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賓
【摘 要】闡述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專業在廣西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探索基于崗位勝任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關鍵詞】崗位勝任力 ?能源動力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118-02
能源動力類企業崗位突出的職業特點是:一是工作責任重大,危險系數較高,要求員工具有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過硬的技術水平和強烈的責任心;二是實行生產倒班工作制,同時企業所在地域一般比較偏遠,工作環境相對艱苦,要求員工有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這些職業特點使得此類行業企業對其從業人員在素質、素養上提出了特殊要求。
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專業在廣西優勢特色專業建設中,通過引入崗位勝任力理論,構建能源動力類崗位勝任力模型,以崗位勝任力培養為根本出發點,構建“兩線并行、崗證融通”的課程體系,行業入校建設與行業深度融合的實踐平臺,校企合作開發專利技術實訓資源,改革推行“做學教一體化”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模式,建設行業認證雙師教師隊伍,實現學生崗位各項勝任力特征全面提升,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崗位核心競爭力和適崗能力。
一、勝任力理論
勝任力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David McClelland最早提出,其定義為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和表現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也可以是某領域的知識、認知或技能—— 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數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與普通績效的個體特征。簡而言之,勝任力就是員工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是員工能夠達到某個崗位績效要求的一種綜合素質。該理論被很多知名企業引入到企業管理實踐中。通過借助勝任力理論,可以為探索實踐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基于崗位勝任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一)選取和確定專業對應的崗位勝任力特征
為服務廣西“14+10”千億產業發展需要,2010年以來我們進行了持續、大量的行業企業調研。通過調研分析,明確專業定位:為廣西區域內電力、新能源、化工、漿紙、有色冶金、建材、制糖等行業企業服務。收集整理我院能源動力類專業畢業生近年來的主要就業崗位類型情況,通過深度的分析論證,按照典型企業崗位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我們將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 熟悉熱力設備結構特點、熱力系統的組成和生產流程,掌握熱力設備運行操作、檢修規范和運行操作、檢修技能,能勝任火力發電機組集控值班員、鍋爐運行值班員、汽輪機運行值班員、集控運行巡檢員、熱機檢修工、熱機安裝工和企業基層技術管理等工作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高端人才。
在完成人才培養崗位定位的基礎上,運用崗位勝任力理論進行崗位勝任力要素分析。對照所在行業職業資格標準,梳理分析每個崗位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素養與技能,確定與之對應的勝任力特征要素,得到初始崗位勝任力特征數據,然后按照重要度進行排序,最終確定知識、技能、能力和特質等方面崗位勝任力特征。
(二)構建“兩線并行、崗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在人才培養實踐中,引入行業技術標準,將崗位規范、職業資格標準、操作規程、企業管理制度、企業文化等融入人才培養,根據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及職業素養來設置和開發課程,構建了職業特色鮮明、專業技能教育和素質教育兩條主線交叉并行的“課崗證融通”課程體系,同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構建“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的“三層次漸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學生通過做學合一、訓鑒合一,在校內專業基礎技能實訓室、專業綜合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分別訓練崗位基本技能、崗位專項技能和崗位綜合職業能力。
(三)基于崗位勝任力建設教學環境條件
基于崗位勝任力需要,建設“虛實結合”的教學環境條件,在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充分融入企業元素。對照行業認證標準,建設符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認證的“電力行業仿真培訓基地”。把校內實訓基地打造成具有企業工作環境的“校中廠”。按照專業崗位設置營造企業真實職業氛圍,教學融入職業要素和生產要素,再現崗位真實工作情境,使學生感受企業文化熏陶。同時以崗位勝任力特征要素作為教學目標,以真實的工作項目開展學習項目訓練,保證學生崗位勝任力的有效提升。充分利用合作企業豐富的生產實踐條件和技術資源,與柳州電廠教育教學區深度合作,傾力建設“廠中校”。“廠中校”融教學、育人功能于一體,通過分階段到“廠中校”現場教學、跟班實習,使學生對企業的生產過程和企業文化獲得直觀、感性認識,有效增強學生職業意識,真正實現“做學教一體化”。
(四)基于崗位勝任力改革課程教學模式
針對高職學生普遍理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差、對專業學習興趣低的特點,在電廠鍋爐、電廠汽輪機、電廠熱力系統等專業核心課中推行“做學教一體化”教學模式。這類課程的學習對象是熱力設備,其特點是設備眾多、單體龐大、結構復雜、系統關聯密切,涉及到工程識繪圖、結構拆裝、系統設計、設備維護等較復雜知識與技能,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難度大,學習積極性低,學習效果差。采用先“做”后“教”再“學”模式,如讓學生在親身感受實際設備、認識設備的基礎上,進行模型設計、模型制作、模型分析等實踐操作,這樣學生在一系列“做”的過程中學會相關知識和技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效破解高職學生的厭學問題。在“做學教”過程中,同時貫穿責任意識、團隊合作、執行力、溝通協調、敬業精神、學習發展等必要的崗位勝任力要素培養訓練,全面滲透企業文化,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實現專業技能與各項勝任特征的全面提升。
(五)基于崗位勝任力建設專業雙師隊伍
雙師型教師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改革模式下,需要大量有豐富專業知識、掌握熟練操作技能,且對崗位生產實踐有切身經歷的“雙師型”教師。通過采用與行業深度融合的師資培養模式,利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行業培訓平臺培養行業認證雙師教師,安排教師定期參與行業企業工作交流、技術培訓與技能考核,被認證教師納入行業管理,實現專業師資的行業認證及管理標準化。同時,將企業需求和專業教師技術優勢相結合,與地方重點企業共同開發教師自有專利技術設備,實現實訓建設、服務社會與提升教師技術能力三結合,達到更好地為人才培養服務。
(六)基于崗位勝任力建設校園文化
能源企業尤其重視員工的健全人格、誠信道德、團隊精神和吃苦耐勞品質等基本職業精神,并在其企業文化中得到充分體現。基于崗位勝任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充分融入企業文化的精髓,全面灌輸企業價值觀念和企業文化精神。認知企業文化是培養學生全面職業素養的關鍵,通過在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弘揚“誠信道德”“責任擔當”“團隊合作”“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等企業核心價值理念、企業文化精神、企業行為規范及思維方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全方位滲透企業文化,培養學生良好意志品質和健康情感,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育學生良好職業素養,最終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標。
三、效果
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專業通過構建與崗位勝任力相匹配的教學體系,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通過電力行業生產相關崗位的行業標準認證,切實實現了職業教育的“五個對接”,在人才培養中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畢業生適崗能力強,得到用人企業的充分肯定。大批熱動專業畢業生因“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很快成為企業的生產技術骨干。例如在南寧鐵路局工作的畢業生陳明林,崗位工作表現出色,作為企業優秀青工代表得到了主流媒體中青在線的采訪。
二是“做學教一體化”教學模式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與學習興趣大幅提高,綜合素質提升顯著,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近幾年學生在各類省部級以上學生技能比賽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2項。
三是專業內涵建設成果豐碩。2015年實訓基地通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組織的“電力行業仿真培訓基地”認證,取得電力行業仿真培訓基地資質;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專業被確定為2014年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教師通過認證獲得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電力行業仿真培訓高級指導教師和中級指導教師資格共8人,教師獲得專利2項,師資隊伍建設成效明顯。
【參考文獻】
[1]劉莉.對接崗位勝任力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當代教育論壇,2010(9)
[2]鄭學寶,孫健敏.大學生能力素質模型建立的思路與方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基金項目】廣西特色高校建設項目熱能動力設備與應用專業建設,廣西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工程
【作者簡介】黎 賓(1972- ),男,廣西南寧人,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火電機組技術,高職教育。
(責編 丁 夢)