灌腸治療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重要的手段,無明顯毒副作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重視局部癥狀的治療,體現“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整體治療思想。
中藥內外合治大腸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增強患者的機體免疫力,縮短患者的臨床癥狀轉歸時間,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