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山東省費縣上冶中心衛生院,273401)
?
73例頸椎病患者的中醫康復和護理
李 娜
(山東省費縣上冶中心衛生院,273401)
頸椎病為臨床常見病,多見于中老年人.我科近一年來采用中醫康復方法配合護理治療頸椎病,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頸椎病患者73例,男38例,女35例;年齡15~30歲者29例,31~50歲者35例,50歲以上者9例。
診斷標準:頸痛,肩部及雙上肢疼痛、麻木,或頭暈。頸椎片示頸椎增大、變直。體格檢查頸椎旁壓痛,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叩頂實驗陽性。
辨證分型:①風寒型:頸部怕冷,怕風吹,頸痛遇熱減輕,遇冷加重,一側或雙側上肢疼麻,舌質淡白,舌苔薄白,脈弦緊。②濕盛型:頸部疼痛,沉重,遇陰雨天加重,嗜好油膩飲食,一側或雙側上肢疼痛,舌質淡白,舌苔白膩,脈緩滑。③瘀血型:頸部疼痛呈針扎樣或刀割樣,有頸部扭傷史,一側或雙側上肢疼痛,舌質紫黯,脈弦澀。
1.針刺:①風寒型:祛風散寒,通絡止痛。選風池、頸部阿是穴、列缺、大椎。針用瀉法,逆著經絡的方向進針。每次20 min,每日1次。②濕盛型:祛濕通絡。選頸夾脊、陽陵泉、太沖。用瀉法,針頭逆著經絡的方向進針,每次30 min,每日1次。③瘀血型:活血化瘀。針刺頸部阿是穴、膈俞、血海。平補平瀉法。每次20 min,每日1次。
2.頸牽引:用特制的枕頜牽引布托,牽引時頭部略前傾,重量2~5 kg,每次20 min,每日1次。
3.中藥熏蒸:羌活9 g,獨活9 g,川芎9 g,紅花9 g,雞血藤9 g,丹參9 g,延胡索9 g,艾葉9 g。放入熏蒸床煎藥器內進行熏蒸,每次25 min,每日1次。
護理方法
1.情志護理:頸椎病患者一般喜暖怕涼,故安排床位時,一般避開門窗,防止風寒,必要時可增加被褥以防止受涼,為患者創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消除患者緊張不安心理。對于行動困難的患者,護理人員要積極主動地幫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同時應向患者主動介紹針刺、頸牽引、中醫熏蒸等治療效果及注意事項,向患者講明疾病與心理情志的關系,鼓勵患者怡情悅志,安心養病。
2.飲食護理:本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身體虛弱,故飲食上盡量選擇與治療相協調的食物,忌生冷、咸寒。老年患者多脾胃弱,食少則正氣不足,飲食無度又可增加脾胃負擔,使脾胃生化不及而食滯內停,故要求患者應進食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品,勿過食肥甘厚味,少飲酒,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
3.功能鍛煉:①擺頭轉頸:頭從正中向右擺動3次,再向左擺動3次,然后向右轉圈,共5~10 次。為避免頭暈,囑患者轉頭時眼睛要睜開,頸部要放松。②前后左右運動:按低頭、抬頭、仰頭、抬頭、向左擺頭、向右擺頭的順序,做5~10次。囑患者避免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工作時每隔1 h應適當活動頸部,以使頸部肌群放松。③頸部按摩:幫助患者先用左手掌心部位揉搓頸部右側,來回反復揉搓,然后再用右手掌心部位揉搓頸部左側,雙手交替動作,至少做30次以上。
結果
療效評價標準:頸痛、肩痛減輕,上肢痛麻減輕,X線頸部攝片示頸椎曲度改善,為有效;頸痛、肩痛無減輕、上肢痛麻無減輕,X線片示頸椎曲度無變化,為無效。
73例患者經中醫康復及護理后,69例患者有效,占94.5%;4例患者無效,占5.5%。
患者,男,60歲,2015年3月18日收住院。頸部、雙肩疼痛,遇熱則舒,遇冷加重。X線片示頸椎曲度變直,舌質淡,舌苔薄白,脈弦緊。診斷:頸椎病。辨證:風寒型。治則:祛風散寒,通絡止痛。①針刺:選風池、阿是穴、列缺。針法:平補平瀉法。每次30 min,每日1次。②頸牽引:用特制的枕頜牽引布托,牽引時頭部略前傾,牽引重量2~5 kg,每次20 min,每日1次。③中藥熏蒸:羌活9 g,獨活9 g,川芎9 g,紅花9 g,雞血藤9 g,丹參9 g,延胡索9 g,艾葉9 g。每次25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痊愈出院。
頸椎病按中醫辨證分為風寒型、濕盛型、瘀血型。風寒型選風池、列缺、阿是穴,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濕盛型選頸夾脊、陽陵泉、太沖,祛濕通絡;瘀血型選頸部阿是穴、膈俞、血海,活血化瘀。三型均采用針刺、頸牽引、中藥熏蒸等康復治療,通過情志、飲食、功能鍛煉等護理調節方法,使頸部關節肌肉放松,自然調節,有效率達94.5%,效果滿意。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