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念才
(達州市宣漢縣農廣校四川達州636150)
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路
周念才
(達州市宣漢縣農廣校四川達州636150)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提升。國家的科學文化也在不同的領域得到了發展,在農業領域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發展。而農民的職業化也開始呈現出來,“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職業農民更能將具體的農業科學技術和新型的機械化運用到農業種植當中。本文就試圖將具體的職業農民的需求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實施相結合,根據不同地區所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力圖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之路提供一點依據。
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之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農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越來越專業化,農業越來越職業化的趨勢。我國對農業也越來越重視,在我國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觀點,為農村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獻依據。在國家下達文件之后,農業部著重落實文件精神,在全國啟動了新型農民培育試點。而且在黨的十八大中也指出,要積極地落實培育新型農民的政策,采取相應的措施,盡快發展農村的習慣。可以說,要想加快我國農業的發展,培育新型農民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對于我們我們國家來說,什么樣的新型農民更能符合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趨勢呢?我們要如何培育新型農民呢?我們在培育新型農民的時候,又該確立怎樣的方向和目標呢?本文就試圖從這些角度進行論述,以期為新型農民的培育提供一點依據。
根據國家發展的需要,農業也發展的比較迅速。而“新型職業農民”是處于一個發展中的概念,它是由“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民”發展而來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結合了二者的一個新的概念。關于“職業”農民的首次提出,是在農業部2005年發布的《源于實施農村實用人才“百萬中專生計劃”的意見》,著重強調了“職業農民”的從業領域。而國家對“新型農民”的定義則是“懂技術、會經營、有文化”這三要素。現在國家提出“新型職業農民”的定義,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和發展的農業技術人員發展規劃,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和發展形勢以及我國農民的現有情況,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積極的轉變。
“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的“農民”、“新型的農民”、“職業的農民”都存在一些不同,在內涵上更加豐富,與傳統的意義上的農民是存在一些不同和本質上的區別的。
(1)傳統的農民基本上呈現出一種“子承父業”的趨勢,甚至是呈現出一種強制性,農民的孩子往往也被迫的選擇了農業。農民的子弟不上學、沒有工作的只能選擇在農村務農,是一種比較無奈地“世襲”;而新型的職業農民不存在被迫成為農民的形式,而新型的職業農民在農業選擇上是主動了,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傳統的農業在農業生產上,將務農作為唯一的謀生手段,生產的農業作物基本滿足于自給自足,收入比較低,社會地位也比較低。而新型的職業農民,生產糧食作物并不是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而是將農業作為一種事業,著力培育產業,將農業的收入作為生活的利益收入,收入相對傳統農民來說也大大增加,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2)傳統的農民由于其自身的限制,接受的教育比較低,自身的思想也比較落后封閉,對生活比較安于現狀,滿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新型的職業農民,往往接受過較高的教育,對社會的認識和發展趨勢都比較清楚,能從較高的層面上對市場需求進行分析,從而進行農業的生產和發展,是整個國家中農業的領跑者。
(3)傳統農民的經營模式比較分散,對農業的自主性不高,依靠客觀的環境因素。對于農業的種植也缺乏科學性,往往依靠經驗來進行農業的生產和經營。但是新型的職業型農民,在農業科技和新技術的接受上比較快,同時也樂于接受新知識,在農業種植的技能方面,得到了較高的提升。
(1)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培訓是培育職業農民主要途徑,也是必要條件,是整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培訓必須要切實的依據當地具體的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從促進農業的整體發展來看,必須將重點放在促進農業整體發展的角度上,和當地主導產業等相結合,和當地具有潛力的產業相結合,制定一個較為長期的培訓計劃,穩步的推進當地農業培訓發展。但是現在我國農民的結構基本上是比較落后的,大部分的職業農民是由傳統的農民發展而來的,年齡相對來說比較大,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對農業科技的應用和了解處于一個比較落后的水平。所以針對這部門農民進行培訓時,時間上往往會受到限制,所以只能挑選在農閑時進行農民的培訓教育。目前我國進行農民培訓的機構是農廣校,農廣校承擔了農民培訓的大部分工作,農廣校在多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道路上,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基本上得到了國家和農民的認可。農廣校作為一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方式,不斷的擴大這農民的視野,增加他們的知識,豐富他們的專業技能。
(2)在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內容上,基本遵循的是以思想培育為主,技術培育為輔。就現在我國農業的現狀來看,農民不發將農業種植的利益實現最大化。產生這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而是農民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對現代的農業管理方式比較陌生,在生產經營上,往往采取的是比較落后的生產經營理念,用陳舊的思想去指導農業生產,往往就會導致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失誤,這也是嚴重制約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就必須擁有現代化得思想和現代化的管理模式,發展現代農業。一旦農業生產就會取得相應的提升,思想是轉變方式的根本因素,技術是直接因素。
(3)突出實踐特色,加快推動培訓成果轉化
在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的過程中,對農民的培訓不能僅僅是理論上的指導,更應該深入實踐去進行科學的規劃和指導。尤其是一些新型的農民培訓學校,更應該立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原則,將培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具體的農民實踐中,在農民終身培養和實現工作推動中體現成效。本著這一理念和原則,在培訓中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的創新和優化農民的培訓載體和平臺。
(4)大力推動新型職業農民學校的實踐項目。在具體的培訓工作中,把創建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有機的進行稽核,推進了一批先進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復職力度,大力的實施以系列的新型的農民創新培訓活動,著力的表彰在農民培訓活動中表現突出的“農民學生”。在針對農民的培訓中,也著重的強調了創新的作用,注重在創建工作中探索創新、改進途徑和辦法,凸顯創建工作的實效性。在培訓中培育出來一批亮點突出、示范帶動力強的樣板典型,增強了創建工作實效。
(5)探索開展農民培訓考評認定工作。在針對農民的專業培訓時,應該注重農民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所以應該制定一系列的農民培訓考評制度,根據一些不同方面的考評,測試農民經過一段時間的專業培訓后,對新型的知識、管理方式、科學技術等方面的認知和了解,并將成績作為衡量農民群眾培訓效果的重要依據。
新型農民的培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重任,而是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在新型農民培育學校對農民的大力幫助下才會取得成效。目前我國的新型職業農民正處于一個發展中的階段,一些問題還在不斷的摸索和發展中,但是我國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成果也是值得肯定的,培養了一大批致富能手和產業帶頭人,培育了一批“黃河日創業先鋒”,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奠定了基礎,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加快了產業轉型升級,也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了有益的探索。
[1]王法權.加強農民素質教育培養現代新型農民[J].河北農業科學,2008(09):13~15.
[2]趙密霞,高峰,鄭潔.新型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農業考古,2011(03):12~14.
[3]李春蘭.加強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實踐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7(07):45~46.
[4]杜若,張平.新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機制創新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07):55~56.
[5]劉勝久,烏卜方柱.肥西縣2006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示范與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7(16):99~101.
F323.6
A
1004-7344(2016)28-0051-02
2016-9-19
周念才(1967-),農藝師,大專,主要從事農業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